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五次拒绝称帝?
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曾国藩率领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有关他拒绝称帝自立的传闻,一直是乡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曾国藩拒绝称帝的说法,有史料说他曾四次拒绝,但也有五次之说。研究曾国藩的学者朱天旭总结了曾国藩五次拒绝称帝的历史。每次被人劝进时,曾国藩都有很大的机会,但因对清廷心存感激,都放弃了。
第一次:幕客王?运暗示怂恿
1854年的一天,曾国藩府内一位名叫王?运的幕客与曾国藩探讨学术和文艺,曾国藩极力推荐韩愈、欧阳修等人,然而王?运却奉劝曾国藩最好改学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诗文。曾国藩本以为这只是两人文学爱好上的差异,不料很快听出了弦外之音:这是在怂恿他学诸葛亮、曹操拥兵割据,先跟洪秀全联手,然后再逐渐夺取天下。
曾国藩在纸上写了一堆“谬”字留给王?运,王?运明白,曾国藩这是在告诉自己,他只有剿灭太平天国,效忠朝廷的忠心,而无割据称王的野心。
第二次:众将对联试探
1861年8月,湘军攻取安庆,曾国藩提出以写对联的形式庆祝。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张裕钊等人想拥戴曾国藩当皇帝。李元度出联:“将相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看后知其用意,当面撕毁。
接下来胡林翼又呈上一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原本对这副对联比较满意,但胡林翼走后,他发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乎?”曾国藩马上将胡林翼的对联纸条撕得粉碎,连声说道:“胡说!胡说!”众人不敢再言,就这样,曾国藩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功夫,压下了这场对联劝说。
第三次:幕客王?运再次游说
1864年初夏,湘军攻占南京后,曾府曾经的幕客王?运找到曾国荃,向其提出“兵变”,曾国荃虽十分赞同,但他很怕大哥曾国藩,于是王?运二度劝说曾国藩。
当王?运斗胆说出“兵变”的方案后,曾国藩仍如当年那样,边听边用食指蘸着茶水在桌上写字,一会儿,又借故离开。王?运探头一看,只见满桌写的都是“妄”字,几年前就领教过这一招,王?运知道自己又白费力了,再次怏怏告退。
第四次:九弟曾国荃劝进
湘军攻占南京八天后,曾国荃率众赴采石矶迎接曾国藩。曾国荃指着采石矶五通古庙说:“这是陈友谅称帝之处,距今已499年,俗话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现在湘军将士都拥戴兄长能像陈友谅当年那样复汉称帝,来一个反满复汉??”曾国藩急忙打断他的话:“吾弟醉也。”
曾国藩进据金陵后不久,皇上发来谕旨:册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又加封太子太保衔;曾国荃封一等威毅伯,加太子少保衔。湘军将士上下皆有奖赏。但是,几天后皇上却又发来谕旨,要求曾国藩严查太平军幼王逃出,并追查太平天国财物。这让湘军上下很是生气。曾国荃再次劝曾国藩,不如反了。
结果,曾国藩以一句“老九,你今天情绪有点失常!可能是湿毒攻心引起心里烦躁的缘故。你静下心来,好好休息一下,不要再说胡话了。”曾国荃知其兄已决不敢再往下说了。曾国藩再次阻止了曾国荃的劝进企图。
第五次:湘军群将逼进
在与太平军作战的一天深夜,曾国藩的部下萧孚泗、朱洪章、刘连捷、彭毓橘、朱品隆等30多名湘军将领一起要拜见他。曾国藩知道这是劝进,于是他写下一副对联:“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随后,曾国藩掷笔而去。
众人上前一看,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有人叹息、有人咋舌、有人木然,还有人摇头不止。曾国荃看后非常无奈,然后吩咐亲兵:“今天的事谁也不准传出去,倘若哪个走漏了半点风声,九爷的刀要借他的血来磨洗!”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虽然有自己组建的湘军,镇压太平军时候手握重兵,但是并没有称帝发,反而对清政府一直是兢兢业业,极力维护清朝的统治。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忠君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此外,从客观原因来说,北方还有强大的僧格林沁,所以曾国藩称帝的条件也不具备,因此,虽然有四次称帝的机会,曾国藩却全部都拒绝了。
一、曾国藩忠君思想比较根深蒂固。曾国藩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他个人的追究就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臣拜相光宗耀祖就可以了,并不想去取代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曾国藩早年熟读诗书,受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也比较严重,起兵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保家卫国,保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从心里层面上来说,曾国藩是不会称帝的。
二、曾国藩是以忠君报国的名号起兵的。曾国藩虽然建立了湘军,虽然手握兵权,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如果在这种号召下起兵推翻清朝的统治,实属不忠不义,这样会失去人心的。对于曾国藩这样一个军队领导者来说,他的权利来源于军队,所以一定要收拢人心,因此他是不会选择起兵反抗清政府的。
三、当时的称帝条件也不成熟。曾国藩虽然是晚清重臣,但是在北方还有一个僧格林沁。僧格林沁也很受器重,他带领的是起兵,战斗力也很强。僧格林沁的主要力量在河南,一直对东南虎视眈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毕竟僧格林沁是清政府的忠实部下,肯定是站在清政府的那边的。因此,曾国藩是不会起兵称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