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说贵怎么高情商的回复?
当客户说贵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五个高情商的说法来回复客户。
1、好贵,因为好才贵,对于女人来说,能让您变美多少都不算贵。
2、不要看贵不贵,而是要看对不对,适合您的贵也不是贵,不合适您呢,不贵也贵。
3、好的东西自然贵,以您的身份如果您用便宜的未必入您法眼呢。
4、对于很多顾客都说贵,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贵的给自己,投资才是最智慧的选择。
5、姐呀/哥呀,不在乎贵不贵,而在于合不合适,好的东西除了贵什么都好,便宜的东西除了便宜,到处都是毛病。
还有就是做销售的当听到顾客说产品太贵了的时候,你可以拿你目前在销售的产品的优点和别的产品的缺点去做比较,让顾客直接感觉到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一比较下来顾客就会觉得贵也有贵的道理。
客户说贵可以像下面这样高情商地回复:
我不能给您最低的价格,我只能给您最高的品质,我宁可为价格解释一阵子, 也不愿为质量道歉一辈子,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利润,完全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达到快销的目的,但我们认为只有完美的品质,才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为了承诺,我们不会因短期的利益出卖未来,我们努力坚持,只为得到越来越多顾客的认可和追随,这正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最大动力。
保时捷,路虎也很贵,但开的人越来越多。桑塔纳很便宜,但越来越多人淘汰它。诺基亚很实惠,苹果手机太贵了,但用苹果的人越来越多,苹果成了世界第一值钱的公司,诺基亚却倒闭了。为什么?因为客户买的永远不是只看价钱,还要看的是价值。
所以今天合作一个产品去经营不是看它便宜就好卖,而是看产品所带的价值!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世上没有花最少的钱却能买到最好的产品的事情。因为这是金钱的真理。
销售员:“的确有点贵,很多前来选购的客户都这样认为,连我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但是那些客户在使用前和使用后却是不一样的反应:当他们使用以后,就不这样说了。他们发现,这种电器质量非常好 ,每年不必花多少维修费,更重要的是,它的噪声很小,不会影响员工的情绪,更不会打扰到周遭的居民。我相信您一定会用得非常满意。”
回复二:
销售员:“许多人都这样认为,但是,之所以那么贵是因为它的材质、质量、使用年限以及售后服务都非常优越。先生真有眼光,您可以先试试,不会让您失望。”
上面这两个答复,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答复一比答复二好得多,第一种答复中,销售员首先肯定了客户的异议,这样就能安抚客户的情绪,客户才会继续听我们继续听下去,在此基础上,销售员再把产 品的优势顺势推出,就能让客户在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下,接受我们的意见。
2.分解价格法
情景中的销售员就是运用的这种方法,它是按产品使用时间的长短和计量单位的不同来报价,把庞大的价格化整为零,隐藏价格昂贵的威慑力。这种方法使价格分散成较小的单位,实际上并没有 改变客户的实际总支出,但却比总报价更加容易被人接受。
3.比较法
产品与产品之间打的不仅是价格战,还有质量、性能等其他方面的较量。当客户告知你的产品比其他家贵时,我们可以用比较法突出产品的优势。就是将同类产品进行优势对比,突出自己产品在品 质、性能、声誉、设计、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让客户知道“贵有贵的理由”。其实,这也是在用转移法化解客户的价格异议。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比对当中,客户一目了然,自然 会选择物有所值的产品。
所谓,思维的孤岛我的理解大概这样:我们总是善于从自己的角色场景出发,用自己对某些事物利益权衡、是非曲直的看法去衡量他人所处的情景。得到的答案虽然是令自己满意的,其实这就是思维的孤岛。
回想当年的自己刚出道的时候,被分到一个让人忧郁的空白市场。于是一股脑的扎进经销商那里,试图了解一些市场的基本情况包括经销商的情况。由于对这个陌生的行业还缺乏应有的认识,简单的走访也并没有获得真正有价值的认。
就这样带着忧郁的眼神开始了三天的经销商正式走访,而得到的回答永远都是那些听起来异常熟悉的“太贵了”、“你们价格有点高”、“我们这里穷”、“考虑一下吧”!当我试图和他们谈什么品牌、质量、政策、差异化之类的,从他们的眼神里看不到一丝的犹豫,你只有经历过这一刻,你才能体会到那种束手无策的凄凉感。
带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躺在床上苦难的经历像幽灵一样浮现在脑袋里,不停的在心里问着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只能在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里,虽然不是那种血拼的低端价,从性价比来看也是合理的。
曾经这样认为:
当客户说“你们的价格太高了”切忌不要只降价,而不改变其他附加条件。比如说延长交货时间、减少某些服务、增加单批订货量而适当调整价格,从而让客户感觉到自己的价格体系是很严格、很科学的,以便促成成交。
你不能简单的只谈价格,还要看价格以外的那些价值,如:品质、工艺、品牌、服务等等。当我看到这些教科书式的话,这些极其有道理的话,想到那一丝都不带犹豫的眼神,我已经不是凄凉而是绝望了。
不论是自己推测的答案,还是百度、谷歌找到的结果,并没有让我摆脱困境,摆脱自己思维的孤岛。我总是从自己角色、角度、场景、情景,试图找到经销商利益权衡的方式!而实际上这样的推测永远都不会寻找到属于每个经销商个体的答案!原因很简单,他们也有自己的角色、角度、场景,也有自己的思维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