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20世纪中期,管理会计完成了从执行性管理会计向决策性管理会计的转变后,又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创新,使现代管理会计从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
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
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
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
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
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研究的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
1、战略管理会计是现代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从战略的高度,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帮助企业的领导者知彼、知己,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战略思考,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为使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求企业总体性的竞争战略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各个单位、各个环节的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相结合,并将新兴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如ABC、ABM、JIT、TQC和FMS等贯彻始终,能卓有成效地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所有这些方法的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正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和“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2、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计算(life cycle costing),现代管理会计不只要求估算产品生产者的成本(包括产品的研究、开发成本,设计、制造和营销成本),同时还要求估算产品消费者(用户)的成本(产品的使用成本,如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出售以后,还要追踪了解汽车的油耗和维修、处置成本等)。可见它超出传统的只从产品的生产企业看成本问题,而扩展到同时从产品的使用者看成本问题,实现了成本的企业观向社会观转变。这样做,既能有助于通过对产品生产者成本与使用者成本消长关系的综合判断,还能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这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入”与“向外扩展”并举从另一个角度的体现。
3、从“目标成本计算”(target eosting)和同它密切联系的‘Kaizen(日本词汇,意为“持续不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成本计算法“看,目标成本计算法是根据市场导向来制定产品成本目标的一种系统方法,它先根据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确定一个能够让顾客接受的营销价格,作为目标售价,然后,以目标售价为基础,扣除企业要求达到的目标利润,确定应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计算法的核心,是强调应把降低成本的重点放在研究、开发、设计这些产品投产前的前期阶段上,依次为研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和生产人员制定成本目标。如发现某一个环节的成本目标不能实现,进而影响企业的目标利润不能实现,管理当局就应重新审视这一产品生产的可行性。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后,如果从总体上还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成本,原定的生产方案就应被更可行的生产方案所取代。如原有的生产方案通过”基准衡量“(Benchmark)(同企业内、外最先进业绩基准进行对比),认定在某些方面还有潜力可控。则企业的研究、开发、设计和生产部门要联合攻关,实施”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VE)。VE通过对产品功能(function)与成本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systematic research),寻求得到一个可行的成本降低方案(cost reductionprogram),它既能实现提供的产品的功能(Function)即可满足顾客的需求,又能用尽可能低的成本把它生产出来,以达到外界的顾客满意与企业的成本目标相一致。与目标成本计算法密切联系的Kaizen成本计算法,是指通过目标成本计算程序所确定成本目标,进一步具体分解落实到各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直至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具体执行人员,促进他们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中,不断挖掘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潜力,使整个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以保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成本目标的顺利和超额实现。
可见,上述“目标成本计算法”与“Kaizen成本计算法”相结合的整个程序,也是现代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对内深化”与“向外扩展”并举的具体体现。
二、应用的指标从滞后性向前导性转变
从应用的指标看,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财务会计重在回顾过去,管理会计重在面向未来。所以,财务会计应用的指标,基本上是历史性的、滞后性的指标(Lagging indicators),而管理会计为了协助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用的指标必须从滞后性向前导性指标(leading indictors)转变,以便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职能。较具体地说,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中,领导者竞争战略思想的形成及具体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竞争战略制定前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6es、threat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都是关系到企业盛衰、成败、生存、发展的前导性分析。在目标成本计算法中的目标售价与目标成本,业绩评价中的“基准衡量”(Benchmark)也是这样。与宏观管理会计中的社会折现率、外部性(extemalities)问题的计量,以及国际管理会计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别税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等,都是属于前导性指标,都是用于协助企业管理人员筹划未来所发挥重要作用。
三、计量方式货币性与非货币性相结合
从计量的方式看,现代管理会计应用的指标,不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将“货币计量”定于一尊,而应实行“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有些指标在采用货币计量方式的同时,很多指标还要求采用多样化的非货币计量方式。
综合性是财务计量的特点和优点。财务计量形成的指标,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财务成果,如经营收入、经营成本、经营利润;现金流入、流出的动态及其存量的占用情况;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等。根据这些指标人们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取得的效益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但“综合”还必须同“分析”相结合,使人们进一步掌握综合性成果得以形成的在深层次起作用的非财务性因素,使人们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化和扩展。财务计量重“综合”,非财务计量重“分析”,二者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因为综合与分析相结合,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非财务指标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同企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必须面向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顾客价值”(customervalue)(“顾客愿意支付的代价”)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之源。在企业内部,要实行“人本管理”,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广大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充满生机和活力。与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相适应,非财务指标体系的组成,可大致区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顾客导向方面。(1)直接方面:顾客的忠诚和满意程度,对顾客需求反应的灵敏度,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产品市场占用率的消长,同上、下游企业的协调配合的完善程度等。(2)相关方面:生产系统的灵活性,科技开发、产品开发的超前性,产品新品种投产的频率,JIT、TQM的实施效果,供产销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性等。
2、以人为中心方面。生产的安全性和技术装备水平,人才开发的超前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思想交流、知识共享和创新精神的发挥程度等。
3、综合方面。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整体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生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企业的信誉和社会形象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对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只有从广阔的视野和较深的层次,对它们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才能为企业洞察先机、改善竞争地位、保持和发展长期的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
四、学科的性质更趋多学科化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决策研究为核心的高度综合“软科学”的一个分支。因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和首要职能。因而从事决策研究的现代管理会计自然就成为与管理融为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它的性质是与现代化管理的性质为转移,并随着现代管理会计性质的发展而发展。但就其根本的特性看,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应以此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和相关学科的组成。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层面,更应把重点放在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上。据此,现代管理会计的相关学科,可以区分三个层次,即上层、中间层和基础层。
属于上层的相关学科是指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包括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学管理的人当然不可能对这些学科都能精通,但至少要有基本的了解,重要的是能确立一个“人文视野”(Humanisticperspective)。属于中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科学、认知科学(思维科学)、财务学和预测、决策学等。属于基础层的相关学科,主要是指数学、信息技术(IT)等。从现代管理会计以上三个层次的相关学科的组成,可以看到其学科性质更趋多学科化的鲜明特点。
五、决策支持模式从科学观向人文观转变
前已指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起着主导作用。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中期,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运筹学、预测、决策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对管理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促进了科学观决策模式的形成和广泛应用。科学观决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优解”。方法的核心是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严密的数量分析,求解数学模型,从中引出基本的结论。可见这一决策模式,是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知识(智力)成为最关键并居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在管理中要求把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放在第一位,在决策中相应地要求实行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人文观的决策模式不同于上述科学观的决策模式,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原来奉行的“最优化准则”。也就是认定决策者是从“主观理性”出发,在决策中寻求自己“满意的解”,而不是从“客观理性”出发寻求尽可能达到“最优解”。正如管理大师西蒙教授(1988)所说:“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与“人文观决策模式”的要求相适应,要求管理会计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人员实现决策目标的满意化,首先要认识到:“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不严格要求“精确定量”,而首先要求“思辨定性”,因而采用的决策支持模式,就不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而应放在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组织相关人员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作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的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由此可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认知和感悟,也意味着整个决策程序已推进到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从上述现代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到:我们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现代管理会计了。现代管理会计已经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了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