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与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这一时期国际上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并投入实际应用。各种新材料、精密机械、自动控制和数字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产业的技术更新。地球物理勘查所依据的原理有了新的发展,仪器的测量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一系列全新的物探方法,使地球物理勘查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国家就开始了地震勘探仪器的小型化和磁带记录化;从60年代初又开始应用数字技术处理地震勘探资料和开发了数字记录地震仪。核子旋进磁力仪和光泵磁力仪代替了机械磁力仪;发光晶体和新的电子器件的出现,使放射性探测工作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我国物探界努力克服困难,一方面坚决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努力进行方法和仪器的研制开发;另一方面在各部门的支持下,想方设法从国外引进先进物探仪器和方法。上面已经提到,在“文革”前我国就开始从加拿大进口高精度重力仪,从法国引进磁带记录地震仪、多鼓回放仪等。“文革”开始后,20世纪70年代起,又先后从法国和其他国家引进数字地震仪及成套的计算机和资料处理软件、海洋物探有关仪器装备等。尽管“文革”动荡严重地阻碍了正常的物探工作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但我国物探事业在应用新技术方面仍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了地震勘探仪器的模拟磁带记录化并且开始使用数字地震仪

1966年石油部门研制成功我国首台DZ-663型脉冲调宽磁带记录地震仪及DZ-664型多鼓回放仪器;1967年地质部门自主开发了DZC1-24-66型调频式磁带记录地震仪,并开始试制七鼓回放站。由于磁带地震仪及多次叠加(即共反射点水平叠加或多次覆盖)方法的全面投入使用,我国石油地震勘探对陆相盆地断块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多次叠加技术首先是在苏北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克服了该地区长期以来多次波的严重干扰,使油气勘探迅速取得突破;多次叠加技术应用于渤海湾周围各含油气盆地,西北地区及黄土高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明显进展。多次叠加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迅速发展,叠加次数从开始时的4次、6次很快增加到12次和24次。地震仪的道数也普遍增加到48道、60道。资料处理更是迅速地从使用模拟磁带的多鼓回放仪器进展到模拟磁带经过模数转换由数字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的方法也迅速地从普通叠加、速度谱处理发展到速度滤波、偏移叠加、油气检测等各种充分利用反射波动力学特征的特殊处理方法。1972年,石油部门在实现地震仪器的磁带记录化后,即积极引进数字地震仪、可控震源和成套的地震勘探资料的数字处理系统,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石油物探技术和装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2.地球物理测井的技术进步为保证油气高产稳产发挥重要作用

进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地球物理测井科技人员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先后研究成功了声波测井、感应测井、多种放射性测井仪器以及各种测量井径、井斜、井壁取心、井下射孔等必需的仪器装备。进入20世纪7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在测井中应用,操作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测井解释的结果也更加精确和直观,能更好地反映地层流体和岩性参数的实际状况。1975年燃化部和国家地质总局相继从美国进口了Dresser Atlas公司的3600系列数字测井站,使我国测井仪器直接由模拟光点记录跨入数字记录新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测井工作者取得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成果。如大庆会战时创造了自动射孔装置,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的跟踪射孔器,从根本上解决了薄油层的定位和准确射孔难题。测井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地层测试、套管井损伤检测、地层改造、油气水层的动态检测等工作,成为油气田高产稳产的必备手段。

石油测井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整个测井在地质其他领域的应用。地质系统研究解决了用中子活化测井测定金属矿品位及用磁化率测井确定铁矿层品位。煤炭系统的镇江煤机厂研制成功了超声成像测井仪,可以在充满泥浆的千米深井孔中得到高分辨率的井壁图像。测井技术已较普遍地应用于水文、工程基础勘察等各个方面[4,5]

3.固体矿产物探方法技术进步

我国自主开发成功的核子旋进磁力仪首先被应用于航空物探,而且为实现航空磁测的数字记录创造了条件。随后又解决了补偿和导航定位技术使我国航空磁测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开始了航空电法的研究和装备的试制。高精度重力仪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亚洲惟一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重力仪的国家。针对我国的特殊地质成矿条件,各部门还加强了物探新方法有关仪器的研究,井中三分量磁力仪和无线电波仪、航空电法仪、探地雷达、频率测深仪、中子活化测井仪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研制并取得进展的。

4.研制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

石油物探的技术需求有力地推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在我国物探行业中的应用。为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的急需,1969年起,在国家计委主持下,组织了全国力量(主要是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四机部738厂和主要使用计算机的石油、地质等部门)通力协作,自力更生地研制了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万次的电子计算机DJS11(150机)。此项工作于1973年10月取得成功,用我国自主编制的地震处理专用软件正式投入工作。1974年4月,成功地检验了从法国进口的SN-388B数字地震勘探仪器所做的试验测线。与此同时,利用国产中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108、121、719机等)和自己编制的软件系统,进行模拟磁带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工作也取得了进展。我国第一条全数字处理的地震测线就是由国产小型计算机DJS-121机,于1973年3月在江汉油田实现的。1974年石油部引进了数套RAYTHEON1704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使批量的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能有效地进行。1978年石油部又从法国CGG公司进口了第一套专用地震资料处理CYBER-1724巨型机系统。

在金属非金属、水文物探方面,也根据各自特点,从使用可编程序计算器进行野外观测资料的计算处理、开发单片机的应用到使用数字计算机进行重磁场的解析延拓及解释成图的种种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