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没长征?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04
展开全部
陈毅领导南方八省的红军部队留在当地打游游击战争.这支部队在抗战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所以陈毅没有参加长征。
匿名用户
2013-11-04
展开全部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率红军主力8.6万人离开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时,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中央军区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和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为办事处主任,负责领导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掩护、策应红军主力转移后,就地或在邻近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党中央还要求项英必须等红军主力突围到湖南后,才能公开红军主力转移的消息;中革军委划定瑞金、会昌、于都、宁都4个县城之间的“三角地区”,作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最基本的地区和最后坚守的阵地。

  当时留下的红军和游击队共约1.6万人,连同政府机关、伤病员,共约3万人。看起来人数不少,而有枪的少,半数手持大刀、梭镖,伤病员还需要别人保护和照顾。而此时陈毅因负伤,右胯骨粉碎性骨折,刚做手术,还躺在医院里。这看出,项英肩上的担子是艰巨的。那时中央领导人都随军长征,唯独项英被留下坚持斗争,然而他以革命利益为重,二话没讲,勇敢地担当起这个重任。

  10月上旬,项英先指挥留下的部队接防,让主力开赴指定地域作转移准备。接防部队积极阻滞敌人,掩护主力集结。同时为主力补充兵员,增强主力红军的战斗力量。

  10月12日,项英在瑞金梅坑送别党中央和军委领导人后,第二天上午赶到医院看望陈毅,询问伤势,向他传达了党中央赋予的任务和要求,就如何掩护、策应红军主力转移交换了意见。下午,他同分局其他委员交换了意见。

  10月14日上午,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举行第一次会议。由于会议内容重要,陈毅被用担架抬进会场。中央各部门留下的负责人列席了会议。项英在传达党中央和军委赋予的任务及要求后,指出:党中央和军委率红军主力能否胜利转移,关系到现时全党、全国革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留在苏区的部队和党政干部,要认清革命大局,积极行动,以掩护、策应党中央和军委率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我们作为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命令,一切行动听指挥,当今首先要做好掩护、策应。项英这番话,表明了他对党的赤胆忠心。

  项英组织掩护、策应,从三方面进行:(1)阻滞敌人进攻,掩护红军主力于10月21日踏上了征途。(2)党政机关对外暂不改变办公形式,《红色中华》报照常出版,使国民党方面搞不清中共中央机关走了没有,红军主力走了多少。《中央日报》11月3日还报道说在瑞金的中共中央机关已“迁往于都”,到蒋介石11月中旬彻底弄清红军主力西征的战略意图时,红军主力已从湖南西进。(3)拖住更多敌人,至当年年底,将国民党军两个纵队、15个师又两个旅被拖在中央苏区,从而减轻了红军主力转移途中的压力,策应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对当时掩护、策应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时为中央分局委员、后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于1982年指出:“南方的游击战,在红军长征之初,牵制了蒋介石的兵力,使我主力部队得以大踏步地前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红军和游击队的掩护、策应,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不知会增加多少困难和艰险。这是项英在领导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被埋没的一个贡献。

  项英在组织对红军主力转移掩护、策应的同时,还作了开展游击战的准备。对已经或即将被占领地区开展游击战作出部署,建立游击队,培训骨干。陆续派得力干部去各地区,领导开展游击战争。为在赣粤边开展游击战争作准备,组建了领导机构。对部队进行整顿,加强思想教育,调整组织,严格纪律,学习游击战术,使战斗力得到提高。对伤病员,抓紧治疗和安置。

  1935年2月5日,项英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发来“万万火急”电报,要求在中央苏区及邻近苏区坚持游击战争;立即改变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区分会,由项英、陈毅、贺昌组成,项为主席。13日,中央又就坚持游击战争对中央分局作出指示。项英和分局立即作出贯彻部署,留在那里的机关部队分9路突围。他对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强调:要保存有生力量,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至2月底,8路陆续突围。

  3月9日,项英和陈毅在于都率1个营最后突围时,被敌阻击突不出去,改为分散行动。这时,项英、陈毅巧遇原代英县(今属福建省上杭县)县委书记曾纪财,带着他们绕过敌人封锁线,于3月下旬到达江西大余县东南的油山廖地,与中共赣粤边特委领导人会合。从这时起,项英、陈毅便同党中央失去联系,开始独立地组织活动。到油山后,项英化名叫“老周”,陈毅化名叫“老刘”,以利保密。

  从当年4月起,到1937年7月两年多时间里,项英、陈毅和赣粤边特委一起,领导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和斗争策略,同强于自己几倍至数十倍的国民党军,进行了殊死搏斗,粉碎了国民党军妄图消灭红军游击队的阴谋。他们面对“清剿”,常年在山林里搭棚居住;化整为零,组成武装工作组;频繁转移,使敌人难寻目标;千方百计解决吃饭问题,群众支援,向土豪劣绅要,自己采山果、吃野菜,找不到就挨饿,陈毅诗词中所说“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他们根据敌强己弱的特点,确定了游击战的基本原则,“赚钱就干,赔本不干”,有目的地战斗,采取打伏击、截后尾、搞突袭、奇袭敌后方等办法,来打击敌人。他们运用灵活的政策,对保甲长区别对待,多方争取,建立两面政权,便于生存立足。他们大力巩固内部,经常进行革命前途和革命气节教育,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念,加上项英、陈毅个人的表率作用,增强了凝聚力,使游击队不断巩固和壮大。在那期间,项英、陈毅多次遇到危险,由于他们的机智,化险为夷。

  项英在领导开展游击战争过程中,十分注意保存有生力量,认为保存了“这些火星,定能烧遍万里江山”。他积极提高指战员的素质,编写了《红色指挥员必读》、《红色战士必读》,还将战术原则编成歌诀,便于指战员学习。他在那消息闭塞的年代,凭着丰富的领导经验,善于从国民党的报纸上来获取信息。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等,都是从报上得知的;国民党在报上骂“匪首”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黄道、叶飞、粟裕、刘英、高敬亭、谭余保、傅秋涛等在各地“活动猖獗”,从反面佐证了这些人还活着,正在各地开展游击战争,他感到莫大的欣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项英和陈毅根据情况变化和党中央指示精神,迅速领导赣粤边红军游击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实行由反蒋到“联蒋”、由内战到抗日的战略转变,500多名(后增至700多名)红色健儿下山集中整训,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项英于10月与党中央取得联系,11月7日到达延安回到党中央身边。

  为宣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业绩,中共中央办公厅已于2006年4月批准江西省委的报告,在大余县修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这个纪念馆正在筹建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04
展开全部
只管游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