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什么在《三国演义》里“尊刘贬曹”
2017-12-28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了解了罗先生的从业经历,再回过头来看《三国演义》,大致可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三国中刘备与罗贯中的境遇颇有相似之处。早年刘备也是投奔他人门下(先是投靠公孙瓒,接手徐州,徐州被吕布攻下,又投靠曹操,继而又投靠了袁绍、刘表),不得志而离开;同样是“谋霸业而不可得。”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却最终未能打败吴、魏。
其次,刘备对待谋士的态度,也深得罗先生的心意。想当年张士诚若有刘备“三顾茅庐”三分之一的态度,自己的抱负也就能得到施展。
第三,对“正统”的执着。
罗先生出生在元末,时局动荡,元朝统治者不断向人民收取各种苛捐杂税,百姓们民不聊生。罗先生痛恨这些蒙古人的统治,渴望汉人重新掌权,这一点从他后来去加入张士诚的起义军就可见一斑。而在三国历史里,刘备的身份是汉朝宗室,最为正统,所以罗先生将其内定为主角也是无可厚非。
第四,对“忠义”的推崇。
据说,罗先生在完成了《三国演义》之后,又加工和增补了施耐庵的《水浒传》。关于这一点始终存有疑义,有人说《水浒传》就是罗贯中写的,有人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帮助施耐庵完成了《水浒传》,还有人说《水浒传》是由罗贯中编辑整理,施耐庵主笔完成。不管哪一种说法可信,都证明罗贯中与《水浒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水浒传》里散发出的梁山好汉之间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的气魄,与刘关张三人的患难与共、诸葛亮对蜀汉的鞠躬尽瘁的精神颇为契合。可见罗先生对“忠义”二字一直颇为倚重,乱世之中处处是套路,能保持赤胆忠肝的人寥寥无几。而三国里最能展现忠义的一方,非蜀汉莫属。反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视为不忠,误杀吕伯奢一家、与知己陈宫决裂、后杀陈宫,视为不义。这样的人,自然是要被罗先生拉入黑名单的。
最后,这纯粹是笔者的一个猜想。罗贯中之所以偏袒刘备,还有一个原因是源自他对父亲的一份愧疚。此话从何说起?还得从罗先生的家境说起。
小罗在14岁的时候,母亲便离世了,可以说他是由父亲一手带大的。由此推测小罗与父亲的感情颇深。前面说过,罗父是一名商人,但小罗对做买卖并无兴趣,罗父便同意他去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在那个时代,能如此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简直称得上是慈父的典范。小罗这一学就是数年,后来农民起义,他辞别了老师,去做了张士诚的幕僚。接下来的事情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张士诚处离开以后,罗先生原本想回老家发展。在路上遇到同乡却得知,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这对罗先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从外出求学到投身革命,他与父亲多年未见,没想到转眼之间就天人永隔。罗贯中并非一开始就励志做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戏剧家,要知道那个年代写小说、戏曲的都被视作“下九流”,毫无身份地位可言,更不可能成为家族的荣耀。他投身起义军,也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如今父亲已经去世,他的这份心愿也只能变成一种遗憾留在心间。正是由于对从商的父亲的这份哀思,才让他对同样做买卖出道的刘皇叔偏爱有加。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千古难题,曾经也困扰过罗先生。在家业和理想之间,他只能选择了舍弃家业,放飞理想。其实如果是在今天,罗先生大可不必再为这种“单选题”而烦恼。电商时代的到来,大大解放了做生意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成就一番事业无须再远走他乡,一台电脑、一部手机、一个平台,让你坐在家里就能轻松做买卖。罗先生大可收起洪荒之力,陪在父亲身边,舒舒服服往沙发上来一个“葛优瘫”,吃着西瓜、唠着嗑,吹着空调、听着歌,一边上着网一边撰写小说的新章节,悠然自得,何其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