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需要刘禅来劝降大将和安抚人心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借道阴平小道,长途奔袭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惊慌失措,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弃城投降。
国运43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终结。
刘禅在蜀汉灭亡后,举家迁到洛阳居住。刘禅被封为“安乐县公”,人称安乐公。此外,“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看得出,司马昭对刘禅不薄。正因为此,刘禅才“乐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岁才寿终正寝。
刘禅之所以能够善始善终,是因为还有利用价值。司马昭需要刘禅来劝降大将和安抚人心。
《孟子·离娄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蜀汉虽然灭国了,但仍然有很多大臣、军队和民众没有归顺。蜀汉大将军姜维还率领主力部队坚守剑阁。
因此,当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要好好对待他们,利用他们身上的巨大号召力,让军队停止抵抗,让大臣“弃暗投明”,让民众归顺驯服。事实上,也正是刘禅亲自写信劝降,才让姜维放下武器,结束战争。
另外,司马昭善待刘禅,也想树立一个正面典型,做给孙吴政权的统治者看:“你们看,投降了我之后,依然吃香的喝辣的,岂不酸爽?”可想而知,如果司马昭对待刘禅很差,多年以后孙皓一定不会投降得那么爽快。
所以,刘禅投降得及时,又有利用价值,侥幸得以善始善终。
三国中刘婵是当皇帝时间最长的,他牛在有自知之明。刘禅并非是人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但不是这样,如果遇到好的执政环境,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代英主。
刘禅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如果不从时间上来讲,这几件事完全可以证明刘禅非庸劣之辈。
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武侯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刘婵没有杀戮功臣,没有残害百姓,是个好皇帝。当刘婵成为安乐公时,他又是一个好臣子,刘婵懂得根据时势的变化改变自己,以适应国家形势的变化,司马懿问他:思蜀否?他的回答是非常聪明的,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这表现了一个聪明人的智慧。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很多人在读三国后期刘禅投降魏国大将邓艾时,慷慨激昂地发表着大义凛然的观点,要求刘禅坚持抵抗,不能投降。
要按古代天子死社稷的约定,以身殉国等等,站在道德的高点指点别人果然无比的理直气壮。纵观三国,魏、蜀、吴还有司马懿家族 ,善终的只有后主刘禅一位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