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物理第一轮复习课
展开全部
按照单元复习,每一单元分为若干节,每节内容按照三个层次递进式展开.
第一层次:学生回归课本,重温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基础训练,旨在回顾、重温知识,进行热身活动.
操作:针对有的学生不愿再看课本,利用学讲稿设计知识回顾题和基础训练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在这里,学讲稿起到了督促学生看课本,检查学生看课本的效果的作用.设计知识回顾题时,尽量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第二层次:1.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并配备跟踪训练题强化巩固.2.经典题型的分析与变式训练.
操作:教师在备课时,把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进行相应的跟踪训练.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讲、重点练,强化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选取经典题型与学生分析(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选取相同、相近的模型或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一题多变,可以变条件,可以变设问.因为很多高考题就是在旧题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一定要注重一题多变.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变,逐步由学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而且通过思考得到解答,并从题目中总结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还有什么题做不出来的?
第三层次:精选有各种代表性的习题进行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旨在提升能力.
操作:精选习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限时完成.教师批改.课上下发,对于错题,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共性问题,最后由老师点拨、指导.
每一单元完成后,一定要组织一次单元测试,教师评卷,讲解.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业能够及时评价与反馈,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每月可以完成2~3个单元,每月进行一次月考,月考试题不依赖外界,由备课组根据学情,按照滚动式的原则自主命制.
之所以这样安排和操作,是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复习指导思想.
二、复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复习的有效性
高三学生现在正处在一轮复习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不同于高一、高二阶段的学习,而是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是一个由知识转变成能力的阶段.复习时,除了重温和巩固知识,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升解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对于苗子生、中等生尤其重要,要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复习在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愿意独立思考,在有困难或新的想法时,也有强烈的与同学或老师沟通的愿望,这时的他们,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他们是一种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扫清学习障碍.比如,由于知识覆盖面的增加,知识纵横交错的穿插,能力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进入了高中学习阶段的又一个盲区,出现一看书本就明白,教师一引导就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等问题,因此产生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可以叫做——畏难综合征.
其表现为情绪波动异常,心理平衡失调,不能以平静的心态进行正常学习,原因是:在高一或高二某一学习时间段内,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没能对某一知识点或某学科打好良好的基础,出现学习成绩的波动或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产生了弱科现象,进而复习阶段对部分习题或学科出现恐惧或畏难心理.随着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增强,遇到困难就退缩,平时遇到疑难问题就想放弃.解决的对策是强化心理素质,知难而上,通过师生、同学交流逐步解决这些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可调整学习目标.
(二)要深化对概念、规律的认识
1.在运用中深化认识
通过对概念、规律的运用来深化认识.
习题是运用的重要方面,做习题必须要和概念、规律的运用结合起来.不是为做题或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做题.那么,在分析题时,一定要明确该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概念,符合哪些规律的成立条件,解完题后,要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不能仅仅满足于把题解出来,要再次思考所包含的概念、规律,看看做题前后理解上有什么变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做题是运用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对于概念、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2.通过对比深化认识
对于相近或相关的概念、规律进行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举例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从意义、产生条件、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力的平衡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保守力做功的特点,相应的势能变化的总结与对比;非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为后面复习功能关系打好基础.
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对比
3.概念、规律的网络化、系统化、有机化
将所学习的概念、规律按照它们的关系组成网络式的结构,把握住整体的知识框架.随着学习的深入,网络结构不断地构建和扩大.
当然,我们不仅要重视网络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把握和理清知识(规律)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因为规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推导的.举例复习完牛顿运动定律后接下来是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这三者实际属于牛顿运动定律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应用,还是要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它们,当然也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平抛,运用了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研究方法,对于圆周运动,重要的是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对于万有引力这一块,其实更简单,天体的运动都当作匀速圆周运动去处理,也是要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其向心力来源最简单,只剩下万有引力了.所以只要抓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情了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就变成很简单的事情了,学生应该感到越学越简单、越学越轻松.
又例如,物理间的作用叫力,它有两个累积效果,分别是功和冲量,然后相应的有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特别要指出的是讲牛三律时,强调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讲系统的动能定理时,外力的功和内力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动能的变化,为什么这里要考虑内力的功?我们知道谈功首先要谈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之间是否也有确定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没有确定的关系,那么一对内力的功之和不一定为零,所以系统动能的变化也要考虑内力的功.再到冲量,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内力)的冲量具有确定的关系,总和一定为零,为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1.物理就是要明其理,要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等,一定要讲透、点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例复习机械能时,可能机械能守恒也可能不守恒,当机械能守恒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守恒的条件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这样的.在不守恒时,说明有除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了功,机械能改变由除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决定.
复习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动量守恒的条件,即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而且应明白为什么守恒的条件是这样的,为什么不需要考虑内力,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透彻理解规律,理解物理的精髓与本质,才能谈得上灵活的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强化学生对于“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3. 抓住有关的因素,排除无关的因素,有的学生做题时,尤其是选择题,觉得似是非是,显得优柔寡断,不能抓住有关的因素,排除无关的因素,如w=Fscosα,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学生内心犹豫,这时需要强有力的外力.教师要起这个作用.
(四)加强解题指导
1.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2.物理过程的分析要注意细节,要善于找出两个相关过程的连接点(临界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然后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对于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学生一定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的细节,弄清各个过程的运动特点及相关联系,找出相关过程之间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难题也就变得容易了.
第一层次:学生回归课本,重温基础知识,进行初步的基础训练,旨在回顾、重温知识,进行热身活动.
操作:针对有的学生不愿再看课本,利用学讲稿设计知识回顾题和基础训练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完成,在这里,学讲稿起到了督促学生看课本,检查学生看课本的效果的作用.设计知识回顾题时,尽量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
第二层次:1.重点与难点知识进行强化讲解,并配备跟踪训练题强化巩固.2.经典题型的分析与变式训练.
操作:教师在备课时,把本节的重点知识、难点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进行相应的跟踪训练.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讲、重点练,强化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选取经典题型与学生分析(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进行相应的变式训练(选取相同、相近的模型或相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一题多变,可以变条件,可以变设问.因为很多高考题就是在旧题的基础上变化来的,一定要注重一题多变.首先,教师引领学生变,逐步由学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如果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寻求变,而且通过思考得到解答,并从题目中总结做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灵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大有裨益的.还有什么题做不出来的?
第三层次:精选有各种代表性的习题进行以提升能力为目的的强化训练,旨在提升能力.
操作:精选习题,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限时完成.教师批改.课上下发,对于错题,先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共性问题,最后由老师点拨、指导.
每一单元完成后,一定要组织一次单元测试,教师评卷,讲解.目的是对学生的学业能够及时评价与反馈,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掌握情况.
每月可以完成2~3个单元,每月进行一次月考,月考试题不依赖外界,由备课组根据学情,按照滚动式的原则自主命制.
之所以这样安排和操作,是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复习指导思想.
二、复习中涉及到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一)复习的有效性
高三学生现在正处在一轮复习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不同于高一、高二阶段的学习,而是在原来认知的基础上的再提高、再升华,是一个由知识转变成能力的阶段.复习时,除了重温和巩固知识,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提升解题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这对于苗子生、中等生尤其重要,要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复习在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愿意独立思考,在有困难或新的想法时,也有强烈的与同学或老师沟通的愿望,这时的他们,已经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对他们是一种快乐的事,是一种享受.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必须及时解决,扫清学习障碍.比如,由于知识覆盖面的增加,知识纵横交错的穿插,能力要求的提高,部分学生进入了高中学习阶段的又一个盲区,出现一看书本就明白,教师一引导就会,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等问题,因此产生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可以叫做——畏难综合征.
其表现为情绪波动异常,心理平衡失调,不能以平静的心态进行正常学习,原因是:在高一或高二某一学习时间段内,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没能对某一知识点或某学科打好良好的基础,出现学习成绩的波动或对某学科不感兴趣而产生了弱科现象,进而复习阶段对部分习题或学科出现恐惧或畏难心理.随着教学内容综合性的增强,遇到困难就退缩,平时遇到疑难问题就想放弃.解决的对策是强化心理素质,知难而上,通过师生、同学交流逐步解决这些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可调整学习目标.
(二)要深化对概念、规律的认识
1.在运用中深化认识
通过对概念、规律的运用来深化认识.
习题是运用的重要方面,做习题必须要和概念、规律的运用结合起来.不是为做题或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做题.那么,在分析题时,一定要明确该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概念,符合哪些规律的成立条件,解完题后,要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不能仅仅满足于把题解出来,要再次思考所包含的概念、规律,看看做题前后理解上有什么变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做题是运用概念、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对于概念、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2.通过对比深化认识
对于相近或相关的概念、规律进行比较,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举例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从意义、产生条件、大小等方面进行比较.
二力的平衡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与联系.
保守力做功的特点,相应的势能变化的总结与对比;非保守力做功的特点,如摩擦力、空气阻力等.为后面复习功能关系打好基础.
机械波与电磁波的对比
3.概念、规律的网络化、系统化、有机化
将所学习的概念、规律按照它们的关系组成网络式的结构,把握住整体的知识框架.随着学习的深入,网络结构不断地构建和扩大.
当然,我们不仅要重视网络这种形式,更重要的是把握和理清知识(规律)之间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因为规律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推导的.举例复习完牛顿运动定律后接下来是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这三者实际属于牛顿运动定律在不同运动形式中的应用,还是要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它们,当然也要注意它们各自的特点,对于平抛,运用了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研究方法,对于圆周运动,重要的是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对于万有引力这一块,其实更简单,天体的运动都当作匀速圆周运动去处理,也是要寻找向心力的来源,其向心力来源最简单,只剩下万有引力了.所以只要抓住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情了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就变成很简单的事情了,学生应该感到越学越简单、越学越轻松.
又例如,物理间的作用叫力,它有两个累积效果,分别是功和冲量,然后相应的有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特别要指出的是讲牛三律时,强调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讲系统的动能定理时,外力的功和内力功的总和等于系统动能的变化,为什么这里要考虑内力的功?我们知道谈功首先要谈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确定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之间是否也有确定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没有确定的关系,那么一对内力的功之和不一定为零,所以系统动能的变化也要考虑内力的功.再到冲量,力对时间的积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对内力)的冲量具有确定的关系,总和一定为零,为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指导作用
1.物理就是要明其理,要讲清规律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等,一定要讲透、点透.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举例复习机械能时,可能机械能守恒也可能不守恒,当机械能守恒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守恒的条件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这样的.在不守恒时,说明有除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它力做了功,机械能改变由除重力或弹力以外的其它力的功决定.
复习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不仅要知道动量守恒的条件,即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而且应明白为什么守恒的条件是这样的,为什么不需要考虑内力,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透彻理解规律,理解物理的精髓与本质,才能谈得上灵活的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强化学生对于“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3. 抓住有关的因素,排除无关的因素,有的学生做题时,尤其是选择题,觉得似是非是,显得优柔寡断,不能抓住有关的因素,排除无关的因素,如w=Fscosα,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学生内心犹豫,这时需要强有力的外力.教师要起这个作用.
(四)加强解题指导
1.审题要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2.物理过程的分析要注意细节,要善于找出两个相关过程的连接点(临界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首先要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然后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对于多过程的物理问题,学生一定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的细节,弄清各个过程的运动特点及相关联系,找出相关过程之间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难题也就变得容易了.
2018-08-0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我们数学组根据新课标、新高考的指导思想,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在第一轮复习课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以本为纲 回归教材
在高考数学中不管是低档题、中档题还是难题都离不开“双基”的应用,甚至一些题目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
所以上课时,我们重视课本,尤其重视重要概念、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并围绕解题训练,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灵活应用、触类旁通的效果。如王文华老师在讲《数列》这一章时,详细地推导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使学生不仅要只记公式,用公式,更要重视推导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典型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运用了“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两种不同的方法,为以后解决数列求和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为巩固双基我们做到以下四点:
1 、我们在上课时注重课前选题,重视讲解,更重视学生的亲历行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优选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上课采用题组法教学和让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例、习题,设计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实质,挖掘教材内涵,又利用课本辐射整体,实现“由内到外”的目标。
2 、做好练习的反馈工作,让学生作自我分析,这地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错误?是方法选择上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对一些重要的错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错题本,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命题人的考查意图,题目蕴含什么数学原理和思想,能否举一反三,能否在方法上更新,从而进一步解决由于知识、策略、逻辑、心理而导致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3、我们数学组对学生作业绝大多数老师做到全收全改,目的是我们从反馈中查找到班级整体的薄弱环节、缺陷,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化内容,作重点讲授,通过反馈得知学生的优劣分布来实行个别辅导。
4、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说明掌握思想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如某些比较复杂的代数问题,如果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做,就能轻松愉快地解决.
针对高考对能力的要求,除了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外,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作为对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再想方设法应用于解题,例: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詹景超老师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所有的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资料的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一块学习统一在数学思想前提中,便于学生很好的掌握。
第二: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因为高考题,即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搞好数学复习,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统编教材为标准,参阅其它资料,认真编写自己的复习教案。在强化巩固基础知识和总结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讲练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以下4点:
1、巩固加深概念,以练为主,比如李万领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培养迅速、准确的解题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掉“眼高手低”的坏习惯。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田佰俭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提倡理性思维,讲解时重在分析、启发思维、展开联想、确定入手方向,找到解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解题时展现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3、巩固提高、抓紧课后练习辅导
为使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有所巩固提高,岳铁旺老师,结合每部分内容,选一些基础性的具有代表性的课后练习,将练习分为基础题,综合题和能力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各有所获。耐心细致的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
4 、坚持单元测验讲评,注重总结提高
为了检查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复习完一章节后,要进行定时的单元检测,认真批阅及时讲评,使师生共同作到心中有数,使成绩好的增强认真学习的信心,差的找到差距和原因,不断总结提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
1、重视母题研究。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特别是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发现有大量百考不厌的题型,如函数中推导的问题等等。这些题型在教材上均有母题存在,因此,我们把教材中的这类母题逐一清理罗列出来,指导学生重点复习,甚至对中差生较多的班级可以重新再讲一遍,务求让所有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的解法获得彻底的掌握。
2、加强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学生虽然进入高三,但不少人对于解答数学题的一些规范程序却不甚了解,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解答一道数学题,应该有如下一些程序:① 阅读审题,明确题意;② 分析思路,寻找方法;③ 设计步骤,详略得当;④ 合理计算,书写过程;⑤ 反思得失,总结提高。
总之,在第一轮数学复习,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地从实际情况出发。
第一:以本为纲 回归教材
在高考数学中不管是低档题、中档题还是难题都离不开“双基”的应用,甚至一些题目是课本上基本题目的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
所以上课时,我们重视课本,尤其重视重要概念、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和例题的典型作用,并围绕解题训练,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灵活应用、触类旁通的效果。如王文华老师在讲《数列》这一章时,详细地推导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使学生不仅要只记公式,用公式,更要重视推导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这两个典型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运用了“倒序相加法”和“错位相减法”两种不同的方法,为以后解决数列求和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为巩固双基我们做到以下四点:
1 、我们在上课时注重课前选题,重视讲解,更重视学生的亲历行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注重规律的概括总结与优选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上课采用题组法教学和让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教材例、习题,设计题,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实质,挖掘教材内涵,又利用课本辐射整体,实现“由内到外”的目标。
2 、做好练习的反馈工作,让学生作自我分析,这地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是概念不清?还是计算错误?是方法选择上错误?还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对一些重要的错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错题本,让学生进一步反思命题人的考查意图,题目蕴含什么数学原理和思想,能否举一反三,能否在方法上更新,从而进一步解决由于知识、策略、逻辑、心理而导致的“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美”的问题。
3、我们数学组对学生作业绝大多数老师做到全收全改,目的是我们从反馈中查找到班级整体的薄弱环节、缺陷,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强化内容,作重点讲授,通过反馈得知学生的优劣分布来实行个别辅导。
4、培养学生思想方法的应用意识的能力.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完善的思想方法,犹如北极星,许多人通过它而找到正确的道路.”说明掌握思想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如某些比较复杂的代数问题,如果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做,就能轻松愉快地解决.
针对高考对能力的要求,除了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在知识交汇点设计试题外,还考查中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作为对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需要分章节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渗透与总结。先认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作用,再想方设法应用于解题,例:在不等式的解法一章,詹景超老师首先强调化归思想,即所有的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再强调等价转化,即常说到的等价组,包括函数定义域,运算的等价性等等,这样将资料的分式不等式,高次不等式,无理不等式,指数不等式,对数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一块学习统一在数学思想前提中,便于学生很好的掌握。
第二: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因为高考题,即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搞好数学复习,必须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在备课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统编教材为标准,参阅其它资料,认真编写自己的复习教案。在强化巩固基础知识和总结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进行讲练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做到以下4点:
1、巩固加深概念,以练为主,比如李万领老师,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培养迅速、准确的解题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掉“眼高手低”的坏习惯。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田佰俭老师,先让学生思考,提倡理性思维,讲解时重在分析、启发思维、展开联想、确定入手方向,找到解题的最佳途径,同时解题时展现解题过程,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3、巩固提高、抓紧课后练习辅导
为使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有所巩固提高,岳铁旺老师,结合每部分内容,选一些基础性的具有代表性的课后练习,将练习分为基础题,综合题和能力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各有所获。耐心细致的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成绩。
4 、坚持单元测验讲评,注重总结提高
为了检查我们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复习完一章节后,要进行定时的单元检测,认真批阅及时讲评,使师生共同作到心中有数,使成绩好的增强认真学习的信心,差的找到差距和原因,不断总结提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注重细节 追求完美
1、重视母题研究。纵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数学试卷,特别是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发现有大量百考不厌的题型,如函数中推导的问题等等。这些题型在教材上均有母题存在,因此,我们把教材中的这类母题逐一清理罗列出来,指导学生重点复习,甚至对中差生较多的班级可以重新再讲一遍,务求让所有学生对这一类型题目的解法获得彻底的掌握。
2、加强对学生解题策略的指导。学生虽然进入高三,但不少人对于解答数学题的一些规范程序却不甚了解,为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解答一道数学题,应该有如下一些程序:① 阅读审题,明确题意;② 分析思路,寻找方法;③ 设计步骤,详略得当;④ 合理计算,书写过程;⑤ 反思得失,总结提高。
总之,在第一轮数学复习,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地从实际情况出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