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十分丰富,笔者主编的《中国艺术学》里,曾将其提炼为“道”“气”“心”“舞”“悟”“和”六个字,这里简述如下: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道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现实;“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各个方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1)道——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性。“天人合一”决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具有普遍规律,人也应当服从这种规律。此外,“天人合一”还强调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人生的最高理想应当是天人协调,包括人与万物的一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道”体现了天、人的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儒家与道家对此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老庄道家学派注重于“天道”方面的探索。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
(2)气——中国传统艺术的说是中国“气论”的本质特征。“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中医讲“气”,气功讲“气”,戏曲表演讲“气”,绘画书法也要首先运“气”。中国传统美学用“气”来说明美的本原,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事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一方面,中国美学十分重视养气,主张艺术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气”是对艺术家生理心理因素与创造能力的总的概括;另一方面,又要求将艺术家主观之“气”与客观宇宙之“气”结合起来,使“气”成为艺术作品内在精神与艺术生命的标志。尤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气韵”范畴,极富民族特色,指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生命力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韵”范畴,孕育于哲学中重视“气”和音乐中讲究“韵”的汉代,成熟于各门类艺术推崇生动表现事物气韵之美的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已经成为中国画创作的总原则,相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色。
(3)心——中国传统艺术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认为艺为心之表、心为物之君,主张心乐一元、心物一元。因此,中国古典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一贯强调审美主客体的相融合一,一贯认为文学艺术之美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合一、心与物的交融合一、人与自然的交融合一。
(4)舞——中国传统艺术的乐舞精神。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原始的图腾歌舞与狂热的巫术仪式曾经形成过龙飞凤舞的壮观场面。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诗、乐、舞最初是三位一体的,只是到后来才逐渐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艺术门类。但是,这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乐舞”精神,并没有消失。恰恰相反,这种“乐舞”精神,后来逐渐渗透与融会道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中,体现出飞舞生动的形态和风貌。
(5)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直觉思维。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而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思维和审美思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形成了以“悟”为核心的感性直觉的审美思维方式。“悟”,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衍生出“顿悟”“妙悟”等一系列相关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具有悟性。艺术家与艺术匠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道驭技,而后者是有技无道。
(6)和——中国传统艺术的辩证思维。中国传统美学与传统艺术主张“中和为美”。“和”与“中”这两个概念,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和”是指事物的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是矛盾各方统一的现实;“中”则是指处理事物矛盾的一种正确原则和方法,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与标准。二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和”是指多样统一或对立统一。从多样统一来看,“和”与“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同”只是把同类的、没有差别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和”则是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事物统一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追求多样的统一。
“中”的本意是提倡一种正确的道德,一种正确的理性。“中”就是要不走极端,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一贯把正确的伦理、理性作为前提,把真与善作为前提,追求“质正得中”,中则必正,正则必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强调“以中为节”,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因此,中国传统艺术一方面强调表现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以理节情和情理交融;一方面强调艺术具有感官愉悦功能,另一方面又强调温柔敦厚与感染教化,孔子就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中”需要“权衡”。所谓“权衡”就是一种对“度”的把握,就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里对“度”的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各个方面的内外因素的综合考虑,从而找到“恰好”的正确之点。
总而言之,这种“和"的境界,在儒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情与理的统一;在道家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与物的统一;在禅宗来说更多的强调人与人心的和谐,追求心灵的澄净,”即心即佛“。这样的“和”,从个人到社会,从人文到艺术,从天地万物到整个宇宙,无不贯通。也就是说,天、人、文三者相通,都贯穿了“和”。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显然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中国美学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而所谓善的最高境界,儒道两家虽各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到最后,都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而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一种真善美统一的境界。
展开全部
中国民间艺术特点有形式通俗、群众的广泛参与性、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仪式性。
具体如下:
一、形式通俗,易于接受。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人们对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
二、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其创造主体多为广大人民群众。
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民间艺术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生活的感悟而开展的具有群体性特征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活动。它天然具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点。
四、仪式性。第一是模式化和规范性。作为传播手段,具有仪式化特征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模式化和规范性。模式化特征保证了民间艺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所流行区域内能够被不断重复,使得传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2、神圣性。仪式通过使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产生敬畏感,从而强化传播效果。
3、潜在性。民间艺术植根于民众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广大民众发挥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艺术分类如下:
1、按照材质来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制作的。
2、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剪刻类、塑作类、织绣类(包括印染类)、编织类、绘画类、雕镌类、扎糊类、表演类、装饰陈设类等。
3、按照造型来分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通过民间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如下:
一、形式通俗,易于接受。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生活之中,人们对它不但熟悉而且天然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
二、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民间艺术从形式到内容,其创造主体多为广大人民群众。
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民间艺术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生活的感悟而开展的具有群体性特征的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活动。它天然具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融的特点。
四、仪式性。第一是模式化和规范性。作为传播手段,具有仪式化特征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模式化和规范性。模式化特征保证了民间艺术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其所流行区域内能够被不断重复,使得传播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2、神圣性。仪式通过使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产生敬畏感,从而强化传播效果。
3、潜在性。民间艺术植根于民众生活,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对广大民众发挥作用。
扩展资料:
中国民间艺术分类如下:
1、按照材质来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它们基本上都是天然材料,以手工加工制作的。
2、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剪刻类、塑作类、织绣类(包括印染类)、编织类、绘画类、雕镌类、扎糊类、表演类、装饰陈设类等。
3、按照造型来分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通过民间艺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例如秦汉艺术淳厚质朴、深沉雄大;唐代艺术豪华壮丽、雄浑奔放,尤其是盛唐绘画,形象丰满,构图宏伟,色彩绚丽,线条遒劲,展示出太平盛世、国富民强的进取精神;清代的山水则表现出气韵苍润,简淡清秀。时代的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向前发展的。而民族风格是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孕育的本民族的艺术特征,由本民族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艺术传统,尤其是共同的心理状态、审美观点和艺术特点等因素决定。中国画不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笔墨到技法、从材料到装潢,都不同于西洋画,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民气质、审美观念等共同孕育而逐渐形成的。可以说,中国画就是体现着民族风格的绘画。 比较、分析现代中国画,不管风格有多少,但技法上总离不开点皴、线皴和面皴以及勾、皴、擦、点、染相结合的传统方法,而最后产生的是不同的感觉,或曰风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