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狗是什么意思啊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比喻贵贱一体的特别事物,后人多以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有人理解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这种理解有失偏颇。
另一种理解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扩展资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最切中我们对国学的错误常识的一句。这句话告诉大家,自然的法则是对待世间万象一切平等;在人的世界里,也应如此才是正道。
老子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看到了一切勾心斗角,真假善恶的斗争,遂写下五千言,道理只有一句——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一味追求事物的“好”的一面只能导致另一面的反弹。之后老子便认为,最好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没有“仁”这个概念的。因为没有“仁”,也就意味着没有“不仁”。
2023-07-11 广告
刍狗的意思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刍狗“。
扩展资料:
用典示例
晋 刘琨 《答卢谌》诗:“如彼龟玉,韫椟毁诸。刍狗之谈,其最得乎?”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绂同刍狗。”
明 唐顺之 《读东坡诗戏作》诗:“扫除 李 杜 刍狗语,出入鬼神傀儡门。”
康有为 《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之六:“杂学与夷学,视儒若刍狗。”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尝有问宣曰:“吾昨夜梦见刍狗,其占何也?”宣答曰:“君欲得美食耳!”有顷,出行,果遇丰膳。后又问宣曰:“昨夜复梦见刍狗,何也?”宣曰:“君欲堕车折脚,宜戒慎之。”
顷之,果如宣言。后又问宣:“昨夜复梦见刍狗,何也?”宣曰:“君家失火,当善护之。”俄遂火起。语宣曰:“前后三时,皆不梦也。聊试君耳,何以皆验邪?”宣对曰:“此神灵动君使言,故与真梦无异也。”
又问宣曰:“三梦刍狗而其占不同,何也?”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馀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宣之叙梦,凡此类也。十中八九,世以比建平之相矣。其馀效故不次列。明帝末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刍狗
“刍狗”的意思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扩展资料: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的主旨,乃在于运用双重的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
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做好百姓的事情。由此而提炼出此章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之主旨。
刍狗是一个汉语词语,典故名,典出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扩展资料:
解释: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
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刍狗“。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
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亦作”刍狗“。
扩展资料:
刍狗的典源:
春秋《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译文:
天地是无私的,它没有偏颇,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无私的,也同样像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