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好做吗?
不管是什么行业,万事开头难是真的!
汽车工业代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程度,而汽车后市场深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消费潜能。中国“车主”规模不断提升,所带来的汽车后市场创业机会也非常可观。
但是,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度、行业壁垒极高的行业,不是随便装个翅膀就能飞的互联网创业领域。在这篇文章里,国熙通过简单的行业透视,和大家一起管中窥豹地看看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机会。
►汽车后市场:包罗万象
汽车后市场是汽车销售后的、围绕汽车使用过程的一切服务。广义上的分类包括汽车保养&维修、汽车美容、汽车金融(车险、车贷等)、汽车改装、二手车买卖&租车等等,连车展、车友会这样的汽车文化活动也是算汽车后市场的。狭义的汽车后市场仅包括汽车保养、维修、美容,也就是一般消费者理解的“路边店”所能提供的服务,这也是目前“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的主要战场。
简单地说,就是车卖出去以后直到报废,消费者所需要的所有服务。用新闻联播的官话来形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不完全的汽车后市场分类
►消费群体:不懂车的人比例增高
简单说,汽车后市场的消费群体就是“车主”,包括有车的人和没车会开车的人。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乘用车保有1.84亿辆,汽车驾驶人2.96亿人,大约平均8个人有一辆车,平均5个人有1人会开车。美国是3亿人,它的汽车保有量是2.2亿,也就是说按人口计算,美国汽车的保有量几乎是70%。
汽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现代化程度,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消费能力。按数据来看,整体上,中国整车消费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对国人来说,汽车目前还是个“大件消费品”,而在发达国家,只算是一个“工具”。
尽管中国的买车消费从2012年兴起,平均车龄也只有3.6年左右,不过,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一方面,车主越来越年轻,15年30岁以下购车的占比36%,而两年前只有26%;另一方面,女性车主比例已占到3成,并且女性对汽车的档次和风格有了定性的追求;所以,汽车未必只是男人的“玩具”。
毫无疑问,汽车在中国越来越普及,但会开车不等于懂车,大量购车群体的需求还是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不懂车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不可能要求“会武术,又会做人”。这样的消费结构无疑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市场概况:专业的门槛+够乱的行业
中国大概一年卖新车2000-3000万辆,一辆车再怎么开也能开个好几年。和电商一样,流量为王,这么多的汽车保有量根本不缺市场需求,汽车后市场的市场前景肯定是用万亿来衡量。
但是,汽车后市场真的那么好做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首先,汽车后市场是需要专业背景的。从造车说起,一辆车3万多个零部件,欧美列强那些著名车企研究了上百年,从工业设计到流程控制,哪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车毁人亡”的悲剧。所以,安全是汽车的第一要素,肯定绕不过去,这也决定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格调。
再说汽车后市场,以汽车保养这个子领域来说,拿最常见的小保养来说吧(更换机油+机滤),给普通车主一瓶机油和机滤,他肯定不会换,不仅是专业知识不够,一般家庭也没有专业工具。
别说更换零件,中国大部分车主对汽车不够了解,很多车主连中控台的功能都不熟悉,怎么打开引擎盖都不知道按键在哪。因此,汽车后市场是一个专业度、行业壁垒极高的行业,没两把刷子是干不了的,更别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了。
再说行业本身,根据汽车工业协会的分类,汽车后市场大概能分出13-15个子领域,包括这么汽车维修、汽车保养、汽车改装、汽车美容、汽车文化、汽车金融等等,涉及专业涵盖销售、金融、制造、生产、物流、加工,个人觉得,其丰富程度不亚于整个互联网行业。
因此,这么多的子领域要求意味着汽车后市场肯定是错综复杂、利益交织。主要原因无非两个: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领域需要通过时间来沉淀,属于传统行业;另一方面,各个领域之间的专业壁垒是比较高,懂修车的未必懂销售,懂销售的未必明白怎么升华到汽车文化。还拿最常见的汽车常规保养来说,至少涉及到机油品牌商、供应商、配件生产商、销售商、线下实体服务网络等。
反映到消费者端,汽车后市场的水很深,比如假货水货满天飞,行业专家一大堆。消费者随便换个配件都怕买到假货,除了汽车知识了解不够和汽车后市场宣传不够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这个行业几乎没人敢说自己是老大,因为行业太专业、太庞大了,也确实,汽车后市场目前没有大佬,不像欧美国家Halfords、AutoZone。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路边汽修连锁店的专业度,一方面取决门店技师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与配件、用品的供应渠道有关,至少涉及了两个领域。再举个例子,汽车贴膜的原理与手机贴膜一样的,但行话“三分膜七分贴”,膜的质量和贴膜的水平都有。
还有一点,就是什么行业、什么商业模式到了中国真的会变味儿,没办法,中国特色嘛~~
因此,汽车后市场想做互联网,可真不是随便哪个创业者或者投资人脑子一热就能做的。需要的基本素质:足够的后市场行业沉淀时间+较为丰富的汽车专业知识积累。当然,还得懂点互联网~~嘿嘿~~
►互联网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便捷+信任
这几年的O2O、线上线下融合诚然解决了不少消费终端问题,我们也看到了这几年的汽车后市场创业,特别是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大战如火如荼。但专业就是专业,道行还是道行,汽车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也关乎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马虎不得。
因此,汽车后市场想参与互联网不是不可行,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是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汽车后市场。
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解决汽车后市场带给消费者的问题,无非是“便捷+信任”。
❶便捷:真正给消费者带来方便
首先,解决是信息不对称。一般消费者对汽车后市场是知之甚少的,把汽车后市场的产品和服务搬到互联网,确实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至少满足让价格、产品标准化。也因此诞生了诸多类似的平台商,比如阿里汽车、阿里车码头、京东车品、途虎养车。“透明的价格+多元化的选择”让越来越多的爱车之人深感便利。
除了能够在这些平台购买到一些产品,越来越多的服务也搬到了互联网,比如天猫、京东、途虎都可以在网上选择诸如汽车美容、汽车保养等常规的“轻服务”,这些服务是比较容易标准化和包装的,所谓包装,就是能把一件脏活累活变得清新靓丽、秀色可餐,而后消费者只需要选择服务门店、到店服务即可。
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伪命题,两年前非常火热的“上门洗车”,就是消费者坐在家里等着,就可以有上门的三轮车来帮他洗车,且不论洗得干净不干净(说实话,还不如自己写的干净),光从需求来看,是不合常理的。洗车应该算是最简单的汽车服务了,绝对也不算是特别着急的需求,就算洗车要排队,但也不至于半天找不到一个洗车的地方吧?连基本的消费需求都谈不上,更别谈什么便捷了。
其次,次要解决的是消费体验问题。这很容易理解,汽车不管价格多少,咋说都是代表一个家庭能力的消费品,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谁不希望自己的车能被照顾的好好的。
同时,中国汽车消费者依然是被4s店洗了脑了,不管有毛病没毛病,车进4S店就好像进了保险柜一样。其实这点是错的,4S是有义务帮助消费者,但很多品牌的4S店就是因为知道消费者不懂,才把义务当成了利益。这也是为什么连锁快修店的数量比例逐年上升的原因,因为4S店已渐渐满足不了消费者的体验,再加上动辄几千元的保养价格,更无人问津了。
因此,在消费体验方面,互联网能不能给消费者足够便捷是非常重要的标准。现在也有很多类似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帮助消费者选择正确的车型配件、帮助消费者找到能够提供服务且距离合适的门店、帮助消费者获取汽车保养、维修的时间等等,都是在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最后一方面,就是意识形态方面的,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生活,包括赛车文化、改装文化、车友会等等。这些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问题,因为车主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需要沟通、需要分享,而通过互联网平台,这样的信息交流程度是相当好,比如汽车之家、各大门户网站的汽车频道。可惜的是,中国车主是先了解这些意识形态的汽车文化,才去了解关于汽车的一些“硬知识”,包括保养、维修、美容。
❷信任:根本不是价格战
汽车最重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没有安全,汽车后市场的服务包装得再华丽,价格打得再低也是没用的。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的汽车上门服务价格战,当时诞生了很多互联网汽车服务企业,包括博湃养车、卡拉丁、携车网、e保养等等。他们的核心服务是提供汽车上门常规保养,即更换机油、机滤、空调滤、空气滤,增值服务是一些汽车美容的服务项目,包括发动机舱清洗、空调清洗、全车检测等等。
由于当时各家急于向投资人证明市场价值,一方面不惜成本开拓城市,呵呵,没覆盖中国汽车保有量前十的城市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互联网创业的;另一方面,大打价格战,上门保养工时10元起、1元起、免费赠清洗服务等等,恨不得直接送给消费者。
暂且不说保养工时费需要多少钱(死贵死贵的4S店至少是150元起的),单从上门费用算,上门保养开车上门,至少需要80元左右的成本费用,这样的做法是为了短期内获取更多的用户,但这么低的价格带给企业的肯定是服务质量的下降,比如,服务人员从原来的两人变为一人,同时也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回过头来,真没人相信1元的保养工时费能带来多大的消费粘性。
很高兴的是,这样的价格战非常短暂,随着几家倒闭而告终,非常庆幸消费者能避免这样的“境遇”,毕竟车主再穷,也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有了信任,才有第二步—品质。汽车后市场是以线下为主的产业,消费者肯定是要到线下才能完成服务闭环的,不管和互联网有多大的关系,这点是改变不了的。
那么,可以说,汽车后市场,无论哪个领域,在线下的活儿能做得好,才能做得久。这确实和其他行业互联网创业不同,不像做个网红的衣服,只要款式过得去,不是差得不行,更多的精力花在粉丝营销上就可以获得销量。汽车后市场是需要通过真本领才能沉淀最终客户的。所以,做汽车后市场方面的互联网,除了资金要有预算外,思维方式必须要改变,是先有品质才有流量,而不是先有流量才有品质,无数个案例证明了这点。
提到信任,不得不提一下4S店,无论是整车销售、汽车常规保养,还是汽车美容、车友会,其实4S店都可以参与,也都知道怎么参与,毕竟他们和车厂关联最紧密,车也是人家造的,当然知道怎么修,怎么玩。
但是,这么多年,不管是新闻报道上的“小病大修、过度维修”,还是坑人的“汽车零整比”,都反映出消费者对4S的不信任,你想想,国外汽车零整比大概是5比1,但到了中国,一些大汽车品牌(呵呵~就不说是哪几家了)的零整比能达到12比1,没办法,配件商、车厂、保险、4S店都要赚钱,垄断!
当然也更加反映出,这样的传统业态是需要点变化的,里面的创业机会肯定是有的,但绝对需要耐心和时间。总不能让中国车主永远都贵的花不起,便宜的不敢买吧~~
和人与人交往一样,对汽车后市场的信任也是需要一点一滴培育起来的。所谓信任,就是不蒙人、不坑人、不骗人。确实,中国的大部分车主是不够了解汽车后市场的,但这同时也是非常好的市场机遇,如何通过互联网让消费者更加具备粘性,是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但答案完全可以排除价格这一项,毕竟能买得起车的人,真不会那么在乎多付出一点,更在乎的是安全。
►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思路
毋庸置疑,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空间肯定巨大。毕竟汽车后市场有这么大的市场规模和这么多的行业领域,再加上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通过互联网方式去优化、改变,提升效率空间。在这里,提几点创业思路,仅供参考:
❶十分聚焦某个领域
汽车后市场涉及领域很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这个行业目前没有绝对的大佬;另外,中国的车主数量迅猛增加,处于特别初级的阶段。那么,可以考虑在某个精确领域进行创业,比如车友会,比如汽车常规保养,比如汽车科普解读,这些领域其实多多少少目前在市面上都有,只是没有发展到创业的高度。
哪怕只是聚焦某个汽车品牌、某个热门车型,也是可以的,毕竟中国的汽车保有量是巨大的,而且中国是“万国车”,真的是众口难调。
❷聚焦区域
不要想着一定要在多少时间内抢占多少的市场、多少的城市、多少的门店,多少的流量。前面提过,汽车后市场关注的是“便捷+信任”,哪一项都是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够在一个城市站稳脚跟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汽车后市场消费者肯定是走到线下用脚投票的。前两年,经常有很多汽车互联网创业者,动不动就说几年内要开几千家门店,唉~拜托,中石化加油站也才3万家左右,人家做几年了。
❸做久简单的事情就是胜利
做久比做好要难很多,因为这代表的一种“工匠精神”。中国汽车后市场缺的就是这种精神,没有正确满足消费者的某一个小需求,就想去改变一个领域或者市场,那是非常不现实的。举个例子,一家连最平常的换机油都做不好的汽车保养门店,更别谈什么钣金喷漆、部件维修,也很难想象它还能做好什么。所以,汽车后市场真的不需要去颠覆,而是去优化,先从做好最简单的事情开始。
❹从轻做起
可以先从一些比较适合互联网运作方面去考量,比如汽车文化、汽车科普、购车咨询等方面,一方面,由于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必须要有时间的沉淀,另一方面,互联网思维最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问题(某大型互联网汽车的PPT造车除外,呵呵呵。
最后,什么样的团队适合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创业?
两点:首先,懂车、爱车:很难想象不懂车不爱车的创业团队做汽车后市场能走多远;其次,多年的汽车行业经验+多元化的知识沉淀(包括互联网,深刻建议)
2020-02-29 · 明德精技,知行合一。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汽车后市场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截止目前,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5亿辆,持有驾照的国人已超过3亿——这已经相当于全美国人民。一时间,说起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到处都是几千亿的感觉,无论是VC投资人还是苦逼创业者,个个都好像闻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烤全羊味一样两眼放光。
人人都在说快节奏,那就一定需要冷思考。今天就来说说自己对中国(看清楚:中国)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的冷思考:中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真的有那么多机会吗?如果有,又都是些什么机会?如果没有,那都又是些神马坑呢?纯粹个人见解,欢迎大家交流。
掘金后市场互联网,分析消费成本结构
美国汽车后市场模式只有10%适合中国
作为互联网保险创业者,请允许哥先从数据的角度说一说汽车后市场。既然要创业汽车后市场,那我们必须先搞清楚:汽车后市场的钱,都在哪里?都发生在哪些环节?
——但现实是:我发现至少80%的汽车后市场创业者没严肃思考过这个问题。
一名中国车主面对汽车消费,可以从一个纬度去划分:买车前、买车后。买车前的机会大家都懂的:上汽车之家易车看车选车——这些网站赚走了广告费;4S店买车
——汽车厂家和汽车4S店卖车利润;第一年的车险费用——汽车4S店绑架你买的(说起这个都是泪,不过明年开始4S店就不大好卖车险了),汽车装潢等乱七八糟——汽车4S店半送半卖的,但几乎可以不计,大概就是这几块;
不用担心,在整个汽车消费链条中,买车前其实只占大概10%。机会都在后面:买完车一开出来就得加油——加油的费用;第二年开始每年都要给车买保险——保险的费用;要开车去上班吃烧烤泡妹纸——停车的费用;还要给车做保养——
保养的费用。不是还要修车吗?对,但是这里没有,因为修车的钱不是车主出的,是保险公司出的,这一块的消费成本结构,在保险里了。
很简单:一名车主买了车之后的四块最大的消费成本结构,按高低分布在:加油——以哥为例,一个月大约加3次,每次300,一个月900*12=10800元;保险
——15万的车,三责50万+车损+不计免赔等,大概在4500元左右;停车——哥家里有固定车位,公司绿色停车位不要钱(不要羡慕);每月物业管理费(早晚清洁车位)60,一年720元,到外面和朋友吃饭大约500元应该够了,一共1200元左右;保养——哥一年大约开20000公里,就算两次,每次自己上网买嘉实多机油(正品,400左右),空滤机滤等100,一共500,一年最多两次,1000元。
算了一下:一年哥因为开车需要支出的钱大概是17500元:加油占了61%;车险占了25%;停车占了6%(这个算低的,因为多数停车要花钱);保养占了5%。
——你以为我是让你看我花了多少钱吗?NONONO!我是让大家更清晰地知道,你买了车之后,到底会在哪些地方花钱。没错,一名车主买车之后花钱的消费成本结构就是:第一:加油、第二:车险、第三:停车、第四:保养。
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比的是数据和通道
在这些地方花钱,那这些地方就是汽车后市场金钱流过的地方。流过,说明有机会;流了多少,说明机会的大小。所以说实话,我看到很多乱七八糟(不是贬义,指模式独特)的汽车后市场创业项目,我真的实在看不懂:你怎么赚钱呢,你从哪儿赚钱呢?
今天中国的汽车后市场创业大概分为这几类——
高富帅平台类:以淘宝汽车京东卖机油等为代表的大型B2C平台网站——不要小看他们,我认为未来的汽车保养的机会属于这样的平台,很简单,他们有巨大的流量、与零部件供应商最大的谈判和议价能力,在汽车保养这一块,随着车主越来越熟悉,这个消费场景一定是:车主自己上网买一个零部件,然后到他们认可的对应的线下店去换一下就完了;
精耕垂直领域类:比如有做汽车团购的,有做轮胎这一个方向的,有做上门保养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车险无忧和车宝UBI车险。
——
说到自己,就多说几句吧:车险无忧未来必定是车险购买的入口,因为明年你就会发现,每家保险公司的价格都完全不一样,这家3000,那家可能1300,中国一共有54家保险公司在经营车险业务,一站式找到最好的,那就去车险无忧;而对于车宝UBI车险来说,它本身是和车险无忧完全不一样的定位和模式,它是通过大数据和OBD,采集并分析了车主的驾驶行为,帮助车主证明自己是一名好车主,并积累这些行为,这是一种新型的汽车保险。通俗点说,车险无忧做的是所有车主的生意,车宝UBI车险做的是好车主的生意,和把不好的车主变成好车主的生意。
专注于汽车后市场线下店和线上撮合交易的汽车后市场O2O们。这一类以维修保养居多。他们在线下谈好合作的汽车维修店,然后拿到一个折扣,线上获客车主再去使用。其他领域我没有发言权,至少在汽车维修保养后市场这个领域,这样的商业模式,我只能:呵呵。
那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到底比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只有4个字:数据、通道。且听我慢慢到来。有没有想过传统的4S店是怎么做维修保养的?让我们分别来回顾一下:维修,4S店不需要考虑车主,搞定保险公司就OK了,因为你出了险,首先报案,其次定损,定损的时候记得吧,基本上保险公司已经在经意和不经意间,把你安排到哪家4S店去修车去了;那保养呢?你每次去4S店保养的时候,乱七八糟记录给你记录得可认真呢?下次一定会在你快需要保养的时候——提醒你的,当然,这个时间4S店完全靠:猜。
所以,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比的是数据——谁有和车主汽车后市场消费的数据,最好是能和车主、车,保持链接!比的不是你有一个网站和平台,你网站搞得再高大上,你不知道车主驾驶数据,就是大海抓虾而已,传统的4S店因为占据了地利,有数据的天然优势,如果你做去创业互联网保养,你有嘛?你如何知道哪一名车主,什么时候需要保养?如果你做不到这个,那就只有一个结局:花巨大的代价去塑造品牌优势,然后再和成千上万的路边店街边店拼成本结构和价格优势。我可以告诉你:这个基本没戏。
光有数据也不行,还得有通道。今年有很多做上门保养的,我也认真研究了一下,从用户体验角度说,感觉确实不错。不用开去4S店排队,在小区或车位上就把保养做了——我都上门了,这还不是通道嘛?其实不是。你能上门,4S店能不能上门?你说不能是吧?那是他们现在还没忙过来懒得理你;路边店街边店,能不能上门,如果他们以自己的辐射范围,自己的服务范围,比如我是一家街边店,我就服务我们家小区的车,天天在小区门口见,你如何面临未来的竞争?
所以,这个通道,并不是我们今天大多数人以为的,我弄个网站,然后有机会你下单服务了你一次,就通道了——路边店可能到小区发下传单,搞定物业弄几张优惠券就分分钟把你灭了信不?
那这个通道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基于数据的通道,基于车主驾驶行为的通道,基于如何在车主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的通道。
举个例子为证。
前几天我在平台看数据——目前我们每天大概回传190万条数据,随着车宝用户越来越多,每天以200%速度增长,每一条记录算一条数据,比如我们车主每点火启动开车一次,到熄火时的油耗记录,算一条数据。那天我通过数据,发现一位住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的一位雪佛兰科鲁兹车主,发动机温度过高,怠速数据也不正常,我当时就怀疑:他的发动机肯定有很严重的积炭。
通过这条数据发现,我让车宝客服立即联系了他。第二天他开去一检查,果然是。相信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通道不是你弄个网站,而是基于你数据的通道——一种可以在车主发现之前更早获知车主需求的通道。假如车宝在全国各地都有合作的维修网点会怎样?假如车宝APP在目前车况检测的基础上,打通故障维修商家会怎样,发现你这里有问题,马上给你推荐3家靠谱的汽车维修保养店供您选择。
今年有一类汽车互联网创业项目特别火,那就是分享租车——通过社区、人和人之间来共享车辆,共同承担车辆使用费用。这真的靠谱吗?真的适合中国吗?说说我的分析和判断。
我们首先看中国人的租车需求:第一、商务租车,我觉得易道真心做的不错,他们成功地将个人更高的用车需求,和传统汽车租赁企业获客难的现状用互联网解决了;第二、个人租车,中国人什么时候会租车?我认为绝大多数是离开自己的生活半径范围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到另一个城市,这我觉得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已经把市场分得差不多,网点建设得差不多了。
那哪里的分享租车强?答案是美国,美国是什么特点?地方大人口少。美国国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别忘记了他们只有3亿人——这只相当于中国长三角江浙沪的人口。此前我曾研究过为什么特价酒店在中国不好做的原因,为什么美国的特价酒店会很火?答案就是:美国人会愿意多开1小时,去选择入住更低折扣的酒店——因为他们地方大,人并不多,出行选择的成本更低;但中国人大多就不愿意了,他们更多会在一个区域选择一个更合适的,而不是去放大这个区域,不信各位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你在某城市A地开会,告诉你去这个城市B地,两地相差30公里,一晚上便宜100你去不去,你可能就觉得算了。
所以我认为,照抄照搬美国汽车后市场的商业模式,其实并不适合中国。我认为美国的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模式,最多只有
10%适合于中国。不仅是人口、地理与交通出行环境的因素。美国的汽车文化、美国人对二手车的认识、美国人对环保和绿色的理解,这些都是具有很深刻内在逻辑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因素。比如在美国,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书都可以申请查询,在中国你要去查询估计交警想揍你。
我为什么不看好分享租车?因为我认为中国人对车的需求和美国人不一样。美国人把车看做是一个交通和出行工具,但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有车有房”,中国人把车看做是自己的一个物质基础和身份标志,不仅仅是交通工具那么简单的。有数据为证:去年中国一共卖了2200万台新车,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大家感觉差不多了吧,应该往下走了。但事实是:今年一、二、三季度,从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的数据显示,销售的数字均同期高于2012年、2013年,这意味着:今年中国将卖出更多的汽车。
而包括中国缺乏诚信体系建设等种种因素,把自己的车给别人开,事实上都有非常巨大的隐患和风险:比如法律的风险,如果发生事故把人撞死了,依照中国现行法律,死者家属是可以把车主列为共同被告起诉追究责任的,因为你是车辆的所有人产权人;比如道德的风险,把你的车开出去野蛮驾驶就算了,如果不上路子换点零部件你能怎样,不要说你有保险,真的没用的,因为这个太难鉴别。
地理属性+使用习惯=不可逾越的鸿沟
还有两个汽车后市场互联网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是:地理属性,使用习惯。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各位可以问问自己:你经常去哪里洗车?我想大概是两个地方:你家附近的洗车场,你公司或单位附近的洗车场,你去购物吃饭娱乐时地下停车场的洗车场。如果现在给你一张洗车优惠券,面值50免费洗一次,但你要开30公里,你愿意去为此免费来一次吗?我认为可能性不大。
这个事实其实已经告诉我们:汽车后市场的消费习惯,有一个很大的特性:那就是地理属性,车主的消费行为一般发生在自己活动范围的一个可被量化的半径。不仅是洗车,你想想你经常去哪里加油也会明白这个道理。既然这些消费的行为是带有地理属性半径的因素,那就意味着一个很残酷的现实:车主在这些地方的消费是有连贯性的、是熟悉的、有的车主可能一边把车钥匙递给洗车师傅,洗车店的老板就赶紧过来打招呼发下次再来洗车的优惠券了。
你认为你做一个线上的O2O就能改造他们吗?我认为是不能的。我们假设一下,就算车主第一次通过你的平台,到线下店享受服务了,你认为第二次再通过你去的机率有多大?不要忘了线下店只要不是个傻子,肯定都会把生意给抢了,为什么还会继续通过你?因为在汽车后市场,车主每次去做的服务内容,基本上都是相差无已的,他只要认为这个店还不错啊,服务可以,价格也还行,路线又不会迷路,那线下店自己给车主的折扣,一定永远比你给车主的更低!
所以我认为,地理属性和使用习惯是两个不大可能去逾越的鸿沟。地理属性决定车主的消费半径,然后又间接培养了使用习惯。千万不要说点评啊,第三方服务啊,这些在汽车维修保养几乎等于失灵。首先每台车的故障完全不一样,你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其次每位车主的要求也不一样,他认为这样就行,你认为还可以更好,请问如何点评,这个点评是否有价值?
在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创业,我认为,我们需要对所创业的行业,有深刻的行业研究和商业逻辑,汽车后市场互联网需要的不是一个平台或网站,需要的是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从大数据、从地理位置、从消费习惯、从驾驶行为,去寻找这个行业的“转折点”,以及在这个转折点中,我们独特的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