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观象台是什么?
2019-04-15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陶寺文化遗址被国家文物部门定为国家级的重大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陶寺文化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城东北七八千米、崇山西麓的陶寺、中梁、宋村、东坡沟和沟西等村之间。东西长有2000米,南北宽1500米,总面积300万平方米,是个超大型遗址。遗址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至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发掘考察,曾发掘出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从而确定了陶寺文化。
1999年至2001年间,在陶寺发现了陶寺文化中期城址(约公元前2100年——前2000年),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城址北、东、南三面城墙已经确定,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
通过不断的发掘,发现了该遗址早中期的宫殿区,还发现了中期王级贵族大墓。在中期小城祭祀区发现了可能具有观象授时功能的大型建筑,这就是我们姑妄称之的“东坡沟”观象台。
这座尚未进行考古命名的可能具有观象授时功能的大型建筑就“坐落”在东坡沟村,位于陶寺城址的东南位置。发掘工地可见有三层夯力结构,形状为一座直径约50米的半圆形平台。台座顶部有一个半圆形观测台,以观测台为圆心,由西向东方向,呈扇状辐射着13个土坑。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平台原有13根夯土柱,古代人利用两柱之间来观测正东方向的塔儿山日出,并依据日光影可以推测出一年的12个节气,经与现在农历时间比较,实地模拟观测后,节气时令精确度十分高。上层台基夯土柱缝的主要功能之一可能是观象授时,由此来指导农民及时耕种。从发掘现场的发现判断,这座平台还被当时的人们用于祭祀。
这座建筑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陶寺文化单体建筑,面积约为1400平方米,建筑形状十分奇特,结构复杂,附属建筑设施多,可能因其集观测与祭祀功能于一体,建筑的规模及其气势,以及基坑处理的工程浩大,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上层台基夯土柱有观象授时功能,那么它将使我们得以管窥陶寺文化的天文学知识系统,则可证实《尚书·尧典》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教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可将观象授时的考古实证上推到距今4100年,这将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座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它显然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的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因此,陶寺城址中的这座观象台无疑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
-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