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磨蹭拖拉没效率,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有的孩子太贪玩,有的孩子爱看电子产品,有的孩子写作业很慢……TA们总是先玩再去写作业或学习,反正总要拖到很最后一刻才想起来写作业,时间已经不够用了。
父母必须在一边监督,反复提醒,不然孩子作业是做不完的,这样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着陪着,就忍不住开吼、开骂了,把孩子一边泪水连连,一边写作业,效果可想而知,父母既后悔又心疼。结果到了第二天,孩子还是老样子,还是拖,还是玩,父母还是生气,还是催,还是吼,就这样进入恶性循环,孩子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时间观念,成了很多父母发火的“导火索”!
想要告别这种“催乱拖吼”一团乱麻的亲子生活,关键是培养出“自动化”的孩子,重点是要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
那么,父母如何引导,才能帮孩子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培养出自律性强的孩子呢?
孩子在入学前学会时间管理,影响其一生。
不同年龄的孩子,时间观念发展水平不同。据儿童教育专家表示——
- 5-6岁的孩子,很容易被分散精力,他们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因此时间发展水平差。
- 5-8岁的孩子,其时间观念发展水平也不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但在社会环境、家庭影响,尤其是正确引导下,可由渐学会。
另外,同年龄的孩子,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比如经常进行一些有节奏的活动,对时间的感知力相对强一些,什么叫有节奏的活动,就是像音乐、舞蹈、戏剧等之类的活动。
这就表明了,学前孩子自身对时间的感知不准确,也不稳定,借助时间管理工具的能力相对差。而入学之前,是孩子一生当中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养成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会影响其一生!
六招,引导孩子入学前,学会时间管理。
学前孩子如果养成了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入学后孩子就会进入“自动化”学习,不用父母盯着,也可以自觉完成作业,从此让父母和孩子告别“催乱拖吼”这种一团糟的亲子关系。这一时期阶段的孩子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管理时间,父母可以通过六招,耐心引导和培养,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会时间管理。
①建立日常固定活动:感受「常规」的力量。
有研究表明,生活作息制度,对学前孩子建立时间观念,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说明,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律的、合理的作息非常重要。作息规律,赋予孩子清晰的界限,让即便是自身能力仍处于发育中的孩子,也能定期按固定顺序做事,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积月累的常规中,会不知不觉地培养出孩子管理时间的能力。
比如父母对孩子早晨的时间,进行「常规」管理。比如建立行为习惯贴,用孩子喜欢的贴纸,让孩子有兴趣和力量早起,妈妈就可以避免手忙脚乱,以吼叫的方式来叫孩子起床了。
建立晨间常规,需要用到时间管理工具,做一些微小调整,安排固定的活动和事情,来引导孩子高效执行,让在家的几十分钟形成习惯,不会造成“起床气”,自然而然地让孩子按照贴纸上的顺序完成活动,父母和孩子就可以按部就班的进行了,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够开开心心出门,按时上班,准点上学,温馨的家庭氛围就这么形成了。
需要注意的是,晨间常规活动,须安排每天必须完成的一些固定事件,如果有多出来、或时间不够用的情况发生,建议父母跟孩子一同商定,认真思考再行调整,或加或减。有时难免会出现计划被打乱的情况,对此,父母要从内心接受和理解,但尽力按「常规」继续进行下去,慢慢来。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固定的「常规」安排,降低了思考的心理负担和时间成本;二是「常规」化的建立,缓解了日常的亲子冲突;三是父母可以借「常规」的力量,修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②认识时间: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引导」。
孩子最初对时间管理有一个熟悉和掌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父母花时间来陪伴和耐心引导孩子。
父母要做的,首先是让孩子对「时间」这个词有一个基本概念,即让孩子明白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它不会再回来。父母可以借助绘本,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对昨天、今天、明天等,有个基本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父母要教会孩子认识时钟,形成对每天每时每刻的时间有意识、有概念,提高孩子对时间的认知能力。
最后,父母要有意识地跟孩子一起玩“时间游戏”,让行为和意识并举,在确保孩子认知时间的同时,实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时间能力的提高。比如父母可以规定孩子在1分钟内,完成从房间内抱出自己玩具的任务;规定孩子在5分钟之内,把牙刷干净;规定在10分钟之内,让孩子自己穿鞋等等。通过这些点滴的日常,通过父母全程陪伴和引导,并一起操作,孩子自然就会明白1分钟-1个小时,到底可以做到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时间一长,孩子自然能够学会珍惜时间,并意识到时间宝贵,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