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遭受过哪些自然灾灾害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多发。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强烈地震,例如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造成的损失更难以估量。
人民在战胜灾难、重建家园中凝结成的抗震精神,其所涵容的团结、坚韧、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唐山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全人类所共同追求的。
世界科学家们进行大量研究,使人类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防御地震灾难也迈出了一大步。在抗震实践中,中国诞生了“地震社会学”,为解决全球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灾害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成功的防灾减灾范例。
古今中外,每一次巨大的自然灾难都是以更大的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大地震使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却给全人类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隔震技术的发现,周福霖结缘抗震减震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现场调查受到的启发。
唐山大地震后第3天,他在被毁废墟中发现有两栋4层砖楼屹立未倒、仅沿地面滑动约0.4米,因为墙体下面一层柔软的防水油毛毡让大楼逃过一劫。“如果只给建筑做硬抗地震不行,可以让房屋变‘柔软’,地震的时候让房屋柔性的滑动。”周福霖从滑动的房屋中找到灵感。
随后出国留学的他,在1982年与导师一起做了一个隔震房屋地震震动台模拟试验——把安装隔震层的四层楼房屋模型放在震动台上,发现不隔震的房屋遇强震就被破坏,隔震的房屋却能承受9级或更强的地震。
周福霖带着隔震减震新技术回国,1993年,在广东汕头市建成中国第一栋橡胶支座的8层隔震住宅,这也是当年世界最高的隔震住宅楼。在次年台湾海峡6.4级地震影响中,隔震楼在橡胶隔震层上缓慢摇摆,房屋结构在地震中保持弹性,没有任何损坏,只是轻微摆动。
联合国工发组织为此在汕头召开国际会议,向世界各国推广了这种技术,称之为“世界隔震技术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我国,云南省是地震频发的省份,也是建筑减隔震技术运用最为广泛的省份。云南的减隔震等技术研发应用都已初具规模,已建成1000多栋减隔震建筑,接近全国的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