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 我来答
受华036
2020-12-02 · TA获得超过3089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73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72万
展开全部
(1)注意仪表在公众场合人们总是趋近于衣着整洁、个不修边幅、肮脏通遏的人在一起。人的衣着服饰同一个人的地位、身份和修养连在一起。为获得良好的初次印象,穿着上一定要注意身份和场合。一个电影明星打扮得妖艳一点,人们会觉得比较正常,但一个中小学教师涂脂抹粉、穿着妖艳就会被认为不合身份了。因此,我们平时要注意穿着得体、整洁,尽力为自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加分。(2)注意脑部表情与人交谈面带笑容、听人说话时表现出专注神情的人一般都是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好的人。表情不仅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和修养,还可以弥补自身的一些先天不足,也可以掩盖自己的一些缺点。(3)注意谈吐说话的速度、声音大小、音质和口齿清晰度等特点中,和说话方式、说话内容同等重要。要使别人对自己的声音有好的感觉,应当注意四个方面。一是要根据房间大小、听众人数、噪声量、说话内容以及本人的情绪来决定自己的说话速度,同时要学会停顿。二是要能控制声音的大小,保证自己的音量既能强调重点,又能让对方了解谈话的内容。三是要消除对音质起破坏作用的因素,让自己的音质成为对方注意的因素。四是要咬字吐句清晰,让对方容易听懂。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准确而又得体的称呼,而且对方也很愿意接受这种称呼。在表述上,委婉是一种很恰当的方式,含蓄诺是有修养的表现,些都能给对方一种受尊重的感觉。此外,服幽默风趣也非予重要。(4)注意倾听“呀”也是一门艺术。听人讲话要像自己讲话一样,保持饱满时情绪,用心地理解对方讲话的内容,即使你已经听谨了对方的意思,也应出于/L貌耐心地听卜去,要善于做一个谦虚的听众。同时,不要边听人家讲话,边亿女与谈话无关的事,这是对他人的不友好表现。(5)注意行为举止,行为举止是——个人内在气质、修养的表现。男子的举止讲究潇洒、刚强;女子的举止要注意优美、含蓄。要讲究自己的站立和坐的姿势、走路方式以及一些习惯性动作。身体接触也是沟通的重要手段,见面时有分寸地握手,既得体,又表现了热情、开朗的性格,对于建立第一印象是非常有利的。初次相识,斜坐在椅子上显得缺乏修养,行为随便;远离他人讲话表示与人有心理距离,不接纳他人;目光游离则表明不把他人放在心上。在交往中,一个善于修饰自己的言谈举止的人,会赢得很多人的好感。(6)从帮助他人开始帮助是广义的,既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如对于痛苦的分担,观点的赞同,建设性的建议等;也包括物质的支持,如解决困难等。以帮助和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确立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心理距离也可以迅速缩短,使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如当他人有难之时,我们能及时给以帮助,使其远离危难,对方一定会对我们有很高的接纳性,从而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帮助他人不一定非要在对方遇到重大困难时。它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上,如热情地给陌生人指路,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他人拎不动东西你过去帮个手……通过帮助他人,你可以获得许多朋友和快乐。(7)接纳他人虽然交友要有选择,但在没有了解对方之前,不要首先就全部否定对方,这会使你失去很多真正的朋友。实际上,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你不信任别人,别人也就不会信任你;相反,你以坦诚友好的方式待人,对方也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待你。毕竟,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坏人是极少极少的
青春的颜色time

2020-10-06 · TA获得超过365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万
采纳率:47%
帮助的人:1390万
展开全部
先声夺人,但是不能咄咄逼人
我们需要学会将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尽早、尽快的表现出来,但是又需要给人留下适当的空间。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分别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中,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中,然后让一些不知情者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

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多数被问到的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一些人在社交场合很喜欢说话,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是倾听者,这样的人大多无法给人留下好印象。
话语表达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体现了人们的公众表现欲望,学会恰到好处表达自己,同时又作为倾听者。而不是喧哗者更能得到别人好感,当一个人牢牢掌握话语权时,就会遏制别人的表现欲,引起别人的不快。如果你属于这样的人,那么就要注意去照顾下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光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别人。

二、气质:个人仪表和形象
我们常说看气质,据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50%与外表有关,包括一个人的体态、神情、气质和着装等。40%与一个人的声音有关,包括音调、语速、节奏和语气等。剩下的10%则取决于一个人的举止和语人握手的方式、说话的内容等。
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关键要在个人仪表和说话技巧上下功夫,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会的。但只要你去学,总能找出自己最佳的仪表和说话方式。
比如很多西方人见面之前都喜欢收集对方的资料,初步了解自己要见面的对象,以防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而触怒对方。中国人有句话说“不知者无罪”,但是在真正的交往中,这条原则往往成为忽视对方生活习惯的借口。

三、求同存异,说话得体有度
如果你明明知道某人不喜欢某种风格的物品,却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物品的好处,必定会招来别人的厌烦。
相反,如果你能“求同存异”,谈论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人们大都把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视为自己的知音。
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能和人公然争论。如果你去争论,即使最后赢得了口舌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对方会以为你是故意挑衅,众人也只不过是在看你的热闹,事后当成笑话相传,而在比较隆重的交际场合,我们可能并不了解和自己说话的人,也可能并不赞同他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良好、平和的回应会为我们在对方心里留下温和有礼貌的印象,良好的修养让我们不会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虽然这并不代表你赞同他的观点。
初次交往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注意事项,需要你在交往过程中切身体会、用心揣摩。如果你人缘足够好的话,还会有善良的人主动给你一些不错的建议,包括你的着装、语音及讲话分寸等各个方面。
不过,这切的前提都是需要你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先把自己亮出去,要知道,龟缩在家的人永远没有机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5c5ce25
2020-12-05 · TA获得超过7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52
采纳率:59%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两个陌生人初次见面,人们根据最初的信息——身体语言、言谈以及反应等形成了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人们在初次会面前30秒钟的表现,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印象。

长相、衣着打扮,性别、年龄静态方面,还有面部表情、姿势、谈吐这些动态的方面。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观察者评价:两个学生谁更聪明?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们往往通过第一印象去决定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如这个人会不会伤害自己或者对自己是否有益,心理研究认为,这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形成的一种快速判断环境危险与否的能力。

好的第一印象为日后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消极的第一印象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可能需要更多的积极行为才能弥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前行者fsw
2020-10-06 · TA获得超过239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58%
帮助的人:314万
展开全部
先声夺人,但是不能咄咄逼人

我们需要学会将自己的优势和才能尽早、尽快的表现出来,但是又需要给人留下适当的空间。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分别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中,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中,然后让一些不知情者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


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心理学家发现,多数被问到的人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一些人在社交场合很喜欢说话,和他在一起的人都是倾听者,这样的人大多无法给人留下好印象。

话语表达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体现了人们的公众表现欲望,学会恰到好处表达自己,同时又作为倾听者。而不是喧哗者更能得到别人好感,当一个人牢牢掌握话语权时,就会遏制别人的表现欲,引起别人的不快。如果你属于这样的人,那么就要注意去照顾下其他人的感受,不要光顾自己说话而忽视了别人。


二、气质:个人仪表和形象

我们常说看气质,据心理学家研究,我们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50%与外表有关,包括一个人的体态、神情、气质和着装等。40%与一个人的声音有关,包括音调、语速、节奏和语气等。剩下的10%则取决于一个人的举止和语人握手的方式、说话的内容等。

想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关键要在个人仪表和说话技巧上下功夫,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学会的。但只要你去学,总能找出自己最佳的仪表和说话方式。

比如很多西方人见面之前都喜欢收集对方的资料,初步了解自己要见面的对象,以防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而触怒对方。中国人有句话说“不知者无罪”,但是在真正的交往中,这条原则往往成为忽视对方生活习惯的借口。


三、求同存异,说话得体有度

如果你明明知道某人不喜欢某种风格的物品,却在他面前大谈特谈此物品的好处,必定会招来别人的厌烦。

相反,如果你能“求同存异”,谈论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自然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人们大都把和自己有相同爱好的人视为自己的知音。

不要强求别人与自己的观点一致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能和人公然争论。如果你去争论,即使最后赢得了口舌之争,又有什么意义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