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佳: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应该学习文学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许佳:为什么所有孩子都应该学习文学
文|许佳
坐高铁从北京回上海,站在车厢连接处吃泡面的时候,听到身后座位上那个男人正打电话给孩子指导作文。
" 环保问题,可以写什么呢?你想想看。你可以写写空气污染嘛。" 他说。
" 你多举一点例子啊!一个例子字数不够,可以举两个例子,这样就写得长了。"
" 多用点修辞手法。比喻啊,拟人啊,排比啊,都用上去,不就写得长了吗?"
这个爸爸尽量地耐心,但孩子在电话那头不断提出新的难处。我面吃到一半,他的语气有点焦躁起来。
孩子的态度似乎是放弃了。可以想象他为难地对爸爸说:" 怎么办呢?我写不出来!" 这已经是学校在假期留的最后一项作业,写完就可以出去玩。他希望爸爸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口述出来,由他负责录在纸上,加上标点符号,就算完成任务。
不知这个爸爸小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厨房拽住他妈妈的围裙,说出同样的抱怨:" 怎么办呢?我写不出来!"
写作,是一件苦差。既摸不透窍门,又套不上公式,没法做小抄,也找不到标准答案。要是你不擅长,真拿它束手无策。
世人造出些神乎其神的字眼,来形容写作能力——比如 " 灵感 "、" 文采 "、" 才情 " 之类。这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要到哪里去找寻它们?一旦探究起来,事情只有变得更糟。
怎么定义一篇好文章?在不少人眼中,写作接近于一门修辞学。用花哨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点缀以名篇佳句、历史典故,加上适当抒情和说理,就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作文了。
写作文,几乎等同于说假话、说大话,越天花乱坠越好。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又怎么能写得出?
可是,回想当年,你有没有写过连篇累牍的,只给自己看的日记?有没有给朋友寄过厚厚的倾诉苦闷的信件?你有没有在练习本上创作过章回体武侠小说或是言情小说,只给最要好的同学传阅?又或者,你有没有给心仪的对象传过情书——哪怕是一条编写了一整晚的,长长的短信?
如果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条,你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你就曾抓住过文学的精髓,你就曾体会过写作的快乐。
写作,恰恰是世上最要求真心实意的工作,是容不得弄虚作假的。在语言的质量背后,它要求感情的质量,和思想的质量。脱离了它们,修辞就成为矫饰。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天生适合写作。没有一个孩子的心灵是贫瘠的。
我十六七岁时,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和第二本长篇小说。现在大家见得多了,小作家也很多,都不那么感到奇怪了。在 20 年以前,学生写长篇小说还是挺少见的。大人会说,你怎么写得出那么多?其实对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来说,再多也可以写出来。因为那恰恰是他最自由,同时也最不自由的时期。他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可能,他都想尝试。与此同时,他又面对很多很多束缚。他的心智已经很接近成年人了,心灵还是像孩子那样敏感,所以他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有了这样的冲突,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为文学了。
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却往往嗫嚅说,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写作需要阅读量和词汇量的支撑,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掌握趁手的写作工具;第二,不幸的是,在掌握工具之前,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已经给他们的头脑灌输了有关写作的各种错误观念,他们还没有开始施展手脚,就被束缚住了。
我自己小时候是一个有写作特长的孩子,常常在各种作文比赛上拿奖。在学校的作文方面,我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作文教育的短板,比如过于注重辞藻,不讲究自由表达等等。碰到阅读积累不够的孩子,他们很容易陷入老师设定的条条框框当中,最后失去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变得 " 不知道写什么好 "。
大概两周前,我读到了五六篇某上海知名私立双语学校的学生作文,篇篇工整,没有错字,也找不出病句。然而一口气读完之后,没有任何一篇给我留下印象。每个作者都采用相似的句型和用词、同样的口吻,写着差不多的事件——也是我们在各类作文选里读过不下几十次的事件。
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的性格和兴趣,甚至分辨不出任何时代特征——是的,如果把它们跟二十多年前的学生作文放在一起,你也感受不出丝毫差别。把作者名字打散,跟文章随意组合,也没有任何不妥。所有文章都像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像用人工智能写出来的。
我手上的每篇作文都是高分范文,老师把它们打印出来,让每个学生带回去参考。我读到的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标准答案。
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以来,写作就与人内心那与生俱来的讲故事冲动、表达感情的需求紧密相连。可是机械的写作训练切断了这种天然联系,把作文变成解题过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安全的选材、适时出现的修辞、好词好句、主题升华的结合体。学生还没开始写,就被告知有很多东西是不适宜写进作文的。
其实,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写的吗?
更可怕的是," 不知道写什么好 " 很可能发展成为 " 没什么值得一提的 "。孩子在生活中找不出任何有意味的事件和细节,于是只好到作文选里去寻找大家看熟了的素材。
表达能力的欠缺,导致了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欠缺。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英语学习,一些国际学校的孩子,英语文章甚至写得比中文还要好。可是,到了一定阶段,他们会遭遇困境。他们发现自己的英语写作缺乏细节,观点表达也有困难,似乎很难提升。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外语学习碰到了母语水平的天花板。母语是每个人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工具,如果他们不能运用母语去深入思考和流畅写作,那很难用外语做到这一点。
从实用立场来看,很多人可能认为,把写作当成考试项目,找到捷径,以考试的标准来强化训练,最终通过考试,已经足够了。在大家熟悉的应试教育系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命运都是这样——通过考试,接着被遗忘。
任何一个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也知道学习是很难有捷径的。很奇怪,朴素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执行起来,又满不是这么回事。
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不仅协助我们工作,还充实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建造自己眼里的世界,这构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成为人互相判断、互相欣赏、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相知、相守的前提条件。语言能力弱的人,很难拥有丰沛的精神世界。
当孩子长大,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也需要指导孩子写作的时候,他可能又面对同样尴尬的局面:他脑子里只有优秀作文选和好词好句,他竭尽全力,想以自己过去的所学,来给出对路的指导,可是他已经失去了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判断力。
像文章开头我所写的那位父亲一样,说的人强打精神,听的人索然无味。这样的情形,我一想起来就觉得难过。在教和被教的过程中,双方都已经将写作的核心意义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是文学的浩瀚与美。
生活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把文学拆解为几块零件——还是街道工厂做的那种简单零件。太令人遗憾了。
想从小培养孩子优秀的文学素养,方法很简单,没有任何捷径。经典作品的阅读,加上适当的启发,再加上勤奋的写作练习,就够了。几乎没有孩子会不喜欢读书,他们只需要一点选择上的帮助,和方法上的指导。在漫长的求学生涯当中,只要能够入门,阅读和写作就将成为一个人的自造游艺室。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其他科目学累了的时候,他可以走进这间精神的游艺室,认识现实之外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
这就是文学的价值。我相信就算科技再发达,文学依然有它无法取代的功能。它是那么简便,又是那么精美。如果说语言是人类在一片意识的空茫中建造新世界的工具,那么文学,就是用语言搭建出的一座巨大、晶莹的宫殿,里头有无数房间、无数密道、无数宝箱,往里走,往心灵深处走,是永远走不完,也走不厌的。
我想做的,是为孩子打开这座宫殿的锁,带他们走进大门。他们将真正地认识这个好朋友。
人生最初阶段的阅读,对一个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读的书,都是记得最牢的。大部分人在 20 岁之前读的书,是一生中最多的。如果他能读到最好的作品,并且从中吸收到养分,这些作品的精神气质就能成为一副铠甲,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去保护他,保护他人格中最单纯和高贵的那部分不受侵害。
尽管相信好了,文学具备这样的力量。
文|许佳
坐高铁从北京回上海,站在车厢连接处吃泡面的时候,听到身后座位上那个男人正打电话给孩子指导作文。
" 环保问题,可以写什么呢?你想想看。你可以写写空气污染嘛。" 他说。
" 你多举一点例子啊!一个例子字数不够,可以举两个例子,这样就写得长了。"
" 多用点修辞手法。比喻啊,拟人啊,排比啊,都用上去,不就写得长了吗?"
这个爸爸尽量地耐心,但孩子在电话那头不断提出新的难处。我面吃到一半,他的语气有点焦躁起来。
孩子的态度似乎是放弃了。可以想象他为难地对爸爸说:" 怎么办呢?我写不出来!" 这已经是学校在假期留的最后一项作业,写完就可以出去玩。他希望爸爸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把文章口述出来,由他负责录在纸上,加上标点符号,就算完成任务。
不知这个爸爸小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厨房拽住他妈妈的围裙,说出同样的抱怨:" 怎么办呢?我写不出来!"
写作,是一件苦差。既摸不透窍门,又套不上公式,没法做小抄,也找不到标准答案。要是你不擅长,真拿它束手无策。
世人造出些神乎其神的字眼,来形容写作能力——比如 " 灵感 "、" 文采 "、" 才情 " 之类。这些词究竟是什么意思?要到哪里去找寻它们?一旦探究起来,事情只有变得更糟。
怎么定义一篇好文章?在不少人眼中,写作接近于一门修辞学。用花哨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点缀以名篇佳句、历史典故,加上适当抒情和说理,就能写出一篇过得去的作文了。
写作文,几乎等同于说假话、说大话,越天花乱坠越好。一个老实巴交的孩子,又怎么能写得出?
可是,回想当年,你有没有写过连篇累牍的,只给自己看的日记?有没有给朋友寄过厚厚的倾诉苦闷的信件?你有没有在练习本上创作过章回体武侠小说或是言情小说,只给最要好的同学传阅?又或者,你有没有给心仪的对象传过情书——哪怕是一条编写了一整晚的,长长的短信?
如果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条,你给出了肯定的答案,那么,你就曾抓住过文学的精髓,你就曾体会过写作的快乐。
写作,恰恰是世上最要求真心实意的工作,是容不得弄虚作假的。在语言的质量背后,它要求感情的质量,和思想的质量。脱离了它们,修辞就成为矫饰。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天生适合写作。没有一个孩子的心灵是贫瘠的。
我十六七岁时,开始写自己的第一本和第二本长篇小说。现在大家见得多了,小作家也很多,都不那么感到奇怪了。在 20 年以前,学生写长篇小说还是挺少见的。大人会说,你怎么写得出那么多?其实对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来说,再多也可以写出来。因为那恰恰是他最自由,同时也最不自由的时期。他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如果可能,他都想尝试。与此同时,他又面对很多很多束缚。他的心智已经很接近成年人了,心灵还是像孩子那样敏感,所以他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有了这样的冲突,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为文学了。
但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却往往嗫嚅说,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呢?
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写作需要阅读量和词汇量的支撑,孩子年龄尚小,还没掌握趁手的写作工具;第二,不幸的是,在掌握工具之前,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已经给他们的头脑灌输了有关写作的各种错误观念,他们还没有开始施展手脚,就被束缚住了。
我自己小时候是一个有写作特长的孩子,常常在各种作文比赛上拿奖。在学校的作文方面,我没有遇到多少困难,但与此同时,我也体会到作文教育的短板,比如过于注重辞藻,不讲究自由表达等等。碰到阅读积累不够的孩子,他们很容易陷入老师设定的条条框框当中,最后失去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变得 " 不知道写什么好 "。
大概两周前,我读到了五六篇某上海知名私立双语学校的学生作文,篇篇工整,没有错字,也找不出病句。然而一口气读完之后,没有任何一篇给我留下印象。每个作者都采用相似的句型和用词、同样的口吻,写着差不多的事件——也是我们在各类作文选里读过不下几十次的事件。
字里行间看不出作者的性格和兴趣,甚至分辨不出任何时代特征——是的,如果把它们跟二十多年前的学生作文放在一起,你也感受不出丝毫差别。把作者名字打散,跟文章随意组合,也没有任何不妥。所有文章都像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像用人工智能写出来的。
我手上的每篇作文都是高分范文,老师把它们打印出来,让每个学生带回去参考。我读到的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标准答案。
从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以来,写作就与人内心那与生俱来的讲故事冲动、表达感情的需求紧密相连。可是机械的写作训练切断了这种天然联系,把作文变成解题过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安全的选材、适时出现的修辞、好词好句、主题升华的结合体。学生还没开始写,就被告知有很多东西是不适宜写进作文的。
其实,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写的吗?
更可怕的是," 不知道写什么好 " 很可能发展成为 " 没什么值得一提的 "。孩子在生活中找不出任何有意味的事件和细节,于是只好到作文选里去寻找大家看熟了的素材。
表达能力的欠缺,导致了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欠缺。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英语学习,一些国际学校的孩子,英语文章甚至写得比中文还要好。可是,到了一定阶段,他们会遭遇困境。他们发现自己的英语写作缺乏细节,观点表达也有困难,似乎很难提升。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外语学习碰到了母语水平的天花板。母语是每个人用来体验和感受的工具,如果他们不能运用母语去深入思考和流畅写作,那很难用外语做到这一点。
从实用立场来看,很多人可能认为,把写作当成考试项目,找到捷径,以考试的标准来强化训练,最终通过考试,已经足够了。在大家熟悉的应试教育系统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命运都是这样——通过考试,接着被遗忘。
任何一个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也知道学习是很难有捷径的。很奇怪,朴素的道理我们都懂,但执行起来,又满不是这么回事。
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可以陪伴我们一生的伙伴,不仅协助我们工作,还充实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在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来建造自己眼里的世界,这构成了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成为人互相判断、互相欣赏、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相知、相守的前提条件。语言能力弱的人,很难拥有丰沛的精神世界。
当孩子长大,当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也需要指导孩子写作的时候,他可能又面对同样尴尬的局面:他脑子里只有优秀作文选和好词好句,他竭尽全力,想以自己过去的所学,来给出对路的指导,可是他已经失去了对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判断力。
像文章开头我所写的那位父亲一样,说的人强打精神,听的人索然无味。这样的情形,我一想起来就觉得难过。在教和被教的过程中,双方都已经将写作的核心意义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是文学的浩瀚与美。
生活有多复杂,文学就有多复杂。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把文学拆解为几块零件——还是街道工厂做的那种简单零件。太令人遗憾了。
想从小培养孩子优秀的文学素养,方法很简单,没有任何捷径。经典作品的阅读,加上适当的启发,再加上勤奋的写作练习,就够了。几乎没有孩子会不喜欢读书,他们只需要一点选择上的帮助,和方法上的指导。在漫长的求学生涯当中,只要能够入门,阅读和写作就将成为一个人的自造游艺室。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其他科目学累了的时候,他可以走进这间精神的游艺室,认识现实之外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获得自由思考的空间。
这就是文学的价值。我相信就算科技再发达,文学依然有它无法取代的功能。它是那么简便,又是那么精美。如果说语言是人类在一片意识的空茫中建造新世界的工具,那么文学,就是用语言搭建出的一座巨大、晶莹的宫殿,里头有无数房间、无数密道、无数宝箱,往里走,往心灵深处走,是永远走不完,也走不厌的。
我想做的,是为孩子打开这座宫殿的锁,带他们走进大门。他们将真正地认识这个好朋友。
人生最初阶段的阅读,对一个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有人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读的书,都是记得最牢的。大部分人在 20 岁之前读的书,是一生中最多的。如果他能读到最好的作品,并且从中吸收到养分,这些作品的精神气质就能成为一副铠甲,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去保护他,保护他人格中最单纯和高贵的那部分不受侵害。
尽管相信好了,文学具备这样的力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