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影响

 我来答
彼岸的暗夜f5d
高粉答主

2020-12-21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4.1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1)农耕经济具有持续性。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历经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王朝的兴衰更替,短期的国家分裂,游牧民族的侵扰与入主中原,然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依然向前发展,中国文明亦未中断。短期的战乱与分裂,更增进了中国文化的坚韧性与向心力。中国文化伴随着农耕经济的长期延续而源远流长,并且历经动乱与分裂的洗礼而不断得到充实升华,这种文化传统是任何外来势力所无法割断的。
(2)农耕经济具有多元结构。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春秋战国是中国农耕经济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界百家争鸣的兴盛时期,诸子百家取长补短,锻炼自己的学说。到秦汉,儒道合流,总会百家,吃屎战国文化走向高潮。战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这会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英雌,战国文化又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结构。中国文化不仅善于包容百家学说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精华而日臻博大,而且还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域的文化的优秀文明,使之交相辉映,增添异彩。及即使对外域的文化,中华民族最终亦能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的表现。
(3)农耕经济的早熟。农耕经济的早熟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农耕经济的多元成分结构,促使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造句了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但是,中国的农耕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的性格。早在先秦,我国已有敬德保民,民为邦本的思想。但这种思想在战国却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也是如此。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的社会的坚韧性。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风起时云游
2020-12-21 · 超过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5.6万
展开全部
农耕经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1决定了中华文化是个集体主义的文化,也决定了是个善于种菜,步步为营的保守型民族。因为,农耕经济需要人力水源等生产资料的共享和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西方人完全是海洋民族和渔猎民族。他们的合作仅限于几个人几十个人。崇尚个人自由和能力。吃的更多的是鱼,牛羊肉等肉食性。他们的侵略性和体质也就强于中国。
农耕文化方方面面的塑造了中国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