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厕所了淹死了,究竟是哪个君王死得这么憋屈?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据考古发现,厕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确切地说,最早是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中发现的。考古发现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虽然极其简陋。,但是可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并不会在居住地随地大小便。因而,许多人认为,中国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公厕,而非私厕。是建于道路旁边的厕所,即所谓“路厕”。
当然,那个时候的厕所,有的条件比较差,春秋时代的《左传/成公十年》中记载:“晋侯将食,张﹙胀﹚,如厕,陷而卒。”意思是说:公元前581年6月,晋景公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去厕所,却不慎掉进粪坑被淹死。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
这个史料证明,厕所虽然设计不太合理,但是,君主并没有随地大小便,即便是不慎遇难,也还是坚持如厕滴。
通过对传世文献的考察,厕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理据由来。先秦时期的厕所名称繁多,大略地说就有“圂、溷、清、圊、偃、屏、厕”等称谓。
“圂”,在古代原指“猪圈”。据《玉篇/口部》记载:“圂,豕所居也。”意思是说,将人的茅坑筑在猪圈上面,人粪与猪粪同供肥料,故名“溷”,溷也就是“混”的意思。春秋时期及以前,既使是高官贵人家的厕所也是设在猪圈内的,不过,在名称是雅称为“溷轩”。
“圊”,据《广雅/释宫》曰:“圊,厕也。”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五《兴福篇》有云:“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清”是“圊”的古字,《说文/广部》注明:“厕,清也。”意思是说,厕所是浊秽之地,需要常常清洗,也就是古语云“”“宜常修治使之洁清”。
“偃”,也是厕所的意思,其记载于《庄子/庚桑楚》,所云:“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晋朝的郭象作注,曰:“偃谓屏厕。”“屏”同“偃”,同样属于“厕所”的意思。《急救篇》将其与“厕,清,偃等”并为一列词。
“厕”的名称,其实产生也比较早,如前面《左传/成公十年》中的“晋侯”,用的就是“如厕”,后人也能够直接理解。《史记/八十乐毅报燕惠王》云:“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用的是“厕”。还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起如厕。”使用的都是“厕”的称谓。这个字一直使用到了现代。
到了汉代开国君主,虽然说刘邦带有流氓习性,平时比较随意,但他也绝不会随地的大小便。有一次内急了,恰好有个儒生说了让他不高兴的话,于是,刘邦要来了那个儒臣的被称为“儒冠”的帽子,直接将尿撒在里面,把儒冠当做了溺具。后世的皇帝,或许受到刘邦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已经有多半的家伙不再上厕所,而是使用了便壶和便器,直接就方便了,历史文献中很难得有谁在屋子里或者草堂之上,随意随地大小便的。因而,从此之后,便壶和便器便兴旺起来,充当了厕所的职能。到了汉代的中后期,中国古代厕所发展达到非常先进的水准,比西方的先进了许多,已经出现了冲水式坐便器,跟后世的抽水马桶相比,除了抽水的配件之外,其他的都非常先进了。
后来,出现了简便的洁具。《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宫廷用玉制成“虎子”,供皇帝随时方便。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供皇帝小便时使用,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后来,唐朝皇帝因其先人有个叫“李虎”的,便改叫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就发展成了后世的“马桶”或“尿盆”了。 在唐代,“厕所”被更隐晦的称呼,于是,便叫做了“更衣室”,宋代更雅,称之为“雪隐”,而到了明朝,比如《西游记》中,戏称为“五谷轮回之所”。清代称为“宫厕”。
民间称呼比较接地气,除了个别的“井屏”,称“茅厕、毛司、茅房、茅坑、屎坑”的不少。到了近现代,又有人称之为“一号”、“大号”、洗手间、卫生间、盥洗室、化妆间。
悠久的中国厕所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