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响马、蹚将分别指的是什么?
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这是民国时期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句话。“响马”和“蹚将”这两个名词,都是代指土匪的意思,具体分析如下:
一.响马是指以抢劫谋生的土匪,他们以前大多数都是养马户。有关响马这一称呼的起源,要追溯到明朝时期。根据明朝当时的制度规定,朝廷所使用的马匹由百姓来牧养,到了一定时期再进行缴纳,而这一政策主要在山东、河北和安徽等地区实行。但有一点比较苛刻的是,若养马户们所上缴的马匹,没有达到朝廷制定的标准,就要收到惩罚,即需要按照相应的金额赔偿,并且是强制性执行。
正因为这个不合理的要求,很多养马户被罚的倾家荡产。压迫之下必有反抗,为了能生存下去,这些养马户们就成为了,大家口中以抢劫为生的“响马”,娴熟的骑马技术和丰富的养马经验,就是他们的优势。
后来直到民国时期,响马也没有消失,他们通常会以成群结队的方式进行抢劫,也不惧怕官兵,甚至喊出“官兵奈我何”,这样如此肆无忌惮的口号。比较有名的有关这些响马们的抢劫案件,就是在1923年,以孙美瑶为首的响马劫车事件,其猖狂度引起了一时的轰动。
二.蹚将原指擅长修护和灌溉农田的农匠,但后期因生活所迫而成为匪贼。相比于响马,河南蹚将的发展历史就短的多。蹚将最初是指在晚清民国时期,位于河南的西南山区,有一批在冬日农闲季节,从事农田灌溉和养护工作的普通百姓,包括泥匠木匠,以及铁匠石匠等。简单来说就是一群打工族,在当地被人们统称为蹚匠。
但随着战乱的频繁发生,尤其是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这些蹚将们一方面无事可干,甚至到了无法维持生存的地步,另一方面受到腐败政府的无情压榨,早已苦不堪言。为了更好和更有尊严的活下去,他们选择了落草为寇,并占据了山头这个天然的绝佳地理位置。
其主要抢劫目标就是附近村镇的商队,以及途径此地来自其它区域的商队。“蹚匠”从此就被人们称为“蹚将”,也就是和响马具有相同性质的匪贼。
其中最有名的蹚将,就是以河南宝丰白朗为首领的农民队伍,该队伍建立的目的是反抗当时袁世凯的统治。并取得了成功拿下五个省份共五十多城的战绩,不过遗憾的是,最后还是被段祺瑞降服,以失败告终。
三. 响马和蹚将,都是底层人民为了生存,而被迫选择的无奈之举。封建社会的诸多压力,以及战乱等因素的长期影响,催生了这些响马和蹚将们。他们的出现不仅是当时社会极度动荡的折射,也是底层百姓们已民不聊生的真实反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若人人能安居乐业,不为生存操心,谁又会选择去当人见人骂的土匪呢。好在后来随着全中国的解放,以及对于这些土匪们的严厉打击,响马和蹚将也随之消失,彻底成为了历史。
响马和蹚将其实都是指土匪,只不过响马和蹚将做土匪之前的职业是不同的,响马之前的职业都是养马的,只不过那时候他们养马按照我们现在的要求就是有绩效要求的,如果这些绩效达不到的话那么往往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破产了,所以这些人干脆就直接做了土匪,所以因此也是被称之为响马;而蹚将的话则是指河南的一些泥瓦匠、石匠等人,这些人在和平年代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若是遇到天灾人祸,自己活不下去的话那么就会变成蹚将,开始烧杀抢掠。
对于响马在很多抗战片里基本上也都有看到他们的身影,因为我们一般都说“山东出响马”,其实这些响马本来也是属于平民百姓,他们本来就是为国家养马的,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也算是事业单位了,只不过他们这个单位如果绩效没有达标的话是要赔偿的,所以很多情况下这些养马人就纷纷破产了,所以为了生存只能就转行做土匪了,所以“响马”也是指这些养马人转行做的土匪,而且因为养马人的职业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出现了,到民国的时候基本还都有,而且这些人一般出现的时候都是成群结队的,每次要出发的时候都会在马背上放哨箭,一般只要哨箭发出声音他们就冲出去,所以一般都是以凶狠的姿态去掠夺财物,在当时也是名声比较响亮。
而蹚将的话其实由来跟响马都差不多,也是平民百姓因为生活过不下去了最后无奈做的土匪,在晚清民国时期,当时的河南地区流动着一支由泥瓦匠、石匠等职业组成的打工队伍,平时这些人就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一旦需要忙农活了就去做农田啥的,所以在当时的话也是被称之为“蹚匠”,但如果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这群老百姓就换了副面孔,因为生活过不下去了,所以就只能做土匪以此来谋生了,所以到了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当时这些人基本上就纷纷落草为寇了,专门靠抢劫为生,在当时还出了很多名人,如白朗这些。
其实无论是响马还是蹚将,这些基本上都是政府无作为导致的,不然的话又有哪个平民百姓甘愿做土匪呢?每个人都希望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奈何世道过不下去才会找此出路罢了。
响马和蹚将都是土匪。响马出现在明朝中晚期,是因为明朝马政而破产的农民,主要活跃在山东一带。蹚将出现在清朝中晚期,来源于破产的工匠,原称为蹚匠,后来才被叫做蹚将,活跃在今天河南一带。
明朝的马政是国家的养马政策,要求各地区的农民国家输送马匹,其运作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政策已经变更,导致很多养马的农民都破产了,被迫走上了劫掠的道路。
因为这些农民都是养马的出身,所以骑术都比较不错,在山东等地啸聚一方,专做打劫商队的勾当。在伏击目标的时候通过响箭来传递信息,颇有一种一枝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气势,所以被称为响马。响马的战斗力很强,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还曾劫掠过满清的军队。这种土匪群体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清朝中晚期的时候,在河南一带有很多外出务工的工匠,但是当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这些工匠破产之后衣食无依,只能聚集在一起靠劫掠为生,平时拦路设卡,占山为王,也会攻击附近的村镇,到了民国时期更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势力,发动叛乱占据了多个省市,不过中原地区是军阀势力的大本营,经过打压之后几经灭亡,没有变成张作霖这样的东北王。蹚匠就是指做了土匪的匠人,后来把匠字换成将字,这样就更符合了土匪的属性。
民国时期就流传着山东出响马,河南出蹚将的说法,他们都是特殊历史时期演变出来的土匪群体,在某些时候已经威胁到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不过其主要活跃时期都是乱世,中央政权也很难有实力去将它们完全消灭,所以才一直存留下来,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所有的土匪团体都被消灭,响马和蹚将也就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