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家庭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 我来答
好可怜的人儿
2015-07-05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39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428万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原则的形成:
1、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很重视对儿童施行早期教育,提倡及早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先哲们认为人的幼年时期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强,学习过的知识不易遗忘,因此应及早教育。“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是颜之推的原话。
在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方面, 提倡以预防坏习惯的产生教育应走在前面。比如《颜氏家训.教子》中谈到“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降而增怨,逮于长成, 终为败德。”而北宋的程颐也认为“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立,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 盈耳充腹,久之安习,若固有之者。”这段话说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在幼小的时候,还不能辨别是非,应该选择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天天在他们面前讲说,使其耳朵听的,脑子记的全是这些内容,久而久之子女对这些教诲就习惯了,好象本来就有这些观念一样。这里他不仅论述了教育应及早及时同时也提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重视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影响的原则
民间广为流传的“ 孟母择邻”的故事, 虽然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一面, 但它也说明我国古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环境的选择。也正因为孟母善择友邻,才导致“及孟子长,学文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之谓孟母善以渐化。”
古人不仅善于利用好的环境去影响人,使子女在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同时,也重视周围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对子女的影响。西周时有人提倡小孩“与善人居”, 而不与恶人交往。可见为了教育好子女,古人提倡有意识地创造一个和谐、良好、优美的环境,为子女提供一些正面人物做为学习的榜样。
在这方面颜之推的论述更为绝妙“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芬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3、重视做人真诚的教育原则
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子女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言行举止。故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像孟子所说的那样“言必信,行必果”不能欺骗。
韩非子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 为汝杀彘’。适市米,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可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乏,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逐烹食也。” 曾子杀猪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父母的不应欺骗子女,因为子女年幼无知,模仿力强,判断力差,容易模仿成人,假话说多了容易养成欺诈的习惯,长大以后很难进行纠正。
4、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类最伟大最生动的一种情感体验,它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中。父母的爱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然而爱子女也是有学问有讲究的, 并不是怎样爱都有积极作用,要使父母对子女的爱起积极作用,必须对子女施以正确的爱。 那么,怎样爱子女才是合理正确的呢?宽严相济,爱与教结合。古人对子女,既提倡严格管教,又提倡热爱孩子,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
如果把孩子的坏习惯归于孩子身上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家庭教育中本末倒置的现象。这种父母不但没有教育好子女,还往子女身上推责任。而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孩子幼时必须严格教育,同时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爱。爱子女必须教育子女,严格教育子女才是真正的爱子女。《阳玉阁五种》中也谈到“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威也。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师不严犹不教也。” 同时指出教育要讲究方式。“教得其道,则子孙贤良,教失其道则子孙不肖。”
传统家庭教育还提倡对待子女要公平,要平均施爱。袁采在《袁氏世范》中说道“父母爱子贵均。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提出:父母对子女应该一视同仁,不可偏爱。偏爱会导致许多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提倡要顺应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因势利导、分辩善恶、兼用体罚等教育方法。
1、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 特别重视选择身教。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家长自身行为要正,才能教育好后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以身作则和实际示范的身教方式较说理的言教有效。同时,家庭成员往往生活在一起,行为坐卧, 接人待物的情形都为子女耳闻目睹,子女也会按父母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古人重视身教的作用,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子女身上。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下一代,把子女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希望子女达到自己的水准,或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包拯曾告诉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子女幼小时期的社会化以模仿为主, 所以子女幼小时期应以身教方式为主进行教育。基于对身教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认为子女不良行为的形成在于长辈的榜样不良,而不在后辈。颜之推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尔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颜氏家训所说的即上行下效,先有父母的行,后有子女的学, 父母不能以身作则,子女自然受其影响而学坏。
2、德育为先 甄别善恶 学习圣贤
古时候的先哲明确告诉下一代辨别善恶的方法。子女年幼之时, 缺乏识别能力, 难以辨别好事和坏事、好人和坏人,父母应加强子女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是非观念而向善去恶。朱熹在小学中谈到“陈忠肃公曰,幼学之士,完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学先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是圣人呢?在传统家庭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孔子、孟子就是圣人,虽然年幼子女无法达到他们的水平, 但让子女知道他们就是圣人是应该的。这样子女就有了善恶的标准, 从而向圣人学习。
3、家庭教育善于运用体罚的方法
古代家庭教育中盛行体罚, 父母体罚子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子女对父母的责打不但不能产生怨恨, 责打后更应该孝顺父母。《礼记.曲礼》中有言“怒而打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颜之推很赞成体罚,还在《颜氏家训》中举例赞扬“王大司母魏夫人, 性甚严正王在滥城时,为三干人将,年逾四十,小不如意,犹捶打之,故能成其勋业。” 这里王大司的母亲不仅儿子幼年时经常捶打,儿子做了官还不忘体罚。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相当流行。而今,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体罚不仅侮辱子女的人格, 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它不仅使子女遭受皮肉之苦, 而且在精神上也会造成损害。绝大多数家庭已经很少依赖这种方法来教育子女。
4、提出教育孩子要提高其学习兴趣
古人提倡对子女教育要注意子女的兴趣, 顺着子女兴趣的发展趋势来引导。程颐说:教别人时没有歌与舞,别人肯定不愿意学。“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 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 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程颐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就可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各, 默化其粗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