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相声行业恩怨如此多?
关注相声行业的观众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相声行业为什么整天那么多事儿呢,这个行业在娱乐圈只能算小众群体,从业人员数量也不算多,但感觉整天就是没完没了的各种恩怨,看起来比其他行业更热闹一些。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简单说可能有四个原因:关注度高,行业特质, 历史遗留和文化水平。
咱们逐个分析一下:
1、相声行业受关注度高
事实上,同行之间的恩怨在其他行业也有的是,但是很多行业受关注度不高,所以吃瓜群众未必能知道其中的矛盾和斗争,说句悲哀的话,有些行业就算有天大的恩怨,因为没有知名度,说给你听你都不一定爱听。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句精彩的评论:观众宁愿操心一个明星的鸡毛蒜皮,也不会去关心普通人的惊涛骇浪。
比如郭德纲和徒弟曹云金之间的论战就是,为什么突然就引起全网关注,因为对战双方都上过春晚都有知名度。相对而言郭德纲和师父杨志刚打官司的新闻关注度就没那么高,因为那时候郭德纲刚出名,杨志刚在普罗大众那里也没啥名气,这起官司严重程度比郭德纲和干兄弟汪洋那场官司要高,但关注度却不如,还是因为双方名气的问题。
最直观的例子,2005年张云雷退出德云社时没人关心,现在再退出一次试试。都是大师兄,闫云达退出时的影响就没何云伟大。都是入室弟子,潘云侠退出时无声无息,远没有曹云金退出时那么轰动。
2、相声行业的特色文化
相声行业原则上来讲虽然是一个大集体,但在业务上是长期处于割裂状态的,那就是各个相声门派和艺人之间是不通有无的,谁的段子谁说,别人'捋叶子、捋活”就容易引起争端,严重来说偷人家的活就等于谋财害命,这就是最传统的同行是冤家的由来。
比如刘文步和尹笑声为什么和郭德纲发生矛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郭德纲用录像机偷录他们的演出,现在很多观众似乎觉得录像无可厚非,但在老艺人看来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偷艺行为。不信你看现在德云社演出的双簧为啥和刘文步的一模一样,刘文步等于被人偷了艺还得被说成贪财,上哪儿说理去。
此外,同行之间争夺演出资源也会造成恩怨,毕竟蛋糕就那么多,你吃多了别人就少吃。
比如之前郭德纲创立德云联盟,他师兄徐永刚率领武汉天乐社率先加盟,给了德云社重大支持。但为什么后来天乐社和德云社又分道扬镳了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德云社将演出开到了天乐社旁边,门对门抢生意,这样的做法在江湖上是很不地道的,因此双方的关系还能延续就怪了。
3,相声行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声行业除了横向的关系之外,纵向的历史遗留也会造成恩怨积累。师父之间的恩怨,有时候也会传递到徒弟这一代,然后一直往下传,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
比如相声圈里侯耀文和马季之间互动就比较少,按理说他们关系应该很近才对,但实际上却不然,这从出国演出的阵容就能看出来,侯宝林率队的话,队伍里就基本没有相声马家军成员,反之亦然。
因此,侯耀文的徒弟和马季的徒弟之间互动也很少,甚至个别的还会发生矛盾。幸亏还有位师胜杰能起到居中联络的作用,现在马季、侯耀文和师胜杰都去世了,双方之间的联系就更少了。
4、文化水平的问题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水平越高的人,外在表现相对就越谦虚,心胸也更宽广。文化水平越低的人,外在表现相对就比较浮躁,小肚鸡肠还睚眦必报。
偏偏相声行业从古至今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水平都不高,不是不高是极低,最让人无奈的是,解放前和现在整个行业的文化水平也几乎没实质性区别。
有人说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意思是没钱的时候干的坏事儿多,有钱了心眼就好了。但在相声行业这一条并不太适用,一些相声从业者有钱有名之后反而比没成名之前更喜欢招惹是非,骂师父、骂同行,骂记者,怼观众,弄得相声行业整天鸡飞狗跳,这跟有没有钱没关系,这就是文化水平太低造成的。
当然,文化水平和学历不能简单划等号,像侯宝林大师虽然是文盲出身,但在后天他发愤图强成为著名语言大师和研究学者,这和他热爱相声,坚持追求相声艺术的理想是分不开的。相声在他的心中是艺术,而不单单只是赚钱工具。
综上,笔者认为,相声行业目前最大的痛点还是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怎么能够吸引更多真正有文化、有水平、有理想、有格调的青年才俊加入这个行业是最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