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简介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简介是:
1936年,为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
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不仅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信仰,还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并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红星照耀中国的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风格独特,既具有丰富性,也具有统一性。影片以纪实为主调,杂糅了戏剧化段落、写意化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从整个叙事框架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场景都尊重历史,努力做到有据可查、有史可依。都既高度尊重历史,又鲜明树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不像传统戏剧式的结构,但是整部影片包括流动的这些视点,产生强大的戏剧张力,吸引观众。明丽的地域元素,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温暖的底色,这温暖寓意着历史和未来。这种灵动的电影镜头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是影片独到的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并成为一名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1936年,为寻找“东方魅力”的美国青年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临时首都陕北小镇保安,采访了毛泽东,以及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
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风采,不仅领略到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信仰,还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介给全世界,并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预言。
红星照耀中国的赏析:
《红星照耀中国》风格独特,既具有丰富性,也具有统一性。影片以纪实为主调,杂糅了戏剧化段落、写意化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从整个叙事框架到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段落、重要的场景都尊重历史,努力做到有据可查、有史可依。都既高度尊重历史,又鲜明树立了人物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不像传统戏剧式的结构,但是整部影片包括流动的这些视点,产生强大的戏剧张力,吸引观众。明丽的地域元素,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温暖的底色,这温暖寓意着历史和未来。这种灵动的电影镜头和诗意的电影语言,是影片独到的艺术特色。
《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
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