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保持与子女的情感距离?
远了 疏淡亲情 近了 增添烦恼
子女与老人的“最佳距离”是多远?
远有远虑:相互缺少照应 情感容易疏淡
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三代同堂,其乐融融,这是不少老年人向往的生活。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结婚后选择不再与老人同住,彼此互不干扰,自由自在。这对于小夫妻以及双方老人同在一个城市的家庭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可对于那些家在外地的人来说,可就多了一些牵挂、纠结及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近有近忧:生活不自在 烦心事儿多
与父母、公婆住在一起,好处自然是有的。比如老人承担了家务还可以照看孩子,而万一老人身体有什么不适,小夫妻也方便照顾。可同住一个屋檐下,生活中难免会有诸多的矛盾与摩擦发生。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煲好一碗汤送过去刚好不凉’,这被许多人认为是子女与父母最佳的居住距离。既保持了一定距离,又可以相互照应,也不会因各自饮食、起居习惯的差异而相互影响。
当然,“一碗汤距离”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有形距离,随着通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有形距离已不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两代人的内心是否存在无形的距离。无形的距离太远,即便是与父母距离再近,也会让“一碗汤”冷却而失去滋味。无形的距离太近,即使不住在一起,也会因为相互干扰而产生矛盾。
“我们既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对方的父母,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子女的配偶,但也要明白。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是有区别的。只要本着理解、尊重的宗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汤”,儿女有空时“常回家看看”,即便距离再远也会让彼此感觉温暖。
1、认识到彼此认知的差异
现在网上流行一种说法:三年一代沟。老年人与子女间的年龄差距决定了彼此之间认知的差异。老人应承认“代沟”的存在。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必然在家庭生活中有所反映。
同时,它又是一个认识问题,决不是两代人根本利益的冲突,需要正确对待。遇到一些认知上的差异时,老年人要学会心平气和的和子女进行一场谈话,互相了解彼此的想法,才能站在彼此的角度上更好的解决问题。
2、遇事宽心不计较
活了一辈子,啥事没见过,啥人没见过,天大的事打不过自己心宽体健寿命长。老人面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要抱着见怪不怪的态度,宽以待人,不要斤斤计较。尤其是对朝夕相处的子女,更要宽容。孩子做好的事,挂在口边多称赞。做的不好的事,快快忘记少唠叨。
3、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老年人要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子女,从各方面继续关心他们的成长,特别是发现子女有错误行为时,要及时注意规劝引导,不可姑息养奸。老人要认识到自己是晚辈联系的纽带,是一个家族的情感支撑,扮演这个角色是你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子女们的精神支柱。老年人要以身作则,维护好家庭的秩序。
4、婚嫁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子女的婚嫁问题,老人既不可包办代替,也不可听之任之,放手不管。对子女们要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的教育;主动关心子女的择偶问题,帮助子女了解对方的情况,诚恳坦率地与子女交换意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帮助子女建立家庭,提倡移风易俗,婚事新办。
同时也要求子女依靠自己的力量,安排好小家庭的生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老人千万不可违背年轻人的意志操办婚事。
5、共同商讨不专断
对待成年的子女,老年人应该给予适当的尊重,老人不能只要求子女尊重自己意愿,也要注意尊重子女的意愿,不能事事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办。
因为现在子女工作压力都比较大,节奏也非常快,各家生活经济状况都不同,处理家庭事务,人情往来的事都应通过沟通协商,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以理服人的办法去解决,不要让子女感到压力和难堪。
6、子女婚后的共同生活
子女们结婚以后,老人与他们相处就不同于子女小时候或未婚时,对老人的感情会受到一些影响,发生一定的变化。对此老人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更要尊重子女的自主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在他们遇到困难或苦闷的时候,老人还要主动帮助。
遇到已婚子女在婚姻问题上发生矛盾时,老人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维护婚姻关系的愿望出发,做好调解工作,不要一味偏袒自己的子女,更不能激化矛盾,使子女婚姻造成不必要的破裂,甚至酿成悲剧。
7、不能一味迁就溺爱
老人对子女爱之深切,但也不应对子女的缺点、错误一味姑息迁就,否则,小错不会酿成大错。但要冷静面对子女做错事情,不冒然批评、教训,一耙子打死,不冷嘲热讽、挖苦。对子女做错的事要适当批评,给他正面的忠告,给他改过的时间和机会。切忌没完没了地唠叨,或者时不时翻旧账扯旧事,那样只会使孩子与你的感情疏远,或直言顶撞。
当我们逐渐老了,看着子女一天天的长大,看着子女成家立业,作为父母,我们付出的艰辛自己清楚其中的难和苦。不过,在面对孩子成年、孩子结婚后我们的心态也需要跟着转变,换种心态跟子女相处才行呀。
不要总想着依赖孩子,消除孤独根本还在自己
消除寂寞根本还在自己,自从四合院改成了单元房,放飞的都是小家庭的梦想,小家庭的日子就像私家的车,虽然都在一条路上跑,但没人愿意去合伙拼车。老年人要练好的是自己的车,即使独守长夜,也要勇敢地往前走。守住自己的老伴、老本、老窝和老友,同时有自己的兴趣、追求,这样你的老年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记住:做好自己才不会孤单,因为今生只有一个人能永远与你在一起,那就是你自己。
不要总想着改变别人,要经常自我反省
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改变自己,而不能改变别人。不喜欢老伴做事儿丢三落四,不喜欢孩子老吃路边的小摊美食,不喜欢别人不按照自的想法做事......
其实,不喜欢的东西有很多,要知道每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活法,原本没有绝对的错对。
改变不了别人就试着改变自己,别老操别人的心,坏自己的心情。
别抱怨孩子,年轻人一定比你忙
现在年轻人的压力越来越大,你想孩子了可以打个电话,孩子想你了可能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千万不要为这种事较真儿,拿自己去做比照,记住:抱怨多了会“两败俱伤”,儿女们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你就是好事,如果要不给孩子们宽松的时间环境,今后看你的次数只能越来越少。
自愿付出时别想着回报,不要总把为别人做的那些事挂在嘴上。
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不求回报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无怨无悔的付出,把自己能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孩子,能让他们成长,心甘情愿,不求回报。
所以帮子女做饭洗衣、照看孩子这些苦活,如果不想干就不干,干了就不求回报,可千万别当着子女的面倾诉。
即便儿媳妇,姑爷做事丢三落四,无法完美,也不要计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每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活法,原本没有绝对的错对,改变不了别人就试着改变自己,其实你自己也很难改变,与其这样,不如来个和平共处,淡然处之总比指手画脚让人喜欢。
记住:“付出”是送给别人的东西,千万不要想着再“找补”回来,那会让所有人都不愉快。
当然,“一碗汤距离”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有形距离,随着通讯的发达、交通的便捷,有形距离已不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在于两代人的内心是否存在无形的距离。无形的距离太远,即便是与父母距离再近,也会让“一碗汤”冷却而失去滋味。无形的距离太近,即使不住在一起,也会因为相互干扰而产生矛盾。
“我们既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对方的父母,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子女的配偶,但也要明白。公婆与儿媳,岳父母与女婿,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是有区别的。”张金陵说,只要本着理解、尊重的宗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汤”,儿女有空时“常回家看看”,即便距离再远也会让彼此感觉温暖。
,没条件应沟通
。对于老年人不愿意和子女共同生活、要求独立生活的情况,条件许可的家庭,应该支持老人的选择。对于条件不许可的家庭,应该和老人做好沟通,从心理上减轻老人的负担。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如今已经不需要几代人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不同代的人价值观念的差距、生活方式的不同都可能导致同一个屋檐下发生摩擦。以往老年人养老的费用大多来源于子女,但现在很多老人有自己的退休工资、积蓄或其他经济来源,完全可以独立生活,不用全部依赖子女。老人也没有义务和责任帮子女带第三代,老人也有自己的爱好和作息习惯,他们也不想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老人有条件独立生活,最好两代人能住得近些,以方便相互照料。适当的距离可以使人保持一种新鲜感,也更容易让婆媳之间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