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是谎言还是事实?为何很多人对这句话嗤之以鼻?

 我来答 举报
泌明呵0t
2020-12-24 · TA获得超过94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28
展开全部

天子守国门不是谎言,这个还得从明成祖朱棣说起。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率军攻入南京,被群臣拥立为帝,这就是明成祖。

靖难之役后,朱棣一直忧心着北方边患问题,他担心以明军大将统重兵于北平,会再度出现一个唐朝安禄山式的人物,而以藩王镇守,则又难保不会再次出现藩王叛乱。

朱棣思来想去,真是左右为难,最后他觉得干脆亲自坐镇北京,对北元各部采取攻势防御,以实现他“天子守国门”的宏伟志向。

后来,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奏请,燕京北平是永乐皇帝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闻之大喜,立即改北平为北京,北平府因此升格为顺天府,称“行在”,同时迁徙百姓以充实北京人口,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以及部分江南的富豪。

“天子守国门”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事实,它主要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天子守国门”,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不过,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最终让藩王有名无权。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明灭亡,而地方却无力相救的根本原因。

削藩政策的延续,说明朱元璋分封诸王之策,早就不符合实际了。朱棣迁都京城的理由就是:“天子守国门”。

北平是朱棣的老巢,在靖难之役后,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所以更要苦心经营。

  • 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设为“行在”,也就是行都,并大力修建紫禁城

永乐年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改顺天府为京师,把南京作为留都。在明成祖迁都北京的所有理由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纵观明朝历史,对外关系上远远比不上汉唐的强势,但是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明代的君主,都没有屈膝投降,或者逃跑的,这一点和“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相结合,构建了明王朝对外的强硬态度。

从这个角度看,“天子守国门”也是一种非常“霸气”的宣言书。

其二、“天子守国门”,也反映一种军事力量的格局,也就是以国都为中心,来配置全国的军队,据说北京由永乐皇帝直接指挥的军队,就有12万之众

  • 为了体现北京作为“国门”的重要地位,明朝不断地加强首都的军事力量。

在迁都北京之前,朱棣于永乐十八年,从南京抽调了一部分卫所到北京。

其调动的基本方式,是将原驻南京的某些卫一分为二,一部分调往北京,一部分留守南京。经这样的调动后,驻守北京的军队越来越多。

这样,就促使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侍卫军的“卫”,从12个增加到22个。

此外,五军营中的十二个营、围子手营,三千营中的各司,五千下营等,也具有侍卫的作用,他们承担侍卫明朝皇帝的大驾,以及明朝宫廷护卫的任务。

这些营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操练在京各卫、中都留守司,以及山东、河南、大宁都司所属各卫,轮班来京城的马步军操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