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是一个过程,教学的过程,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教师,从各自的认知经验出发,用他们所以为最有价值的方式,组织起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借以落实自己的教学计划,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1. 如何发现真问题
所有的课堂活动,都应围绕着具体的问题而展开。问题既是串联起课堂的重要线索,也是内容呈现与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
课堂上的问题,通常来源于四条不同的路径:一是来自学生在预习中的疑难之处,或者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临时性发现;二是来自教师在备课中的个性化思考;三是来自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预设,比如课后思考题和教辅资料上的相关试题;四是来自他人教学设计或课堂实录。四者中,来自第一条路径的问题为课堂活动的根本。来自另外三条路径的问题,则是既服务于第一条路径的问题,又对这条路径中的问题起着修正前行的方向、拓展行走的宽度、延伸行走的长度的帮扶与引导作用。
2. 如何激活学习思维
形成了课堂活动中的真问题之后,紧随其后的教学任务,便是将这些问题依照“问题串”的结构特点衔接起来,搭建起富有梯度的思维台阶,由教师引领着学生逐级向上攀爬。在此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都应该来自学生的自身努力,而不是来自教师的生拉硬拽。教师的价值,只在于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内容与时机。
3. 如何组织“生-本”对话
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应该建立在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真问题、能够从看似简单的文本中营造出“陌生化”学习情境的基础之上。这样的要求,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几乎无法实现。退而求其次,课堂活动中的“生-本”对话,只能依靠教师的牵线搭桥,由教师提出某些具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读中寻找解读这些问题的证据,形成切合语文课程要求的思维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