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景帝削藩失败,为什么汉武帝削藩成功了呢?
汉景帝没失败啊,汉武帝的成功,也只是高后文帝景帝三代人努力的结果。
削番本身就是件非常危险的事,弄不好就一地鸡毛,甚至失败身死,
汉高祖削番看起来削番很容易,所以就变成了杀功臣。
文帝景帝削番,诸侯王都造反了,但是,他们削番后,诸侯王明显削弱了。
主父偃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是汉文帝、汉景帝玩剩的,只是很多人只看了初中历史,只听过主父偃,而不知贾谊才是真正的大佬。
汉文帝之时,贾谊就在《治安策》里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张,并且汉文帝就是这么实行的。
如果汉文帝没有削番,像晁错那样公开喊着:“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朝早就给他玩死了。
吴王刘濞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造反,也就是七国之乱,这七国有四个是从齐国里分出来的,实力有多小不用说了吧?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六国。淮南王刘长反,于是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汉景帝时,逼反诸侯国,才有后来的七国之乱,目的也就是为了削番,并不是因为削番失败导致七国之乱。
到了汉武帝之时,诸侯王基本成了大地主,基本上没什么兵马了,只有王侯卫队,但是,汉武帝还不放心,认为他们争夺朝廷的赋税,成了地方豪强,进一步削番,
后人看这段历史时,只看到汉武帝和主父偃两踢最后一脚的人,而不知高后、文帝、景帝已经踢了九十九脚了。
就像后人只看到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殊不知,前面二百年的皇帝,都在削夺武将兵权,并且都失败了,但是,到了赵匡胤时代,武将的兵权已经很弱了,不然,没有哪个是安善良民,凭什么交出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