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俄国文学是什么?
1个回答
2019-02-01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俄国长期遭受鞑靼人和其他外族的侵略,地理上又和西欧的发达国家隔离,经济文化处于落后闭塞的状态。这种情况直到18世纪才开始有所改变。
18世纪初,彼得一世(1682~1725)厉行改革,按照欧洲发达国家的方式建设军队,统一了国家的版图。他从瑞典人手中夺回波罗的海出海口,为进一步向西欧汲取文明开辟了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建立和巩固俄罗斯民族国家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他的改革是依靠扶植新兴的贵族地主和商人、加强封建农奴制来进行的。彼得死后的30年间不断发生宫廷政变,贵族地主在政变中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彼得一世提倡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纸,创办公众剧院,鼓励翻译介绍西欧著作。他在宫廷中强行推广法国礼仪,仿效法国风尚,提倡用法语交谈。他在文化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大大推进了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有盲目崇拜外国、忽视民族文化的一面,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文学还处于从古代文学向新的内容和形式过渡的阶段。30~50年代,专制制度日趋巩固,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俄国。于是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流派,出现了第一批俄国作家康捷米尔(1708~1744)、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1718~1777)等。
俄国古典主义反映了先进贵族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它除了遵守古典主义原则和形式方面的规则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为了创造民族文学,俄国古典主义作家大都向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题材,特别注意文学语言和诗体改革,强调爱国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启迪作用。此外,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加深,法国启蒙思潮开始传入俄国,俄国古典主义作家比较注意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采用讽刺体裁表示他们的社会见解。
18世纪前半期,俄国最重要的作家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寄·罗蒙诺索夫(1711~1765)。他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出生于农民家庭,毕业于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后来进科学院附设的大学学习,并被派往国外研究自然科学。1741年回国后,他在科学院任职,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55)。他在进行科学活动的同时,又从事语言研究和文学创作,写过颂诗、史诗、悲剧、讽刺诗和散文,翻译过希腊文学作品。
罗蒙诺索夫在纯洁俄罗斯语言、使文学语言接近日语方面贡献很大,著有《修辞学》(1744)、《俄语语法》(1757)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益处》(1757)等。他认为俄语是一种丰富、灵活、生动有力的语言,同样具有欧洲其他语言的优点。彼得一世改革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俄语中夹杂着许多外来词汇,古老的教会斯拉夫词汇也未经清理。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意见。根据古典主义的原则,他把文学体裁划分为高、中、低3种,规定每种体裁所允许使用的词汇,主张避免使用陈旧的教会斯拉夫词汇和不必要的外来语。这为克服当时俄语的混杂现象、创造统一的规范语言打下了基础。
罗蒙诺索夫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的诗颂扬英雄的业绩,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他认为诗歌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咏唱醇酒和爱情,而是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看法鲜明地体现在他写的颂诗里。《伊利莎伯女皇登基日颂》(1747)实际上是对祖国和彼得一世的歌颂。诗人把彼得一世奉为榜样,希望女皇伊利莎白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他向年轻一代呼吁,相信“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慧过人的牛顿”。他还以颂诗体裁写过一些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解释自然现象(《晨思上天之伟大》、《夜思上天之伟大》等)。他在同时代诗人特烈佳科夫斯基(1703~1769)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论俄文诗律书》,1738),并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的诗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
18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在沙皇庇护下,地主享有支配农奴的绝对权利,正如当时民歌《奴仆们的哭诉》中所说,“老爷们杀死一个奴仆就像宰一匹马,而且还不准农奴控告。”农民运动不断高涨,70年代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规模宏大的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地主贵族的统治,是俄国农奴制危机的最初表现。
这一时期在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反对农奴制的进步思想有所发展,向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即位之初,假装接受启蒙思想,标榜“开明君主”制度,提倡文学创作,出版杂志,并亲自动笔,其目的是要使文学为她的反动统治服务。但是进步作家诺维科夫、冯维辛、拉吉舍夫等在他们的作品里彻底揭穿了这个“穿裙子的答丢夫”,反映了农民的某些呼声。普加乔夫起义前夕,诺维科夫(1744~1818)创办了《雄蜂》(1769~1770)和《画家》(1772~1773)2种杂志,揭露了农民在地主残酷剥削下濒于绝境的悲惨情况。《雄蜂》这个名称就是针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而取的。诺维科夫在《雄蜂》上公开反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关于讽刺的主张。他认为讽刺不应是“含笑的”讽刺,而是“咬人的”;不应是抽象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应当对准社会的具体丑恶现象加以无情揭露。他对讽刺的看法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冯维辛的喜剧《纨绔少年》和拉吉舍夫的散文《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发扬了这种重视社会根本问题的讽刺传统。诗人杰尔查文(1743~1816)在《费丽察》(1783)里,也把讥刺手法运用到领诗体裁中,把歌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美德”和讽刺宠臣们的荒淫无耻融合在一起。
杰尼斯·伊凡诺维奇·冯维辛(1745~1792)是18世纪后半期俄国讽刺文学的代表。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读书,后任外交部翻译,当过显贵的秘书,游历过西欧许多国家。在早期诗歌里,他尖锐地指责沙皇的专制暴虐。他写过各种体裁的讽刺作品;其中以喜剧最为成功。
《旅长》(1766)嘲笑了贵族中老一代的愚昧和年轻一代所受外国教育的毒害。冯维辛最著名的喜剧是《纨绔少年》(1782)。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多方虐待寄养在她家的孤女索菲亚,后来由于索菲亚可以继承叔父斯塔罗东的一宗财产,普罗斯塔科娃便强迫她做自己的儿媳。但是索菲亚在开明贵族普拉夫津和斯塔罗东保护下,终于和贵族军官米朗结婚;普罗斯塔科娃因虐待农民和孤女被法办,财产也交官代管。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普罗斯塔科娃这个农奴主的形象。她横暴、奸诈、愚蠢、狠毒。她对农奴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农奴出身的保姆在她家工作了40年,所得的酬报是“一年五个卢布,外加每天五记耳光。”她虐待周围的一切人,包括她的丈夫,却十分溺爱儿子米特罗方,一心希望他娶上成了巨富的索菲亚。在母亲的教养下,米特罗方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少年,他已经16岁,念了3年书,却不会加减乘除。他利用母亲的溺爱装病逃学,捉弄仆人。他善于见风使舵,并像普罗斯塔科娃一样凶暴狡黠(“米特罗方”,希腊文的意思是“像母亲”)。剧中的正面人物如斯塔罗东、普拉夫津等都写得不成功。喜剧的结构简洁紧凑,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1749~1802)出身贵族,青年时代在德国留学,受到法国启蒙学者卢梭、马布里等的影响,成为具有民主思想的唯物主义者。他回国后,普加乔夫起义和政府的血腥镇压使他认识到沙皇统治的反动性,并用批判的眼光重新估价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见解。俄国多次对外战争,连年饥荒,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先后爆发,这些事件也促使他考虑俄国的现实和未来。他写过哲学著作、政论和文学作品,共中最重要的是《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本书出版后,他立即遭到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直到晚年才被召回。1801年,他参加了政府的法律编纂委员会的工作。次年自杀,以抗议沙皇对他的新迫害。
《旅行记》出版后不久就传到宫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盛怒中往书页上批道:拉吉舍夫“把希望寄托在农民造反上面”,“比普加乔夫更坏”。
这部作品在俄国一直被列为禁书,但仍以手抄本形式到处流传,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起过很大的影响。
普加乔夫起义后,俄国也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在俄国是贵族地主阶级精神危机的表现。它虽然促进了俄国散文的繁荣,对丰富文学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技巧有一定贡献,但是这一流派的作品美化贵族地主,企图掩饰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卡拉姆辛(1766~1826)被认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说《可怜的丽莎》(1792)叙述农村少女丽莎被贵族少爷艾拉斯特遗弃以至自杀的故事。作者同情丽莎的不幸,对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比较生动,文笔流畅。但他站在贵族立场,用“命运”来为艾拉斯特辩护,极力抹杀造成丽莎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18世纪俄国文学的成就虽不如同时期的西欧国家,但就俄国本身来说,仍是一大进步。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大步跃进作了准备。
18世纪初,彼得一世(1682~1725)厉行改革,按照欧洲发达国家的方式建设军队,统一了国家的版图。他从瑞典人手中夺回波罗的海出海口,为进一步向西欧汲取文明开辟了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在建立和巩固俄罗斯民族国家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他的改革是依靠扶植新兴的贵族地主和商人、加强封建农奴制来进行的。彼得死后的30年间不断发生宫廷政变,贵族地主在政变中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彼得一世提倡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纸,创办公众剧院,鼓励翻译介绍西欧著作。他在宫廷中强行推广法国礼仪,仿效法国风尚,提倡用法语交谈。他在文化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大大推进了俄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但有盲目崇拜外国、忽视民族文化的一面,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彼得一世时期,俄国文学还处于从古代文学向新的内容和形式过渡的阶段。30~50年代,专制制度日趋巩固,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深入俄国。于是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流派,出现了第一批俄国作家康捷米尔(1708~1744)、罗蒙诺索夫、苏马罗科夫(1718~1777)等。
俄国古典主义反映了先进贵族的世界观和他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它除了遵守古典主义原则和形式方面的规则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为了创造民族文学,俄国古典主义作家大都向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题材,特别注意文学语言和诗体改革,强调爱国思想和科学文化的启迪作用。此外,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加深,法国启蒙思潮开始传入俄国,俄国古典主义作家比较注意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采用讽刺体裁表示他们的社会见解。
18世纪前半期,俄国最重要的作家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寄·罗蒙诺索夫(1711~1765)。他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出生于农民家庭,毕业于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后来进科学院附设的大学学习,并被派往国外研究自然科学。1741年回国后,他在科学院任职,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55)。他在进行科学活动的同时,又从事语言研究和文学创作,写过颂诗、史诗、悲剧、讽刺诗和散文,翻译过希腊文学作品。
罗蒙诺索夫在纯洁俄罗斯语言、使文学语言接近日语方面贡献很大,著有《修辞学》(1744)、《俄语语法》(1757)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益处》(1757)等。他认为俄语是一种丰富、灵活、生动有力的语言,同样具有欧洲其他语言的优点。彼得一世改革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俄语中夹杂着许多外来词汇,古老的教会斯拉夫词汇也未经清理。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意见。根据古典主义的原则,他把文学体裁划分为高、中、低3种,规定每种体裁所允许使用的词汇,主张避免使用陈旧的教会斯拉夫词汇和不必要的外来语。这为克服当时俄语的混杂现象、创造统一的规范语言打下了基础。
罗蒙诺索夫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的诗颂扬英雄的业绩,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他认为诗歌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咏唱醇酒和爱情,而是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看法鲜明地体现在他写的颂诗里。《伊利莎伯女皇登基日颂》(1747)实际上是对祖国和彼得一世的歌颂。诗人把彼得一世奉为榜样,希望女皇伊利莎白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他向年轻一代呼吁,相信“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慧过人的牛顿”。他还以颂诗体裁写过一些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解释自然现象(《晨思上天之伟大》、《夜思上天之伟大》等)。他在同时代诗人特烈佳科夫斯基(1703~1769)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论俄文诗律书》,1738),并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的诗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
18世纪60年代,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在沙皇庇护下,地主享有支配农奴的绝对权利,正如当时民歌《奴仆们的哭诉》中所说,“老爷们杀死一个奴仆就像宰一匹马,而且还不准农奴控告。”农民运动不断高涨,70年代爆发了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次规模宏大的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地主贵族的统治,是俄国农奴制危机的最初表现。
这一时期在农民运动的影响下,反对农奴制的进步思想有所发展,向封建统治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斗争。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即位之初,假装接受启蒙思想,标榜“开明君主”制度,提倡文学创作,出版杂志,并亲自动笔,其目的是要使文学为她的反动统治服务。但是进步作家诺维科夫、冯维辛、拉吉舍夫等在他们的作品里彻底揭穿了这个“穿裙子的答丢夫”,反映了农民的某些呼声。普加乔夫起义前夕,诺维科夫(1744~1818)创办了《雄蜂》(1769~1770)和《画家》(1772~1773)2种杂志,揭露了农民在地主残酷剥削下濒于绝境的悲惨情况。《雄蜂》这个名称就是针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而取的。诺维科夫在《雄蜂》上公开反对叶卡捷琳娜二世关于讽刺的主张。他认为讽刺不应是“含笑的”讽刺,而是“咬人的”;不应是抽象笼统的,而是具体的,应当对准社会的具体丑恶现象加以无情揭露。他对讽刺的看法在当时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冯维辛的喜剧《纨绔少年》和拉吉舍夫的散文《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发扬了这种重视社会根本问题的讽刺传统。诗人杰尔查文(1743~1816)在《费丽察》(1783)里,也把讥刺手法运用到领诗体裁中,把歌颂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美德”和讽刺宠臣们的荒淫无耻融合在一起。
杰尼斯·伊凡诺维奇·冯维辛(1745~1792)是18世纪后半期俄国讽刺文学的代表。他出生于贵族家庭,曾在莫斯科大学读书,后任外交部翻译,当过显贵的秘书,游历过西欧许多国家。在早期诗歌里,他尖锐地指责沙皇的专制暴虐。他写过各种体裁的讽刺作品;其中以喜剧最为成功。
《旅长》(1766)嘲笑了贵族中老一代的愚昧和年轻一代所受外国教育的毒害。冯维辛最著名的喜剧是《纨绔少年》(1782)。女地主普罗斯塔科娃多方虐待寄养在她家的孤女索菲亚,后来由于索菲亚可以继承叔父斯塔罗东的一宗财产,普罗斯塔科娃便强迫她做自己的儿媳。但是索菲亚在开明贵族普拉夫津和斯塔罗东保护下,终于和贵族军官米朗结婚;普罗斯塔科娃因虐待农民和孤女被法办,财产也交官代管。
作者真实地刻画了普罗斯塔科娃这个农奴主的形象。她横暴、奸诈、愚蠢、狠毒。她对农奴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农奴出身的保姆在她家工作了40年,所得的酬报是“一年五个卢布,外加每天五记耳光。”她虐待周围的一切人,包括她的丈夫,却十分溺爱儿子米特罗方,一心希望他娶上成了巨富的索菲亚。在母亲的教养下,米特罗方是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少年,他已经16岁,念了3年书,却不会加减乘除。他利用母亲的溺爱装病逃学,捉弄仆人。他善于见风使舵,并像普罗斯塔科娃一样凶暴狡黠(“米特罗方”,希腊文的意思是“像母亲”)。剧中的正面人物如斯塔罗东、普拉夫津等都写得不成功。喜剧的结构简洁紧凑,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吉舍夫(1749~1802)出身贵族,青年时代在德国留学,受到法国启蒙学者卢梭、马布里等的影响,成为具有民主思想的唯物主义者。他回国后,普加乔夫起义和政府的血腥镇压使他认识到沙皇统治的反动性,并用批判的眼光重新估价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见解。俄国多次对外战争,连年饥荒,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先后爆发,这些事件也促使他考虑俄国的现实和未来。他写过哲学著作、政论和文学作品,共中最重要的是《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本书出版后,他立即遭到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直到晚年才被召回。1801年,他参加了政府的法律编纂委员会的工作。次年自杀,以抗议沙皇对他的新迫害。
《旅行记》出版后不久就传到宫中,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盛怒中往书页上批道:拉吉舍夫“把希望寄托在农民造反上面”,“比普加乔夫更坏”。
这部作品在俄国一直被列为禁书,但仍以手抄本形式到处流传,对十二月党人和普希金起过很大的影响。
普加乔夫起义后,俄国也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感伤主义在俄国是贵族地主阶级精神危机的表现。它虽然促进了俄国散文的繁荣,对丰富文学语言和心理描写的技巧有一定贡献,但是这一流派的作品美化贵族地主,企图掩饰地主和农奴之间的对立关系,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卡拉姆辛(1766~1826)被认为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说《可怜的丽莎》(1792)叙述农村少女丽莎被贵族少爷艾拉斯特遗弃以至自杀的故事。作者同情丽莎的不幸,对她的心理活动写得比较生动,文笔流畅。但他站在贵族立场,用“命运”来为艾拉斯特辩护,极力抹杀造成丽莎的悲剧的社会原因。
18世纪俄国文学的成就虽不如同时期的西欧国家,但就俄国本身来说,仍是一大进步。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大步跃进作了准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