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时期清朝军队装备并没有落后太多,到底为什么败
自1840年鸦片战争伊始,中国全面进入了落后挨打的时代。当时的满清政府在对外作战上屡战屡败,割地赔款成了家常便饭。满清政府为何打不过洋人,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洋人船坚炮利,火器先进。于是乎网上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论调: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就是一群手拿大刀、长矛、弓箭的弱鸡,火器装备水平还不如200年前的明军,换明军来打鸦片战争结果将会大不一样。那么明末时期明军的火器装备水平真能超过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么?
明末时期,明军大量装备的火枪有火绳枪、三眼铳、神铳、快枪等。火绳枪源于欧洲,于15世纪中期出现,在大航海时代传到东方,被日本人大量购买仿制用于“村长械斗”,称之为“铁炮”。而明朝的火绳枪是从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开始仿制于日本的铁炮,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完全普及,100年都没有普及,不要说比欧洲,比当时的日本还落后。至于三眼铳、神铳、快枪,实际上都是火门枪,火门枪其实不应该叫作枪,性质上属于火铳。虽然赵士桢发明了鲁密铳、迅雷铳、掣电铳,毕懋康发明了自生火铳,但这些较为先进的火枪列装极少,并未整体性改变战争局面。至于当时最为先进的燧发枪,只在毕懋康于崇祯八年刊印的《军器图说》中提了一下,除了少数的军官手里有这种舶来品外,明军基本没有装备。
火炮方面,当时明军最为厉害的火炮为进口的红夷大炮,射程远,杀伤力强。但此炮长于攻城,拙于野战,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在野战时,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敌我情势发生逆转,往往无法机动反应。且红夷大炮造价高昂,没有大量装备,明军大多装备的是更为老旧落后的迅雷炮、大将军炮等等。
明军的火器配备比例也是不是很高的。永乐年间设三大营,火器配备比例占两成,到了明朝中期,明军的火器配备比例为三成,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火器占五成属于特例,明朝后期,明军的火器配备比例普遍达四成。
明军还装备了种类繁多的特殊火器,如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等等。但作为军队主要的作战武器,火枪和火炮的问题颇多,更新速度慢,列装比率低,射程近,精确度低,制作水平低下,炸膛率高。总体来说,明末明军的火器水平尚处于火器发展的初级阶段,无法完全替代冷兵器。
我们再说说满清军队火器的发展。建州女真崛起后与辽东明军接仗颇多,虽然认为骑射为其立国之本,但对火器也是颇为重视。自1633年期,清军(当时的后金军)就开始给投降的明军列装火绳枪。1645年满清入关后,将投降的明军改编为绿营军,开始全面淘汰三眼铳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清朝规定绿营军队以后一律列装火绳枪。鸦片战争之前,满清军队的火枪装备率不少于五成,其中绿营的火枪配备率则占到了六成以上。而且满清军队好逸恶劳,很多不愿训练的部队私下把弓箭改成了火枪,火器配备率越来越高,乾隆征讨大小金川之时,前往征讨的六万绿营,火枪配备率就占到了八成。火枪在清军中的地位已于火炮、弓箭并列,甚至超过弓箭。
虽然火枪配备率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都是火绳枪。清代的火绳枪与明末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工艺水平更是半斤八两。至于更为先进的燧发枪,清朝也能研制。在康熙时期就开始出产,这些火枪造型精美、做工优良,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火枪,甚至还有来复枪被制造出来。不过这些性能优秀的火枪只装备了宫廷侍卫,王公护卫,以及部分禁卫军队。从使用结果来看,这些火枪更多是用于收藏和狩猎,并非用于作战。
相对于火枪的进步,清代火炮的发展就没什么亮点可言了。满清虽然接手了明代留下的大量火器和部分工人,但没有继承多少明朝的火器技术。明代火炮设计、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对于红衣大炮(满清由于避讳而改的名字),清朝进行了大量仿制,火炮数量到是比明代多了不少。但只是一味加大重量,几乎没有再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整体水平还有所下降。到鸦片战争开始,所使用的火炮还有很多是产于明代的老爷炮。
与明末时期的明军相比,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火器列装比例更高,火枪整体水平更为先进;清军的火炮质量有所倒退,但胜在量大。总的看来,当时的满清军队在火器装备水平上与明军比还是有相当优势的。假设明末时期的明军对上鸦片战争时期装备了线膛燧发枪与最新型火炮的英军,恐怕结果也是很难看的。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