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 我来答
dccbfvqp
2013-10-28 · 超过7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张晓君【摘要】:人们对于语言文字感受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是学习语文诸多能力中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甚至影响其语言表达的发展。因此,我以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加强朗读、推敲词语、情境教学三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促进学生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关键词】增强 语言文字 感受力 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称之为语感。简单地说,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是学习语文诸多能力中一种重要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甚至影响其语言表达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不容忽视。怎样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一、加强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大量的朗读与默读积累语言,培养敏锐的语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那么理解文章语言的能力自然也就加强了。 l、在听读中直觉感受。 直觉性是语感较为显著的特征。有时候,我们读文章,可以凭读而理解其义。听别人说话,可以一听就懂,这是因为我们在听读中直觉感受语言文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语感的直觉性,训练学生的语言直觉感受能力。如我在上《灰雀》(三年上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列宁是怎样喜爱灰雀的?灰雀为什么不见了?后来是怎么回来的?”等问题,课始,让学生默读课文,听录音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再如《桂林山水》(四年级下册)一课,学生可以通过听读,很快了解桂林山、漓江水的特点。这样经常锻炼学生直接从听读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的敏锐性。 2、抓住重点,感情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阅读教学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反复朗读,会增加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机会。而学生朗读、默读交替进行的过程正是学生熟悉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训练语感的过程。教学《灰雀》一课,我抓住重点,指导感情朗读,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教学《灰雀》人物对话部分时,有以下三句话:“①一定会飞回来。②一定会飞回来?③一定会飞回来!”对于这三个表面看来意思相同的句子,我先让学生区别它们的语气有何不同,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意思,再通过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等,使学生在反复感情朗读中了解小男孩要把灰雀放回公园的矛盾到坚定的心理。这样,在教学中注重了这种不同情感的区别,日久天长便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提高了朗读水平,再如《草原》一课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时,我先有感情地范读,把学生带到一碧千里而不茫茫的草原去,再指名读、配乐读。这样,在不断的感情朗读练习中,增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灵性、悟性。另外,在加强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因为,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绝好的解说,所以,要让学生替作者说话、替作者表情达意,而这一过程恰好是学生训练语感的过程。 二、推敲词语 词语与句子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出重点句后,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斟酌词语所包含的意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提高运用词语、品味词语的能力,让学生懂得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课文《开国大典》(五年级上册)一课有这样一句话:“30万人的眼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个句子中的“投向”一词用得极为生动、准确,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词的妙处,我先让学生找出与“投向”相近的词:“朝着、望着、看着”等,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在句子中调换比较,看看哪个词用得好。辨析后,学生一致认为“投向”更能体现人民群众对领袖热爱的感情。这样,在辨析比较过程中,学生更能感受“投向”一词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的心情。再如《草原》一课有这样一句话:“那里的天空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这句话里为什么不用“晴朗”形容天空、而是用明朗呢?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在句子中来回调换,比较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使用的区别。通过比较、辨析,学生便可感受到“明朗”运用得恰如其分,突出草原天空特有的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五年级上册)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这句千古名句中的“绿”字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字不仅写出春天已来到江南,而且写出了春天到江南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春天鲜明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教学这一句时,可抓住“绿”字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感,可向学生介绍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入”、“满”等字的故事,并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吟诵、比较,感受“绿”字的妙用。长期如此训练,让学生懂得要准确生动运用词语,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三、情境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正确细腻的感悟,手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提供的情境。情境教学的手段很多,如用语言描述、想象、图画、简笔画、幻灯、表演等,都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 1、激发想象。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迈奔放。前者如山涧小溪,九曲八折;后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要体会作者隐含在文章背后文字背后的这种思想感情,除了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外,激发学生想象,体会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极好的方法。如《灰雀》一课,尽管篇幅不长,字面通俗浅显,但如细细咀嚼,浅显的语言文字背后便觉含蓄而耐人寻味。课文没有直接告诉读者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哪儿去了,而是让读者自己从列宁与小男孩的谈话,从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找答案。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如:看到列宁担心灰雀冻死。小男孩是怎么想的?听了列宁自言自语的话,小男孩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等等,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情绪在想象中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小男孩思想变化及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从而较好地体会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感受语言文字的妙用。再如教学课文《桥》(五年级下册)一课的第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字字透露着险情,句句隐含着可怕。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展开想像,让学生置身险情中,去感受洪水的凶猛、可怕以及人们的紧张、害怕,使学生在读中如入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2、用情感性语言,感染学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内容广泛富于文采,但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表达才能熠熠生辉。教学语言富有情感,学生对知识的感能也就敏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导语,适时点拨;或要感情描述,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教《灰雀》一课,一上课,我便出示灰雀的图像,问:“这只鸟可爱吗?”学生立即被眼前美丽的鸟儿吸引住了,非常兴趣地听我描述:“这只鸟叫灰雀,它的体形小,像麻雀,羽毛颜色有很多样,鸣叫声非常好听。”此时,学生已被老师生动的语言描述所感染,从而激起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又如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我用饱含渲染力的语言描述去感染学生。比如,“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在老人心中,海鸥就是他的儿女,就是他的牵挂。” “二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鸥就像是他的儿女,在海鸥心里,老人就像是他的父亲,老人和海鸥就像一家人”等等,将学生带入课文中的一幅幅画面,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老人爱海鸥、海鸥爱老人”的感人情怀。 3、借助电化教学,加深理解。 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或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身临其境,心领神会,把语言的理解转化成形象,在情境中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月光曲》、《伯牙绝弦》等课文的教学,课文录音诵读配以与之适应的音乐,这样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感能力。再如教学《长征》(五年级上册)一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寒”时,可先让学生看一段红军夺取泸淀桥战斗过程的录像,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这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得到沟通,更能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情味 情境教学的手段及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只要以教材为依托,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里,长期训练,便会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从更高层次理解和使用语言起到促进作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文光镇六小学 )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