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孔子与论语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0-13
展开全部
孔子是宗法制度的忠实维护者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原是宋国的奴隶主贵族。后来宋国内乱,迁居鲁国。到孔子时已家道衰微沦为平民。尽管他的父亲孔叔梁(名纥)曾经做过邹地的长官,但他出生后其父很快就死去。正如《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孔子贫且贱”。孔子本人也承认“吾少也贱”。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大转型,时代大动荡,体制大变革的时代。面对周王朝的土崩瓦解,孔子感到十分痛心而经常发出无奈的感叹。“克己复礼”是孔子一生的主张;“为国以礼”是孔子的治国之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他要求别人的行为准则。而“礼”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至于孔子所处时代属于哪一种社会形态,范文澜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划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界限也不一致。我们不管他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形态中,而他心目中的宗法等级观念是坚定不移的。他认为这种宗法制度的秩序必须以“礼”来规范。在《论语》中宣称的忠﹑孝﹑仁﹑义﹑恕﹑信等都是礼仪﹑礼制﹑礼法的表现形式,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孔子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都必须符合“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统治阶级的地位得以巩固。孔子宣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者上也”等等,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他非常轻视劳动人民。尽管他少年时十分贫贱,也做过很低级的杂活,曾经希望以“士”的身份参与季氏邀请“文学之士”的宴席,被阳虎拒之门外。但孔子对劳动人民毫无同情心。他把种地的最下层平民称作“鄙夫”。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种庄稼和种菜,他斥责樊迟是小人。所以孔子对最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连赵威后问齐使流露出的那点对百姓的同情心也没有。有一次,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他把这种各守其份世卿世禄的社会秩序以等级的形式固定下来,坚决反对犯上作乱;他对平民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而造反极其痛恨。虽然在用人的问题上也提出了“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但他“举贤”的范围永远局限在“亲亲”的前提下。稍后于孔子的墨翟在《墨子.尚贤》中这样说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与孔子宣扬的宗法等级世卿世禄的用人制度相比明白的多、透彻的多、进步的多!孔子这种宗法等级世卿世禄的理论给中国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两千多年来,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孔子这一理论不断改造完善,演绎出颇具宗教色彩的君权神授的谬论。中国的世袭制度和等级观念不仅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而且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伦理规范。使中国人民的心态长期处于被欺和自欺中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逆来顺受,麻木不仁。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延迟了中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爆发,长期被统治阶级作为奴化和愚弄人民的“孔学”才被彻底揭穿。我们今天把孔子的学说作为文学和哲学思想来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无可非议。但是,如果继续用孔子的思想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现象,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则会使我们的民族在艰难跋涉了两千多年而重新回到原始的起点。所以,中国人们早就不吃孔子那一套了!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构建中国社会的和谐,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