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地理学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全才,所以他也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2、拉斐尔·桑西(Raphael Cenci)
(1483—1520)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于卢浮宫博物馆)。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
3、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Bo that Rorty)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死的奴隶》、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和《末日审判》。
拓展资料: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7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7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参考资料:文艺复兴 (14到17世纪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_百度百科
2024-12-11 广告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出生在芬奇镇,或许人类有史以来,还不曾有过达?芬奇这样全面发展的人。他涉猎的领域之广、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美术只不过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并没有占据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但他在这一领域内却获得了惊人成就。把自然科学知识引人美术,是15世纪意大利人的重大贡献,达·芬奇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大大完善了它。
代表作品:著名的《最后的晚餐》(约1495--1498) 完美的构图、和谐的形与空间、丰富的心理刻划、深刻的人性,昭示着古典美。《蒙娜丽莎》(约1503--1506) 达·芬奇历时数年绘制的这幅半身像,他把这位商人妻子处理成两手自然交搭,身躯和头部不同程度侧转的方式,既克服了单调又显得从容。蒙娜丽莎富于实体感的血肉之躯及神秘的微笑,与宛如中国山水一般的淡远背景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余地,使后人可以进行不同的阐释。这种像现实生活一样复杂丰富、让人一言难尽的感觉,恰是最伟大的文艺作品特有的品质,为后人确立了一种半身肖像画模式。
米开朗琪罗
西方最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在致力于领悟古人成就时,也致力于解剖人体,研究人体的结构和运动,这使他成为量充分发挥人体.表现力的美术家之一。不同于充满深遂智慧之美的达·芬奇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以力量和气势见长,具有一种雄浑壮伟的英雄精神。或许,他是一位最接近贝多芬境界的美术家。在他的雕塑上,在他的绘画中,一个个巨人般的宏伟形象挺立起来,就连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都具有刚勇的气概,仿佛是神话中的阿玛宗女子。代表作品:雕像《大卫》(1501--1504),是美术史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不朽杰作,也是最鲜明展示盛期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特点的作品。在用一块久被弃置的名贵石材雕刻大卫形象时,他真正实现了把生命从石头中释放出来的理想,以精湛的技巧、强烈的信心,雕凿出这尊完美的英雄巨像。
拉斐尔
拉斐尔(Raphael Sanzio,1483--1520),作品一直被人们视为古典美术精神最完美的体现。安格尔称他是绘画之神。拉斐尔是西方美术史上最擅长塑造圣母形象的大师。他那一系列圣母像,把感性美与精神美和谐无间地统一起来,从而传达出人类的美好愿望和永恒感情。平易近人、亲切自然是拉斐尔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他笔下,深刻的知识和精心的推敲全溶在用流利线条构成的轻松自如的艺术世界中,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籁之声。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这些古典美术最推重的品质,在拉斐尔身上获得了最鲜明的体现。因而,那些推崇古典风尚的美术家,都把他当成理想的楷模,恰如雷诺兹说的:他本人成为所有后代画家的样板。
代表作品:《美丽的女园丁》(约1606),拉斐尔以圆润流畅的线条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翰的优美形象和谐地组合起来,创造出充满人间气息的、亲切的神的世界。这一世界远离了中世纪的精神,它那纯洁、明朗、单纯、自然的情韵更接近希腊的精神。
弗兰切斯卡
弗兰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1416?--1492),是在意大利中部城市从事创作活动的最著名人物。这位富于探究精神的画家也非常重视透视,把它看成是绘画的基础,曾撰写《论绘画中的透视》(1482)。在他一系列的宗教画上,几何形式的人物静静地呆在严格合乎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明丽的色彩创造出一种光的氛围,具有庄严静穆的感觉。
代表作品:壁画《真十字架的传说》(1452--1464)和《鞭打基督》(约1456--57)。乔凡尼·贝利尼
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约1429--1516)是威尼斯15世纪最杰出的画家。在美术史上享有盛名的威尼斯画派,可以说是由他开始的。与强调用线造型和注重构图经营的佛罗伦萨画家不同,也与曼特尼亚不同,乔凡尼?贝利尼是位擅长运用色彩的画家。
代表作品:《心醉神迷的圣芳济各》(约1485)风景占据了绝大部分画面,一切都沫浴在阳光中,美妙的色彩似乎闪动着光泽。借助自然景色来渣染气氛,这种作法后来成为威尼斯画家的基本特色之一。
梅西纳
梅西纳(AntoneUo da Messina,约1430--1479)。在肖像画上有着不小的贡献,早期文艺复兴肖像画往往被处理成全侧面的,而他则把表现对象改成侧四分之三的样子,使画中的人物注视着观众,这种更自然、更亲切的方式,成为后来最流行的肖像画模式。梅西纳的作品,笔法柔和,色彩明快,情调宁静。
代表作品:《圣赛巴斯蒂安的殉难》(约1475--1477)。
吉贝尔蒂
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是一位体现了从哥特式美术向文艺复兴美术过渡的人物。他具有较为广泛的才能,创作活动涉及不同领域,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雕塑领域。 代表作品有《天堂之门》(1424--1452)是为佛罗伦萨洗礼堂大门完成的青铜浮雕。借鉴绘画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细腻地塑造着一个个人物的形体和面目;利用透视手段来再现人物的位置、空间环境的深度。在人物动作和衣纹的处理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国际哥特式的优美风格。
布鲁内莱斯基
布鲁内莱斯基(Fil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在开创新道路、新风格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他是位多才多艺的人物,最初他从事雕塑和金银工艺制品的创作,是文艺复兴建筑艺术的伟大代表之一。他创造性地把古罗马建筑形式与哥特式结构融汇在一起。架在鼓形座上的教堂窜窿清晰地突出在空中,庄重、轻快、优美,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布鲁内莱斯基希望使建筑设计建立在数学这门科学的基础上,把比例和谐视为古典建筑的本质。他利用古典建筑语汇获得了明快、单纯、优美、和谐的效果,使建筑具有一种理性的美。他对绘画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在线透视方面的研究成果,给新的绘画创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借助线透视制造真实空间的错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的重大抱负和杰出成就。
多纳泰罗
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是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第一代美术家,也是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对古典美术的推崇和借鉴,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意大利美术家的共同特点。多纳泰罗在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生气盎然、庄重从容的雕塑作品。 代表作品: 《大卫》(约1430--1432)是第一件复兴了古代裸体雕像传统的作品。多纳泰罗运用古希腊人创立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形体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形象。这位圣经人物不再是概念性的象征,而是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圣乔治像》(1415--1417) 《加塔梅拉达骑马像》(1445-1450)
马萨乔
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在文艺复兴绘画发展历程中却是一位影响重大的关键人物。在他的创作中,彻底摆脱了晚期哥特式绘画的优雅风格和装饰意味,把塑造真实形象和真实空间摆在了首位。
代表作品:《纳税金》(1425--1428)是一幅描绘宗教主题的大型壁画(当时壁画在意大利是十分流行的绘画样式)。不同人物、不同场景,都显得十分真实,富于体积感。人物各自的神态和动作都是从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同关系和心理状态出发来刻画的。在那些合乎线透视法则的建筑和自然环境中,人物位于各自的位置上,就像生活的真实场面一样。这儿丝毫没有那种强调画面装饰性的安排、追求优美的线条和色彩的国际哥特式绘画的影子,饱满的人物形体也许有点儿笨拙,但却非常实在,直线性的造型节律,加强着壁画的纪念性。真实而有气势,正是马萨乔艺术的特色。
阿尔伯蒂著名的人文主义者阿尔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学识渊博,是个典型的全才,他非常重视数学这门科学对美术的作用。关心理论问题,不把美术视为纯粹的技艺,而是把它当成智慧的体现,这种态度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家的普遍态度,他写下了有关绘画、雕塑、建筑的著作,发表于1485年的《建筑十书》对文艺复兴建筑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对方与圆等几何形的偏爱,可以说是这个时代和他本人艺术的特点。
列昂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 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它广泛的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地质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还有壁画《最后的晚餐》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 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Ghirlandaio)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在那儿他接触到了古风艺术的经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学者,并产生了崇古思想。时兴的新帕拉图主义和受到火刑惩处的多明我会教士萨伏那洛拉给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响。米开朗基罗最初本无意做一位画家,他的志向是成为一位雕刻家,并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们挣脱自己的肉体束缚一样,获得存在的形式。这正是新柏拉图主义的教条。
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
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
米开朗基罗先是以雕刻家的身份稳定了自己艺术家的地位。1499年创作的《哀悼基督》是他的成名之作,解剖学科的艺术实践和细致入微的匠心独运吻合了、甚至超出了人们可以理喻的"鬼斧神工",被誉为15世纪最动人的人性拥抱神性的作品--出示了悲剧却掩饰了哀伤。这一时期的另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米开朗基罗其后的一些雕刻作品是几组陵墓雕像,断断续续工作了很长时间,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垂死的奴隶》、《被缚的奴隶》、《摩西》和《昼》、《夜》以及《晨》、《暮》。米开朗基罗晚年未完成的四件雕刻作品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设计墓地雕像,是一样的题材《哀悼基督》,形象既不明晰手工也不细腻,或许是在走过了八十多年的人生路程之后,在向世人诉说,不是人生的抱负无以施展,而是天国的奥秘藏而不露。米开朗基罗雕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与其绘画作品的风格形成和创作走向是一样的线索:英雄气概磨难而成壮心不已的烈士暮年。早期的作品是其内心世界的表白,随后的一些作品表现为风格样式的定型,后期的作品仍然是艺术家的心情归宿。当时代的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早中期作品中神人兼备明察的力度,后来的人们更注意其后期作品创作时悬而未决封闭的深度,美学的焦距不再是简单的对准艺术的创造物而是艺术家个人和作品之间、与现实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现代艺术更是如此。
桑德罗·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生于1445年3月1日,死于1510年5月17日),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画家。 他画的圣母子像非常出名。受尼德兰肖像画的影响,波提切利又是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
波提切利生于1445年,先是和马索·非尼古埃拉一起学习,制造金银首饰,后又成为菲力浦·利皮的学生,作为对利皮的报答,他培养了利皮的儿子菲力浦·诺。波提切利经常受雇于美迪西和他们的朋友们。这些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使他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在 1481年,波提切利应招到罗马画壁画,这是他唯一一次离开佛罗伦萨到外面作画。据说波提切利从15世纪90年代起追随“沙瓦耐罗拉”风格,这在他后期所作的宗教画中得到体现,他的晚期作品少了些装饰风味,却多了些对宗教的虔诚。
在15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波切利是佛罗伦萨最出名的艺术家。他的风格到了19世纪,又被大力推崇,而且被认为是拉菲尔的前奏。
乔托
乔托·迪·邦多纳(Giotto di Bondone 1267年-1337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被认定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创者,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在英文称呼就如同中文一样,只称他为Giotto,乔托。艺术史家认为乔托应为他的真名,而非Ambrogio (Ambrogiotto) 或Angelo (Angiolotto)的缩写。
乔托性格开朗、活泼、机智、幽默。他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韦斯皮亚诺的农村,父亲是贫苦的农民。乔托从小上山放羊,后来在画坊当过学徒和帮工。他是画家契马布埃的学生。少年时代的乔托非常喜欢画画。他一边牧羊,一边用石头或小木棍在地上画些自然景物或由放牧的那些小山羊。有一天,契马布埃路过此地,见他正蹲在地上画画,发觉他天赋不凡,便让他到佛罗伦萨跟着学画。乔托进步很快,他不仅从古今名人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而且突破了中世纪绘画缺乏艺术生命力的缺陷,创作了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宗教画。他并不喜欢僵硬的拜占庭绘画风格[ltalo- Byzantine],他认为宗教人物如圣母和耶稣,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别加强了人物画中的肌理和阴影感,也将过去平板的金或蓝色背景改为透视画法的一般风景。此突破获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欢迎。
乔托曾在佛罗伦萨、罗马、巴多瓦、那不勒斯、米兰、波伦亚、比萨、维罗纳、费拉拉等地制作壁画。他的作品富有立体感,并以自然景物代替中世纪绘画贯用的金色及蓝色背景。从1305年至1308年,乔托在巴多瓦阿累那教堂创作了一组壁画,在教堂的左、中、右三面墙上一共绘有38幅连环画,其内容是描绘圣母及基督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被誉为“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所有壁画至保存完好,参观者络绎不绝,这座教堂成为世界重要艺术宝库之一。在阿累那教堂众多的壁画中,最著名的四幅是:《金门之会》、《逃亡埃及》、《犹大之吻》和《哀悼基督》,后两幅是乔托最有名的杰作。1334年6月,乔托设计了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钟楼,并为此楼设计了部分浮雕。当年,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授予他“艺术大师”称号。乔托在艺术上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写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为控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乔托的绘画影响意大利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阿尔布雷特·丢勒
丢勒是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基罗以大卫雕像(1501-1504)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的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在透视法和人体解剖学方面,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绘画作品。他同时还研究建筑学,发明了一种建筑学体系。丢勒还是位美术理论家,著有《绘画概论》和《人体解剖学原理》。他使德国艺术摆脱哥特式艺术的影响和束缚,走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他把当时幼稚的版画艺术推向完美的新阶段。他支持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同情农民战争,曾主动为宗教改革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的宣传册子绘制版画插图,并以农民战争纪念碑的设计来终结自己的创作道路。
其画的动植物素描之精确完全可以同达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时他又对《启示录》中记载的各种怪兽的存在深信不疑。因此丢勒不仅是画家,而且是数学家、机械师、建筑学家,他曾创立了筑城学理论。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迹之广,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与比肩,可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识会使人成为高贵的存在,却又对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种深刻的意识。
他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低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从而成为伦勃朗的先声。他多少已经意识到艺术会使其不朽,却终其一生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头所追索而无法摆脱肉体将要消失所带来的恐惧。就艺术风格而言,尽管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国传统却使其艺术多少保留了一点中世纪哥特式遗风,同时又令人惊讶地率先展现出些巴洛克特征。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1523年末,丢勒开始写自传,不仅作了自己一生的回顾,而且叙述了他的双亲和他十七个兄弟姊妹及他自己的生平遭遇。当时在世的只剩下他的一个弟弟。
1525年,丢勒的重要著作“量度艺术教程”出版。因此,他跃居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流艺术理论家之列。1526年,是丢勒创作杰出肖像的一年,如《伊司马斯·范·鹿特丹》,成为他最伟大的一幅人物杰作。
1527年,丢了第二部科学著作《筑城原理》出版。1528年,《人体解剖学原理》脱稿,这是他二十七年来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结晶。可惜,他没有看到这部著作的巨大影响。五十七岁的丢勒,从荷兰归来后,体力衰弱,屡为病魔侵扰,这颗灿烂的文化巨星于1528年4月6日突然陨落了。
拉斐尔
拉斐尔·桑蒂
国 籍:意大利
生卒年:公元1483~1520年
出生地:意大利乌尔宾诺小公国
特 长:绘画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的父亲是宫廷画师,所以他从小就随父学画。11岁时,父亲去世,他给一位画家当助手。后来,他学习了15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开始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拉斐尔潜心研究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并认真领悟,博采众长,尤其是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基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最后形成了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圆润、柔和的风格,成为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鼎足而立的文艺复兴艺坛三杰之一。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拉斐尔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是他怀着虔诚的心情谱写的一曲圣母赞歌。画面采用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庄重均衡,画面背景全部用小天使的头像组成,构思新颖独到。圣母形象柔美圣洁,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
在《小椅子圣母》中,拉斐尔将圣母形象刻画得更加人性化,圣母的装束深受异国风情的影响,色彩绚丽充满东方情调。整幅作品构图完整,充分体现了拉斐尔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
在《雅典学院》中,位居画面中心的柏拉图和亚里土多德,一个以指头指着上天,另一个则伸出右指指着他前面的世界,以此表示他们不同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和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以他们两人为中心,两侧分别画出的一些著名学者,形象生动,丝毫不显得杂乱。
乔尔乔内(Giorgione,1477—1510),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
乔尔乔内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架上画的先行者。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原名乔尔乔·巴巴雷里·达·卡斯特佛兰克,乔尔乔内是他的乳名,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
乔尔乔内的生平事迹鲜为人知记载很少,留存于世的作品也极为有限,现有少量文献可考者只涉及他短促一生的最后几年(1506~1510)。他的作品能公认为真迹者只有6件,其中一件壁画已完全毁损。因此有关他的艺术和作品的研究考证一直是美术史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他虽在32岁时即逝世,对于16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却有深远影响,当时的人文主义学者卡斯蒂廖内已把他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桑西等并列为最大画家。关于他的生平得以证实画作仅有《卡斯特佛兰克的圣母》、《暴风雨》、《三个哲学家》、《国王之礼敬基督》等有限的几幅;虽然数量少却均堪称稀世精品,而且其中更洋溢着一种神秘的难以琢磨的特色,于是后世称他为:“神秘画家”。
乔尔乔内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兰科镇,卒于威尼斯。乔尔乔内最初习艺于威尼斯名画家乔凡尼·贝利尼的名下。继他之后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师提香,也和他同师学艺。后来由于两人的过失,老师一气之下把他们都赶出了画室 。乔尔乔内以后之所以能与提香长期合作,可能与年少时结成深情厚谊有关。年龄较小的提香也把这位师兄奉为师长。卢浮宫现在收藏的一幅《田园合奏》又名:《乡村音乐会》),就是乔尔乔内一生中30余幅作品中较有影响的名画,也是他和提香合作的最后一幅杰作。
乔尔乔内师事G.贝利尼,并受达·芬奇的影响,出师后即以风格独创引人注目。
乔尔乔内艺术风格形成以后的第1件代表作为祭坛画《卡斯泰尔弗兰科》(约1504),又名《圣母与圣弗兰奇斯和圣利贝拉莱》,是为故乡教堂制作的。此画一反当时流行的圣母祭坛画的布局,把圣母置于高台之上,无阶梯或他物与地面相连。台下站立两圣徒,左为卡斯泰尔弗兰科的保护主,全副武装的利贝拉莱,右为身披袈裟的弗兰奇斯。圣母和两圣徒构成一完美的三角形。但在圣母两边,画面透空显露山水远景,则是乔尔乔内最具特色之笔,其左为山寨风光,右为海滨远眺,著色澹雅,富于诗意。风景陪衬于人物恬静庄重的神态,有相得益彰之妙。
另外两幅公认的乔尔乔内代表作是《暴风雨》(约1505)和《三位博士》(约1510)。前者完全把人物从属于风景的描绘,因此被认为是西方绘画中第1幅风景画杰作。画家力求表现出在遥远天边暴风雨已经来临,而眼前则是山雨欲来、溪水林木浸润著奇妙的光与色的景象,烘托出音乐般的丰富而协调的气氛(据说乔尔乔内亦精于音律)。此画仅在前景溪水边描绘2个人物,靠近画幅左边的是一持矛伫立的士兵,右边则有一哺乳的裸体妇女,含义至今不明。近年有人以X射线探视图左的士兵像,发现此处最初画的亦为裸体妇女,以后才改画为武装士兵。这样大幅度的改变,表明画家原意无涉于人物故事,艺术表现已完全集中于风景的描绘和气氛的创造。
《三位博士》则取材于传统的宗教故事,即传说所谓基督降生后前来朝拜的东方贤人。乔尔乔内并不表现任何与朝拜有关的情节,只刻画三僧面壁论道和沉思冥想的情况,因此也称此画为《三位哲学家》。画中三僧分别表现为老、中、青三代,前两人站著交谈,后者则坐著沉思,三人皆仅据画幅右半部,左半部大胆地表现为幽暗山崖的一角,远景可见一片夕阳余晖中的山林村舍。人物姿态皆有特色,尤为杰出的是黝黑岩石和夕照远景的表现,这样大胆而又和谐的用色在文艺复兴绘画中尚无先例,也大大超过了他的老师贝利尼的水平,开辟了威尼斯画派以色彩表现为主的特点。
乔尔乔内不仅善于描绘风景,人物造型也很有新创。他吸取了达芬奇艺术特别重视的烟雾状笔法和含蓄表情,使自己创作的人物形像既有恬静优雅的神态,又有微妙丰富的诗意。他的人物画代表作有《劳拉像》(1506,这是他所有作品中唯一留下题识者),描绘一手持桂枝的古典女性,姿态端庄,双目炯炯有神,风格近似达芬奇。《尤迪丝像》(约1505),表现古代犹太女英雄亲手杀死敌军首领拯救了祖国的故事,但乔尔乔内著重描绘的不是其巾帼英雄的气概而是少女温柔秀美的容貌。这两幅人物画都以其诗情画意而在文艺复兴美术中独树一帜。
乔尔乔内最著名的人物造型则是《睡着的维纳斯》(约1510),它开创了西方绘画中历久不衰的一个题材:裸体的躺卧着的女神像。以维纳斯入画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一个充分体现,自15世纪后期以来即成为新美术中最受欢迎的题材。乔尔乔内此画则把女神置于一片优美的田园风景之中,维纳斯的体态极其完美,沉睡的神情和田园风光的宁静相配合,有一切恰到好处之感。乔尔乔内是此画的主要创作者,背景风景部分却是经提香之手续成,女神的面容可能也为后人修饰,不免有损于真迹的神韵。即使如此,它仍是西方同类题材作品中最完美的一幅。
乔尔乔内在1507年受聘为威尼斯总督府作画,后又为该城的德国商人协会作画,表明当时他已是威尼斯画界主要画家之一。协助他的有同为贝利尼弟子、但比他较年轻的提香。他们的长期合作对提香艺术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不仅提香早年之作渗透了乔尔乔内风格,甚至过去一度认为是乔尔乔内的代表作《田野合奏》一画,近年也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提香手笔,藏此画的巴黎卢浮宫目前也把作者改为提香,可见他俩画风的接近。乔尔乔内在1510年即染瘟疫而过早去世,却没有减低他对威尼斯画派的巨大影响。他的风格,特别是色彩运用和气氛烘托的技法,经提香等之手而发扬光大,终于成为威尼斯画派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乔托 (1267—1337年)出生于佛罗伦萨北方山区韦斯比亚诺的农民家庭。少年乔托为了打发时间,经常在石头上描画自己放牧的山羊。有一天,佛罗伦萨大画家契马布埃经过村道发现了他的才能,于是说服了他的父母,将他收为自己的徒弟。后来,乔托的技艺很快超过了老师。乔托青年时代居罗马,从师过罗马画派领袖彼得·卡瓦里尼,曾为圣彼得柱廊大厅做过大量的镶嵌艺术品;36岁移居帕多瓦城,在那里创作了著名的阿雷纳教堂耶稣故事壁画,几乎所有画面,都贯穿着统一的蓝色天空色彩,在下面塑造出一排富有寓意性的人物形象——仁慈、智慧、贪婪、背叛、固执、暴政等。据说诗人但丁正于此时被教会永远逐出佛罗伦萨,流落到帕多瓦,乔托热情地接待了他。意大利的权贵们千方百计争着这位佛罗伦萨大师为他们服务,而乔托从不违背自己意愿,我行我素,在全国漫游,他到处留下自己的艺术种子,推动着人文主义艺术的发展。乔托最后的20年是在佛罗伦萨度过的,在他67岁高龄时,佛罗伦萨市政厅指定“大师乔托”领导建造大教堂独立式钟楼,可惜生前只建造起一层,后由弗朗切斯科·塔兰蒂完成,当今仍堪称佛罗伦萨最优秀的古建筑,与圣玛利亚大教堂并列。
乔托绘画的创新意义,在于发明了一套直接观察自然,以再现客观现实的绘画实验方法,开创了绘画早期的科学时代。他所塑造的宗教人物犹如雕像般的浑厚,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世俗男女,不再是中世纪的幽灵;在画面艺术处理方面,力求在平面上再现立体空间的效果,空间具有空气感和深度感,画中形象具有体积感和量感;在人物安排上,善于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视觉的吸引力,这种艺术处理的方法,成为后来欧洲绘画的典范。乔托是公认的使西方美术摆脱中世纪美术程式的第一人,从而成为开创写实画风的鼻祖,被誉为欧洲近代绘画之父。
马萨乔
马萨乔(1401——1428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家。与建筑师勃鲁涅列斯柯、雕塑家多那太罗同为15世纪造型艺术的创新者。所作宗教题材世俗化的人物画能表现其性格特征。在透视学和解剖学以及色彩的运用上比乔托推进了一步,为15、16世纪意大利绘画开辟了新的途径。作品有《纳税银》、《逐出乐园》等。
凡·埃克
凡·埃克兄弟是指14世纪到15世纪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埃克(1370—1426年)和扬·凡埃克(1385/90—1441年)兄弟。1415年根特市长约多库斯·威德向胡伯特·凡埃克订制祭坛画,他画了10年,未完成就去逝了,后由弟弟扬·凡埃克继续完成,安置在根特圣贝文教堂。这是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划时代巨作,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和人文主义艺术的诞生,并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基础。由于《根特祭坛画》是运用油调颜色绘制而成,因此凡埃克兄弟成为欧洲油画的创始人。
委罗基奥
委罗基奥 (1435—1488年)在多纳太罗的工作室里有位勤奋而有天才的学生叫委罗基奥,他不仅学到了老师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也掌握了老师的雕塑技艺。他多才多艺,长于金银首饰制作,精雕刻,善绘画,还是工程师和音乐家。佛罗伦萨的统治者美第奇很赏识委罗基奥的超群才能,于是成为他的主要定货人。 委罗基奥的艺术作坊是佛罗伦萨著名的人文主义艺术工作室。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艺术家都是他的朋友,他精通人体解剖比例,探索和解决了许多重要的艺术课题(如素描的明暗渐进法)。他的工作室培养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波提切利、达芬奇和基兰达伊奥。
格列柯
埃尔.格列柯(El Greco 1514-1614),西班牙著名画家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卒于托莱多。原名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由于出生在希腊,后被称为格列柯,意为希腊人,早期受拜占庭画风的影响,后来到了威尼斯,进入提香的画室,这使他从中世纪美术圈子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后来他又到罗马,曾非常醉心于拉斐尔与米开朗基罗的艺术,还受到样式主义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常见的变形与激情,就与样式主义艺术有一定的联系,1557年画家来到了西班牙,然而满腔热情的格列柯并未受到重视而大失所望,之后则去托莱多,那是一个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画家在这里找到知音并在此度过终生。格列柯是一天才而又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象一块多棱镜,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正走向崩溃而叹息,一方面为自己的苦闷、矛盾和没有出路发出来自肺腑的挣扎。由于格列柯远离生活和斗争,就必然导致他的艺术日益走上唯心主义甚至神秘主义的道路,因无法摆脱命运的摆布而暗自神伤。
荷尔拜因
荷尔拜因(1497/1498~1543)德国画家。生于奥格斯堡,卒于英国伦敦,亦称小荷尔拜因,以区别于其父老荷尔拜因。父子俩皆为画家,但小荷尔拜因成就尤著,是德国文艺复兴美术主要代表,与A.丢勒、M.格吕内瓦尔德齐名。
生平 荷尔拜因幼年即随其父学画,深得精工写实 的家传,1514年与其兄前往瑞士的巴塞尔工作,即以技艺 高超大受欢迎。巴塞尔当时已是新兴印刷业和人文主义 学术的一大中心,荷尔拜因不仅和当地市民、出版商等 交谊甚笃,还结识了著名的人文主义学者D.伊拉斯谟,接 受新思想的薰陶,画艺也更有长进。1517年,荷尔拜因 经卢塞恩南游意大利,归来后成为巴塞尔画界名家,作 坊顾客盈门。1524年作法国之行,1526年又经尼德兰渡 海作首次英国之行,此时他的艺术,特别是肖像画已获 国际盛誉。在从英国回归巴塞尔后不久,又于1532年迁 居英国。荷尔拜因一生勤于创作,肖像画、宗教画与版 画作品皆很丰富,艺术风格以精细绵密、清逸淡雅见长, 在写实传真力求形似这一点上极有成就。
肖像画 荷尔拜因艺术的最大成就是肖像画。他19 岁时画的巴塞尔市长J.迈尔的肖像是其成名之作。这幅 《迈尔像》(1516)与迈尔之妻的肖像是一对,故取侧面 相对姿态。迈尔以市民身份获选市长,是新兴资产阶级 中的代表人物,荷尔拜因此像也着重刻画他的市民风貌, 在逼真生动之中显露沉着舒坦的神情。这幅早期作品已 表明荷尔拜因非同一般的艺术才华,他的淡雅自然的风 格在德瑞画坛独树一帜。此后在居留巴塞尔期间,他为许多市民画了肖像,杰作叠出,但最成功的作品无疑是他为伊拉斯谟画的3幅肖像(分别藏于巴塞尔、巴黎等地)。 伊拉斯谟既是他思想上的老师,也是他事业上的指导,因 此他笔下的这位学界泰斗令人觉得可亲可敬,完美地塑 造了体现学者的性格和思想的艺术形象。以现藏巴黎的 那幅为例:画中伊拉斯谟侧面而坐,全神贯注于写作,姿态表情与背景陈设皆饱含安详、冷静与文雅的气氛,虽 只是一幅侧面半身肖像,却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从荷尔拜因长期为伊拉斯谟写生作画、底稿甚多的情况 看,他最后选定侧身而坐垂目凝神的典型姿态是经过长 期观察的结果,而在这极富表现力的姿态上,他对面部皮肤、脸部以及写字的手的刻画又力求细致,近乎科学性的精密,但笔调与设色又着重柔和,衣帽与背景挂毡的色调配合极佳,从而使此画真而不俗,全而不杂,成为西方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见彩图《伊拉斯谟》(1523))。定居英国后,荷尔拜因主要为王室及宫廷显贵画像,其中虽有佳作,但表现的气氛已较矜持呆板,例如《亨利八世像》,人物画貌的刻画已不如珠光宝气的服饰精彩。然而在写实传真方面,这些后期作品却仍是精益求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代表作如《吉斯策像》(1532)、 《大使像》(1533)和《莫莱特像》等,人物与环境的描画都精细无比,可置于放大镜中审视,而整体上又不失其明快、秀逸的风格。
宗教画及版画 荷尔拜因宗教画的杰作有《索洛图 恩的圣母》(1522)和《达姆施塔特的圣母》(1528),皆以所藏城市命名。两画都吸收了意大利艺术的影响,构图均衡和谐,圣母形象着重朴实平凡的神态,在文艺复兴的圣母像中独具一格。荷尔拜因还是杰出的版画艺术家,他曾为巴塞尔出版的许多书籍作插图,其中最著名 的是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作的插图,是印刷史上图 文兼茂、相得益彰的范例。他最成功的版画作品是1525 ~1526年作的《死神之舞》组画,共41幅。死神威胁一 切阶层的故事反映了群众中流行的宗教思想,有愤世嫉 俗之意,木刻线条流畅简约,风格洒脱,在内容和形式 上都极受群众欢迎。
波洛克
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代表.1912年1月生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迪城,1956年因车祸去世.早年在纽约学生联盟学画时,对默西哥画家西盖罗斯、奥罗斯科有极大兴趣,后又追随H·霍夫曼的画法.
1943年开始举行个人展览,得到美国现代派艺术收藏家古根海姆的资助,从此波洛克在美国和西欧名噪一时.1945~1946年间,波洛克从纽约迁往郊区长岛,开始他的行动派绘画创作. 波洛克行动绘画的创作过程很奇特,他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然后用棍棒浇上油漆,随着画家自己的走动,任其在画布上滴流,他说,他的创作是潜意识的冲动,"当我画画时,我不知道在画什么,只有以后,我才看到我画了什么.
"他用石块、砂子、铁钉和碎玻璃掺合颜料在画布上磨擦,有时则任其成为稠厚的流体.波洛克摒弃了画家常用的工具,摆脱手腕、肘和肩的限制,而以他随意的行动作画,他的这种作画方法,即称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波洛克的成名之作《整整五噚》,作于1947年,是用油彩和铅在画布上创作的.1949年以后的作品,画面或柔和、平静,或模糊狂暴,代表作有《蓝色无意识》(1949~1950年)、《灼眼》(1950年)、《黑与白·第5号》(1952年)、《集中》(1952年)、《气味》(1955年)等.
波洛克对自己的行动绘画经常失去信心,在苦闷中精神异常,1956年在酗酒之后开车失事身亡.
多那太罗
多那太罗(Donatello,1386-1466) 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全名为多那托·迪·尼科罗·迪·贝托·巴地,多那太罗是他的外号。他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早年丧父,其艺术生涯是从在当时著名的雕塑家吉贝尔蒂那里当助手开始的。1416年,作品《圣乔治》使他闻名于佛罗伦萨,并开始受到当时银行界巨头美第奇家族的礼遇,后来完成的罗马教皇陵墓雕刻更加确立了他的艺术声誉,1443-1453年他曾在帕多瓦从事艺术创作。多那太罗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作品风格丰富多变,体现出罕见的深度和力度。他深入研究了古希腊罗马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重新发现了希腊美术的精华,并加以发扬广大。他打破了中世纪古板的雕塑造型模式,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在作品中逼真地表现了处于运动状态中的人体,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是第一位推崇和借鉴希腊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大雕塑家,也是他结束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美术史,开创了文艺复兴的新纪元,确定了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雕塑艺术发展的基本路线。多那太罗的作品中贯穿着很强的民主主义艺术思潮,受到后来著名艺术家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尊崇。他一生作品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为青铜雕像《大卫》、《格太梅拉达骑马像》等。
提 香
维萨利奥·提香生于阿尔卑斯高原的托卡勒城的一个退职的将军家庭。12岁时父亲带他到威尼斯旅游。当时的威尼斯是一座奢华淫靡的人间伊甸园。在这里,人们寻欢作乐,竟相偷摘禁果。艺术家们象魔术师一样,把空白的画布变成一个个温存的、优美的人体图画。这次旅游给提香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后不久,提香即投入乔凡尼·贝尔尼的门下。但这位年轻人精力充沛,一心一意要把看到的、感觉到的一切涂满画布,老师却只叫他画圣母和圣徒。日复一日,真是单调乏味。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幻想者也在从事这样的劳动,他就是乔尔乔尼。这位威尼斯最漂亮的花花公子很快就和提香成了莫逆之交。提香在紧跟其学兄寻花问柳的同时,也向他模仿学习艺术的本领。一天,在一夜放荡之后,两人被发怒的老师逐出了店门。二人无奈,只好在大街上租下一件房子,设法去找糊口的工作。不久,运气来了,他们接到一笔大生意,为一家烧毁而重建的栈房饰以壁画,作品主要的画面都是提香作的,但乔尔乔尼却吞下了大部分酬金,最后仅以优雅的挥手致谢就算完事。此后两人友谊日趋平淡,但这并非是经济上的原因,也不是提香对此事不满,而是乔尔乔尼的妒嫉,他认识到提香在色彩上将要超过他,对于一个从不甘人后的乔尔乔尼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连几天他把自己锁在屋内,拒绝与提香见面,这使提香百思不解,最后提香只好离开威尼斯,另谋出路。
提香一路漂泊来到帕多瓦,经过一个时期的奋斗,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期。接着他又走进了宫廷,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也在用他的哲学思考,把美过滤成活生生的艺术。晚年,他坐在海边的花园别墅里,耳中鸣响着喧嚣的海潮音乐,头脑中酝酿着他那美妙的构思。白天,他孜孜不倦地在画室作画,夜晚,通宵宴饮,不知疲倦也没有忧愁,直到1576年可怕的时疫唤他去休息,他才搁下笔来,生前共画了千幅以上的作品。
波提切利
桑德罗·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5-1510)是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画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转入盛期的代表人物。
1445年,画家出生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时的他非常顽皮,不思学业,父亲只得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不久,他喜欢上了绘画,菲利普·利比收他为徒。他的绘画天赋很快引起银行家科西莫·美第奇的注意,不久便成为美第奇家族最宠爱的画师。在美第奇家族,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开阔了眼界,并为他的艺术打下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华美多采的贵族印记。
1477年,波提切利以诗人波利蒂安歌颂爱神维纳斯的长诗为主题,为罗伦左新购置的别墅绘制了著名的《春》。1485年,他又创作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巨作,《维纳斯的诞生》。波提切利同时还接受教会的定单,为教堂作壁画;也曾为《神曲》作了一套出色的钢笔画插画。
1492年,罗伦左去世,美第奇家族被放逐,社会政治形势多变。贵族复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波提切利的心被震动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在《诽谤》这幅画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抗议。
波提切利以他那富有诗意的、充满优美曲线的、别具一格的和不可思议的天才作品,成为那个时期佛罗伦萨最伟大的艺术家。然而,由于他挥霍无度,晚年穷困潦倒,靠救济度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问世事,孤苦伶仃。1510年5月,波提切利死于贫困和寂寞之中,葬于佛罗伦萨“全体圣徒”教堂的墓地里。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生于佛罗伦萨。十三岁从基兰达约(Ghirlandaio)学画一年,后从多那太罗的学生贝托多(Bertoldo)学习雕塑一年,主要靠自学。他的艺术创作在人文主义思想支配下,并受到萨伏那罗拉(Savonorola)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以现实主义方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国自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具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中年的作《大卫》雕像,被认为是象征着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力量。又在西斯廷教堂八百玉方米的天花板上,连续工作四年,独立完成了《创世纪》的巨型天顶画。晚年所作美第奇陵墓雕像《晨》、《暮》、《夜》《昼》、,具有冷静而沉郁的悲剧性质,显示出人物心情的激动与意志的矛盾,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状态。重要作品尚有壁画《最后的审判》、雕塑《摩西》及《奴隶》等。建筑设计有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圆柄和加必多利广场行政建筑群等。并有辑本诗集传世。
拉斐尔
--------------------------------------------------------------------------------
拉斐尔(1483-1520)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早在青年时期,显示了绘画的卓越才能。可惜的是,直到六十岁逝世之前还在探索不止的达.芬奇,真正完成的创作没有几件,因为当他觉得需要探索的问题已经解决,就转向其他的探索,因而人们公认属于他的完整的创作只有《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几件作品。有人曾赞美他:"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寰,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达.芬奇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伟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超致使一 切难题无不迎刃而解。"在芬奇的身上最突出的特征,还是他对宇宙怀有无穷的疑问和不倦求知的精神。这是在千年的愚昧统治下,人们从神权的迷信中得以解脱出来的最重要品格。幼年时,老师对他很感失望,说他浮躁不驯,不肯循规蹈矩地埋头课文,而总是从一种兴趣转向另一种兴趣。这位保守的学究完全不能理解,正是这样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让人类从经院的暗室里,冲向彩色缤纷的新天地。
对于探究宇宙和生命的无穷的秘密来说,时间对他永远是不够的。可是他的研究成果,在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在统治者们正热衷于争权和掠夺的时代里,竟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芬奇一生都是怀着"报国无门"的心情,从佛罗伦萨漫游到米兰,再回到佛罗伦萨,又漂泊到罗马,最后才受到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尊重而被邀赴法,不久即客死在异邦。
丢勒
丢勒(1471-1528)是伟大的德国画家,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丢勒的艺术活动贯串在德国历史上重要的、同时也是悲惨的一个时期,即以宗教改革与伟大农民战争为顶峰的广泛的人民运动时期。丢勒少年时跟父亲学艺,其中他在二十多岁时是创作生涯硕果累累的时期。由于当时版画销路很广,他就赖版画而扬名,因他的父亲是一个金银工艺师。木刻组画《启示录》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由于研究人体比例与透视的科学,此后他的绘画发生重大转变。 他很喜爱意大利的绘画,年轻时曾两次去威尼斯观摹大师的作品。作了自画像, 是最好、最出名的一幅。 他的创作反映了新兴的人文主义的与科学的观点同中世纪宗教世界观的斗争。
1、解决了纪念性中央圆屋顶建筑物设计和理想城市的规划问题;
2、完成了15世纪以来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骑马纪念碑雕像的课题;
3、解决了当时绘画中两个重要领域——纪念性壁画和祭坛画的问题。
达·芬奇的艺术作品不仅象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祭坛画《岩间圣母》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这三幅作品是达·芬奇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传说,在他年轻时,有一次帮老师在一副名为《约翰为基督洗礼》的画中画了一个小天使,结果其水平超过了老师画的所有其他人物。这位在当年已有些名气的老师羞愧难当,从此不再涉猎绘画,只搞雕塑了。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就是他绝高的绘画艺术,其最著名的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圣安娜与圣母子》等。
《蒙娜丽莎》的绘制前后历时四年。据说模特是佛罗伦萨人,刚刚丧婴,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莱奥纳多便请人来为她奏乐。她的微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似乎是很严肃有时又象很温柔;有时略含忧伤有时又显讥讽。蒙娜丽莎的右手更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绘制在格拉齐教堂圣餐厅的墙壁上。达芬奇一改前人绘制“最后晚餐”围桌而座的布局,让所有人物座成一排面向外,而耶稣基督座在最中间。
文艺复兴精神的代表
达·芬奇比之文艺复兴时期中的任何一人,有更多的、领域更广的幻想。他思想深邃、博学多才。他怀着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去研究自然和人生的一切奥秘,他把艺术和科学、理智和情感、形体和精神熔于一炉,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把艺术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达·芬奇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逝世
达·芬奇晚年被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弗朗索瓦一世给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将其安置于城堡中,并时不时地去请教。而年事已高的达·芬奇不久就逝世了,据说是在赶来的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咽下最后一口气。
Raphael(Raffaele)拉斐尔(拉法叶)·桑奇:“施治愈之术的光辉使者”,Rapha 即希伯来文的治愈者、医师等。由于拉斐尔是操治愈术的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牵连。拉斐尔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使的君主、伊甸园生命之树的守护者、经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名天使之一。拉斐尔的传说极其纷乱,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却有炽天使的六翼,又同时属于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阶。拉斐尔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愈人的疾苦,还传授诺亚建造方舟的知识与技巧。旧约记载与雅各摔角、解除亚伯拉罕老年行割礼的痛苦的天使亦相传是拉斐尔。他治疗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包括人的信仰。
他的作品具有优雅、秀美的风格。他善于把“神”画成具有“人”的形象,他画的圣母就是生活中神态优美、心地善良的普通母亲的形象。他的代表作是壁画《西斯廷圣母》。这幅作品体现了拉斐尔独特的画风和人文主义思想。
拉斐尔(1483~1520) Raphael
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 、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 ,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 :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 。代表作为《 卡斯蒂廖内像 》和《 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6.html
资料2:就在米开朗基罗把他的青铜雕塑名作《大卫》耸立在政府大厅的广场上,达·芬奇正在精心创作他那绝代佳作《蒙那丽莎》的时候,佛罗伦萨又来了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很快,他以特有的艺术敏锐性,吸取了各位大师之长,米开朗基罗的宏大气势,马萨卓的内在浑厚,达·芬奇的灵动、柔美,并另辟蹊径,以描绘温柔美丽的圣母与圣婴,而赢得了佛罗伦萨画坛的好评。这位年轻人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三位巨人拉斐尔。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可以说囊括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圣母像而别具神韵。据说,当时佛罗伦萨人对拉斐尔所画的圣母争相观看,以饱眼福。每幅作品都能令观众流连忘返,以致几百年后欧洲各地流传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拉斐尔(1483~1520)(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意大利伟大画家。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城,1520年4月6日卒于罗马。父亲是当地乌尔比诺公爵宫廷的一个普通画师。拉斐尔从小就受到父亲熏陶,不幸他7岁丧母,11岁时父亲又去世,乌尔比诺大公府的公爵夫人收养了他。先送他到他父亲生前的同事维提那里学画,不久又转到卑鲁吉亚画派著名画家佩鲁吉诺的画室学习,1500年出师。这位老师轻柔明晰、沉着从容的风格,深刻的脱俗情调和细致的诗情,对拉斐尔影响很大,拉斐尔跟随他的老师练就了一手流利的勾线和平衡画面整体结构的功夫。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的作品《圣母的婚礼》以庄严、神圣的气氛,抒情典雅的画风,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8年,拉斐尔经建筑家布拉曼特推荐,前往罗马,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大型壁画。在这里,他汲取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严谨与朴素,逐渐形成了他那博大纯朴的风格,成了卓越的壁画大师。这个时期他绘制了一大批壁画,《雅典学院》是其中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签字厅的壁画遍布大厅四壁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和《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
1514年,拉斐尔应教皇列奥十世要求主持圣彼得教堂的建造工作,这期间,他绘制了《西斯廷圣母》,这幅画以甜美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被认为是拉斐尔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如果说拉斐尔早期圣母像还偏于平民气质,而这幅画中的圣母已登上了女王式的宝座。
1520年春,他已患重病,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1520年4月6日,在画家度过了37岁生日那天,走到了自己伟大而又短暂的人生尽头。据说为他治病的庸医给他放血,把他推进了死神的怀抱。一位伟大年轻的天才艺术家就这样溘然长逝。意大利人为他的死悲痛万分,为纪念他短促而非凡的一生,举行了盛大的安葬仪式,把他的遗体安葬在罗马万神庙的圣贤祠里。
拉斐尔(1483~1520) Raphael 意大利画家。1483年4月6日生于乌尔比诺 ,1520年4月 6日卒于罗马 。原名拉法埃洛·圣乔奥 。自幼随父(乌尔比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学画,后又转入佩鲁吉诺门下,1500年出师。 拉斐尔早期作品就显露出非凡的天才。21岁时画的《圣母的婚礼》不仅表明他充分吸收了佩鲁吉诺的艺术精华,而且后来居上,无论构图与形象塑造都有所创新。尤其是画面的平衡,背景的描绘,圣母玛利亚及其夫约瑟形象的端庄、文雅,均为前辈画家作品中所罕见。
1504 ~1508 年他居留佛罗伦萨,那里一度恢复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了他。同时他对各画派大师的艺术特点均认真领悟,博采众长,特别倾心学习达·芬奇的构图技法和米开朗琪罗的人体表现及雄强风格,使其独具古典精神的秀美风格日趋成熟,从而迅速取得了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鼎足而立的巨大成就。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 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带金莺的圣母》(藏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草地上的圣母》(藏维也纳美术史博物馆)和《花园中的圣母》( 藏卢浮宫博物馆)。1512~1513年绘成的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人物形象和真人大小相仿,由圣母、圣徒组成的三角形构图,庄重均衡,圣母和耶稣的体态健美而有力量,表现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另一幅更为高大的是祭坛画形式的《福利尼奥的圣母》和稍后创作的《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都堪称是他完美无缺的作品 。
1509年后,他被罗马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邀去绘制梵蒂冈皇宫壁画,其中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这批遍布大厅四壁 和屋顶的绘画,分别代表了人类精神活动的4个方面:神学、 哲学、诗学和法学,作品除发挥了他特有的绘画风格外,还特别注意到了绘画表现与建筑装饰的充分和谐,给人以庄重显明、丰富多彩之感。这期间重要作品还有为埃利奥多罗厅绘制的《埃利奥多罗被逐出神殿》和《波尔申纳的弥撒 》,为火警厅绘制的《波尔戈的火警》和为法尔内西纳别墅绘制的《加拉泰亚的凯旋》等。这些作品的形象塑造和光色运用 都达到了新的境界,被誉为古今壁画艺术登峰造极之作。拉斐尔23岁时自画像《西斯廷圣母》 他的肖像画也有很高成就。特点是形神兼备,气韵盎然。 多采用微侧半身姿态,将背景隐去,唯以人物自然亲切的神态突出于画面。代表作为《卡斯蒂廖内像 》和《披纱女子像》。前者描绘一位学者,其优雅的风度和深厚的学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后者描绘的是一位女郎,她的容貌和作者笔下的圣母形象近似,但典雅的服饰,健美的体态,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生活中的女性。1520年春 ,他已患重病 ,仍在绘制《基督变容》,虽未能完成,但出自其手的部分仍光辉照人,气势磅礴,表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风格。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辨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拉斐尔找到了“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异乎寻常。
1、《西斯廷圣母》现藏德累斯顿博物馆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拉斐尔受托而为这一教堂的祭坛作画,故有《西斯廷圣母》之名。画面表现圣母抱着圣子从云端降下,两边帷幕旁画有一男一女,身穿金色锦袍的男性长者乃教皇西斯克特,他向圣母圣子做出欢迎的姿态。而稍作跪状的年轻女子乃圣母的信徒渥娃拉,她虔心垂目,侧脸低头,微露羞怯,表示了对圣母圣子的崇敬和恭顺。位于中心的圣母体态丰满优美,面部表情端庄安详,秀丽文静,扒在下方的两个小天使睁着大眼仰望圣母的降临,稚气童心跃然画上。拉斐尔的这幅名画对美丽与神圣、爱慕与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处,显示出高雅、柔媚、和谐、明快的格调,因而使人获得一种清新、纯洁、高尚、升华的精神享受。
2、《母与子》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藏
拉斐尔赋予了古代美以新的生命。在他的画中,古代艺术获得了再生,并发展成一种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尔的成就,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
在这幅作于1505年的题为《母与子》的圣母像中,我们看到圣母子坐在凳子上,背后是一片温柔和景色。这天,风和日丽,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融进浅蓝色的天空。
右边的几簇矮树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这使我们想到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属于宗教的世界。母亲与孩子头上环绕的两道光环,是他们圣洁的标志。拉斐尔无需用这种标志来展现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把年轻的母亲绘得那样甜蜜,梦幻般的脸画得如此温柔,当我们看着她时,我们想到的只能是圣母。
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根本没看任何东西,因为它们追随着她的思绪。她正在沉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婴儿耶稣把他的小脚放在她那只搁在膝盖的手上。她的另一只手抱着婴儿。
当我们把她的双手与脸放在一起理解的时候,我们感到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婴儿的存在,她在想着耶稣与他的未来前程。
与他的母亲相比,小耶稣画得比他那个年龄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尔创作这个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确立了耶稣在画中的重要位置。
看圣母子的脸,我们可以发现,那柔和的轮廓、大大的眼睛、挺拔的鼻子和小嘴,与希腊杰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维纳斯头像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在对古代艺术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尔把圣母的脸画得更加温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态画得更精致、更柔和,赋予了一件古代异教徒的艺术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义。
3、《雅典学院》
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的三幅巨型壁画之一。在《雅典学院》的画面上,作者把古希腊以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毕达哥拉斯、还有艺术家自己。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们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人文主义的艺术家总是设法使画面上的人物享有充分的自由。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引人的自觉和清醒理智的赞歌。此画中,拉斐尔不仅塑造了那些思想家的典型形象,揭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精神面貌,而且在构图上还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
拉斐尔,比达文西、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死四十多年,只比达文西晚死一年,是相当短命的艺术家。
如果要用几个字来形容拉斐尔,那就是和谐、圆融、愉快、优美、温和。不仅画风如此,待人也是如此。他跟达文西、米开朗基罗一样,身处爱艺术文化的教皇朱力阿斯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是拉斐尔却跟朱力阿斯二世处的很好,随后的利奥十世,也最喜欢拉斐尔,他是个人见人爱的年轻人。
这种特质,当然影响他的画风。
1.圣母像-世间有绝对美的观念存在
拉斐尔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圣母像。他的圣母寓崇高於平凡,是平民式的母亲,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母爱与人情味,而圣母的背景经常是优美的田园风光,两个孩子在膝下玩耍,完全没有禁欲主义色彩,歌颂普通女性之美,他是透过圣母表现他人文主义的色彩。
拉斐尔的圣母美的不得了,这种美,是集中所有美女的特质,绝不可能在任何一个美女身上找到如此完美的形式。因此,拉斐尔又透过圣母,表达他的信念:他相信有一种理想美、这世间是有著绝对美的观念的。
这种和谐与理想的人文主义特质,在拉斐尔处理梵谛冈签字大厅的壁画时,则是用另一种主题呈现其面貌。
文艺复兴,是透过对希腊罗马艺术文化的研究,因而走出中世纪的美学概念的。 当时,学者们收集古文物、尤其是希腊罗马时代的艺术品,蔚为一股风潮。但也因此,很多希腊罗马神话、与希腊罗马哲学、随之走入基督教社会,对很多基督徒而言,这种基督教遭遇异教、基督教遭遇希腊罗马文化的冲击,一定是很激烈的。
也不知道是受时代影响,还是自己就具有这种特质,总之,朱力阿斯二世教皇,竟然本身就是个酷爱希腊罗马文艺的教皇,他必须要妥善处置这种信仰遭遇信仰、文化遭遇文化的状况。朱力阿斯二世虽然以独断好战著称,对艺术文化的宽容,却叫人吃惊。
2.雅典学院-神学、哲学、神话、信仰兼容并蓄
拉斐尔25岁那年,朱力阿斯二世邀请拉斐尔为梵谛冈宫的签字大厅画壁画。
这种装严肃穆的场所,壁画内容该画什么呢?拉斐尔与教皇、学者们交换意见许久以后,决定依据诗人德拉o欣雅杜尔的诗来配画,以歌颂神学、哲学、诗歌、法学为内容。
拉斐尔在四面墙上画了四幅壁画:神学的「圣礼之争(或教义之争)」、哲学的「雅典学院」、诗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学的「三德」。 圣礼的辩论这幅壁画,拉斐尔将之切割成上下两部份,上为上帝,耶稣,鸽子,施洗约翰,马利亚与使徒们,中间为翻开福音书的小天使,下为争论弥撒圣体的圣徒们,内有多明我,方济各,托马斯阿奎那,但丁等。还有四位制订教义的教会之父哲罗姆、格里戈利、阿甫罗西、奥古斯丁。 拉斐尔透过不同时间中人物的汇集,表达出神学与教义之成形,是在历史中、在各种贤者的参与中汇集而出的智慧,它们包括研究圣经、思想、祷告、信仰实践与争辩的种种过程。而这整个历史过程,上帝都有参与。
「圣礼的辩论」正对面就是「雅典学院」。 两画对称,用以表明「启示的真理」(神学教义)与「理性探求真理」(哲学)的平衡。
「雅典学院」这幅画中,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古希腊罗马和当代义大利五十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荟萃一堂,表现自己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并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这么多哲学家集中於一画面,拉斐尔很聪慧的把不同人物,按其个别的思想特点,以最易让人理解和感觉的方法绘画出来。
在画中厅堂右边有雕像智慧女神雅典娜、左边是文艺之神阿波罗。 最中央是柏拉图(腋下夹「蒂迈乌斯篇」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一手拿伦理学一手指前)。这是古希腊唯心和唯物之争。(拉斐尔把柏拉图绘成达文西的脸,以表达他对达文西的敬重。 图中还出现的学者有毕达哥拉斯、伊比鸠鲁、赫拉克立特(他是西方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的卓越代表)、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迪奥基尼、苏格拉底、亚历山大、斯多葛派哲学家芝诺、欧基里得、托勒密、然后拉斐尔也把自己潜藏进画中,用以表达他渴望走进这人文荟萃的场所,参与进神圣的知识殿堂-从数学到音乐到哲学到科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和谐,如此神圣、如此有秩序。
光从神学、与哲学的主题,我们便发现,这就是一贯的拉斐尔作风,一如他的圣母像,他透过神学、哲学壁画,表现出他和谐与理想的人文主义特质。
第三面墙主题是诗学。拉斐尔画「帕拿巴斯山」,以艺术文学保护神阿波罗为中心,环绕他的为分管文学、艺术、科学的九位文艺女神和古今诗人。
最后一面墙法学,拉斐尔画「三德像」,三德包括真理『女人看镜子』、权力『脚伏狮子,手拿代表法律的树枝』、节制『手拿绳索看天』) 另外,窗户两侧壁画是「皇帝查士丁尼颁布法典」和「教皇格里戈利颁布教令」,拉斐尔藉此表明政权与教权应当是平等的,不同的是一个管世俗、一个管教会。这再一次显明拉斐尔人文主义的特质。
3.西斯汀圣母与主显圣容-上主悲怜我们的苦难
很多绘画赏析者都认为拉斐尔过於快活。他比之达文西、与米开朗基罗,很年轻就解决了内心的冲突,因此很少流露那超人的力量来推动伟大的灵魂。他的画作艺巧技精,却不是深的感情或信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