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啥总是失败?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刘备死后蜀汉陷入了动荡,夷陵之战让蜀国实力大减,失去了单独与魏国争霸的条件。再加上蜀汉刘禅继位后的多方叛乱,让原本摇摇欲坠的蜀汉雪上加霜,诸葛亮等人花了很多年才平息了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局势。再次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在曹丕去世后诸葛亮抓住时机,进行了长达6年的北伐,但最终未能成功。
那么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会失败呢?众所周知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魏国和蜀国之间整体硬实力上的差距,从地盘到人口,魏国都是蜀国的几倍,拼硬实力蜀国自然不是对手。除此之外魏国能征善战的将领也不少,如曹真,司马懿,郭淮一个比一个精,让诸葛亮毫无办法,最终病死五丈原。
但诸葛亮北伐除了硬实力的差距外,还和诸葛亮的用人也有关系,在北伐期间,诸葛亮用错了三个人,这三人给蜀国带来了灾难,其中一人还给北伐时期的诸葛亮添堵,让诸葛亮的一次北伐泡汤了。
诸葛亮重用了夸夸其谈的聪明人——马谡
刘备去世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虽然听了但是没能记住,或许在于诸葛亮自认为马谡是自己调教出来的徒弟,比刘备更加了解马谡的本事,但是忽略了刘备在用人识人方面的能力是一流的,不弱于诸葛亮。
如马谡这种人就是典型的“赵括”,只会夸夸其谈,善于说辞,但从没有实际的表现,这类“聪明人”并不是真正的聪明人,有些人不善于说辞,但是善于表现,这类人才是实干家,是大才,显然马谡是属于后者。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五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是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决定。诸葛亮派遣了自己的亲信马谡领兵驻守街亭,却忘记了马谡的言过其实,且没有打仗经验。马谡驻守街亭之后,又有了自己的一套说辞,完全背离了街亭的实际问题,其结果自然是大败而归,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马谡不是真正的“聪明人”,诸葛亮只看见了马谡的夸夸其谈,没有考验马谡的实干能力,就给他这么重的担子,显然是违背常理的。人们常说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就知道了,而诸葛亮没能溜溜就认为他是马了。
诸葛亮重用了格局太小,自作聪明的杨仪
俗话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上限,诸葛亮作为丞相,他的格局自然是非常大,站得高看得远,诸葛亮就是一个大格局的人。但是诸葛亮选择的接班人,格局却太小了,此人就是杨仪。
杨仪在马谡被斩之后上位的,在做事方面杨仪确实做得井井有条,粮草调度,军械调度都让诸葛亮感到满意,但是诸葛亮看不出杨仪的格局,杨仪此人的气量小的可怕,一心想当大官,诸葛亮死后杨仪马上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杨仪与军中魏延起了矛盾冲突,让蜀汉两大实力派人物先亡一个,紧接着又因为 自己没能继位诸葛亮的职务而怀恨在心,出言不逊,导致了自己被免官。后来还不自我反省出言不逊,最终被下狱羞愧自杀。
孙权评价杨仪与魏延:
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显然孙权猜的一点都没错,杨仪与魏延虽然有才干,只是因为有诸葛亮在中间牵制着,如果诸葛亮不在了,两人都是国家的祸患。
就是因为诸葛亮对杨仪的过于器重,让杨仪对自己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眼里只有了诸葛亮的丞相之位。与魏延的争斗只是权力之间的较量,最终魏延失败,蜀汉损失一员大将,杨仪自己没能当上丞相,两败俱伤,是诸葛亮用人的一大失策。
诸葛亮重用了没有担当的人才——廖立
廖立是蜀汉重要谋臣之一,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曾经把廖立和庞统相比。廖立一出山就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但是廖立的举动过于荒唐,在吕蒙攻打荆州之后,廖立抛下了长沙就自己逃到了西川,但刘备没怪罪他,反而给他升官了,做了巴郡太守。
刘备死后廖立不知感恩反而无所顾忌,大肆说刘备,诸葛亮,关羽的坏话,这让诸葛亮很苦恼,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人才不仅没有担当,而且还出言不逊,诽谤自己的上司,不知感恩。于是诸葛亮上书刘禅,把廖立的官职免去了,流放了他
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
诸葛亮虽然办事严谨,但是在用人方面却经常犯错误,这也是导致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马谡是言过其实,杨仪的气量狭小,廖立的无担当,此三人给蜀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这三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重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