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吃饭招呼客人的小桌子。说起“燕几图”的来历,不得不提宋朝一位叫黄伯恩的人。黄伯恩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
后来有人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7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的桌面。
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等,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这就是传统七巧板的雏形,为后世的拼图玩具开创了先河。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是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后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扩展资料:
七巧板是由下面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十九世纪最流行的谜题之一就是七巧板。七巧板的流行大概是由于它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明白易懂的缘故。你可以用七巧板随意地拼出你自己设计的图样,但如果你想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图案,那就会遇到真正的挑战。这正是七巧板的乐趣所在。
七巧板那简单的结构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要解决它的问题也很容易,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用七巧板可以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其中有些是容易拼成的,有一些却相当诡秘,还有一些则似是而非充满了矛盾。
七巧板是由宋代的宴几演变而来的,原为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后在民间演变为拼图板玩具。
设计原理出自西周时代的勾股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一直到清朝,七巧板才演变成为现在看到的样子。七巧板是由下面七块板组成的,完整图案为一正方形: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
传统七巧板中的三角形重复太多,变化相应地就少,因此影响和限制了它的拼图功能。为了拓展七巧板的功能,图形科普学研究者楼珠球老师在传统七巧板的基础上,引用现代高等数学的几何学、拓扑学和线性规划原理设计了现代智力七巧板。
扩展资料:
七巧板是由宋代的宴几演变而来的,北宋有个叫黄伯思的进士,设计了六件长方形宴几,在宴会时能根据宾客的多少适当的调整位置,之后他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宴几全拼在一起,就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
在18世纪的时候,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特曾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
七巧板是由古代的一种家具演变出来的。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在请客吃饭时使用。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由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索性把宴几缩小和改制到只有七块小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