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成就上说,姜昆能被称为“大师”吗,侯耀文先生能被称为“泰斗”吗?
从艺术成就上说,侯耀文能被称为“泰斗”吗?姜昆能被称为“大师”吗?无论哪个时期,“大师”和“泰斗”都不是随便叫的。对某一领域造诣深,有创造性,有深远见识及见解,以及应用能力;并将这些东西用书面化、理论化的方式传授给他人、影响他人,这才叫“大师”。
侯耀文
侯耀文的《新买猴》也是从老友见面、公司采购入活,并且编排了“侯采购”的角色,这一称谓其实是为底包袱埋下的伏笔。至于买猴的缘由与马三爷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马三爷在表演过程中运用了较大的篇幅对“马大哈”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通过对“马大哈”上班迟到、给去锦州道办货的采购员写错通知单、给食品厂和家具厂贴错标签等等一系列细节的描摹。
使一个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为后来写错“猴牌香皂”做了合理铺垫。而侯耀文的版本由于晚会演出时长限制,仅仅交代了出错的人物“马小哈”,并没对其进行深入的描述与塑造,“马小哈”口齿不清的特点与工作马虎也没产生必然关联。
姜昆
整体艺术成就上,姜昆都超过了侯耀文。新时期开始,姜昆横空出世,在成就,名声,与影响上,大有直追马季紧随其后的势头,也贡献出了一系列的相声名篇,有的还讽刺极强,影响甚大。但是,随着相声艺术整体情况的下滑,随着艺术功力与努力的相对松懈,加上很可能是行业内部的官本位意识在起作用,这些年,很少有具较大影响的作品出现了。
这也可能不是他自身的原因,但毕竟是个遗憾。在相声的说学逗唱中,姜昆基本上不大会唱,也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的成就得更高级别。所以说,称之为大师,还欠点火候。大师从某种程度上比泰斗还要难当。在一个阶段内,没有水平更高的同行,你的艺术造诣与贡献又比较大,差不多,也可以勉强称为泰斗。
姜昆称大师,马季怎么称?侯耀文称泰斗,侯宝林怎么称?老夫以为不要在称谓上老是选帽子带,说相声的能被尊称为艺术家,是他们最大的头衔,只有社会的文明进步才有从事这门艺术的社会地位。他们应该为这门艺术如何在当下有新的作为而努力,而不是为封号搞盖棺定论,他们不是大师,更不是泰斗,在相声的历史上他们只是走卒。
从艺术成就上说,侯耀文能被称为“泰斗”吗?姜昆能被称为“大师”吗?
无论哪个时期,“大师”和“泰斗”都不是随便叫的。对某一领域造诣深,有创造性,有深远见识及见解,以及应用能力;并将这些东西用书面化、理论化的方式传授给他人、影响他人,这才叫“大师”。相声界侯宝林先生解放前就开创了“文明相声”,去糟粕,取精华,清新文雅,使旧相声从地摊、茶馆登上了大雅之堂 ,提高了相声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建国初期他参与的“相声改革”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他著书立说,研究相声理论,课徒传播相声艺术,侯先生堪称“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开启了“歌颂型”相声的先河,代表作《海燕》、《找舅舅》、《中非友谊颂》等,讴歌新人新事新时代,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为相声艺术开拓了新的表现形式,几十年来势头不衰,就其艺术贡献,冠以“大师”名副其实。
“泰斗”的名头就更大了,必须是本领域德高望重,造诣深厚,众人敬仰的杰出人物,相声界可称“泰斗”的也就张寿臣、马三立等个别人。马老辈分高,技艺精,影响大,新、老段子均取得很高成就,但提到“泰斗”,他生前仍谦逊地推辞不就。
侯耀文和姜昆两位老师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相声界的领军人物,春兰秋菊各芬芳。综合实力上讲,侯老师更胜一筹。他的表演路数宽,歌颂型、讽刺型、传统相声都能演,比如歌颂型的《糖醋活鱼》、《火红的心》(火灾之后)、《见义勇为》等,讽刺型的《轿夫新传》、《财迷丈人》、《小眼看世界》等,改编的传统相声《山东二簧》、《口吐莲花》、《杂谈地方戏》等,脍炙人口,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他的“柳活”出色,善于在作品中穿插表现,能演唱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河南曲剧、山东琴书、太平歌词、江南小调、流行歌曲等,是个全才。
姜昆老师是新时期相声的典型代表,他和李文华老师合作的《如此要求》、《如此照相》、《诗歌与爱情》等优秀作品奠定了他在相声界的地位,风头之猛可谓一时无二。他表演的都是“新相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表现社会现象。比如《打针》这个小段,通过缜密的铺垫和夸张的情节,把当时社会上那种漫不经心,敷衍了事,缺少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啼笑皆非,无可奈何。自从李文华老师生病以后,姜老师与别的搭档再没有达到过自己巅峰时的状态。
侯耀文和姜昆两位老师都是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因艺术成就突出,深受观众爱戴,他们“演而优则仕”,分别担任中国曲协的副主席和主席。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他们还不能被称作“大师”,若是“大师”满天飞,“大师”就不值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