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毒病是什么?
2019-06-24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病毒病为马铃薯主要病害。分布广,发生普遍。病害因地区、管理、气候条件而异。通常造成轻度损失,少数地区或特殊年份发病较重,显著影响马铃薯生产。此病还可侵染多种其它作物。
症状
此病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矮化,有时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田间复合侵染时多引起马铃薯条斑坏死(彩版二十一,124)。
病原
此病主要由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简称PVY)、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简称PVS)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ns简称PLRV)侵染所致。PVX病毒粒体线形,长480~580纳米,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植物主要是茄科,汁液稀释限点100000~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PVY病毒粒体线形,长730纳米,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多种茄科植物,汁液稀释限点100~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点和条斑。PVS病毒粒体线形,长650纳米,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只限于少数茄科植物,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3~4天,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纳米,主要侵染茄科植物,汁液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下存活4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此外,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简称PVA)和烟草花叶病毒(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发病特点
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初始毒源。在田间PVY、PVS、PLRV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高温干旱、田间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此外,品种抗性和栽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病程度。
防治方法
(1)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采用茎尖组织脱毒种薯,以确保无毒种薯种植。
(2)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可选用中薯2号、3号、东农304、鄂薯1号、鲁马铃薯2号、津引1号、克新1号、郑薯4号、乌盟601和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广红2号等。
(3)加强栽培防病。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钾肥。精细整地,高垄或高埂栽培。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适时浇水,严防大水漫灌。
(4)出苗前后彻底防治蚜虫。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