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内阁是一种什么样的官职?
根据畅读文研院发现,明朝内阁属于明朝的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至七人不等,内阁首辅职权相当于丞相,但必须与宦官结合,才能执掌大权。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制,将中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等同于皇帝兼任宰相,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明成祖即位后,因为不断对外用兵,在国家政务上无法事必躬亲,由此,一个类似于皇帝助理的机构——内阁,孕育而生。
明成祖初期内阁的权力不大,仅有议政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行政权在六部手中。这时候的内阁有点类似古代的幕僚、谋士,为皇帝出谋划策。
明成祖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有所扩大,监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正所谓只要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一定为走上权力的顶峰,清朝军机处里走出来的人不也如此。
明宣宗时期,内阁的权力再次上升,拥有“票拟”之权。全国大小奏章,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
随着内阁的权力不断扩大,到明成化、弘治时期,内阁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到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内阁权力达到鼎盛,著名的严嵩专权,张居正改革,这时候内阁的地位近乎于现代的首相。
这里需要提一点,虽然内阁的权力很大,但不得不与宦官合作,因为明朝中后期,宦官享有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力。“批红”是指皇帝在内阁的“票拟”上用红字做批示,就其权力性质而言,“批红”属于最高决策权。
明朝中后期,因为皇帝多深居后宫,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因此内阁受制于司礼监。有人说这也皇帝利用宦官势力牵制内阁的表现,其实内阁是越来越受制于司礼监,皇帝宠信司礼监时,司礼监尽夺内阁权力,如武宗时刘瑾、熹宗时魏忠贤,大权独擅;否则就是权相出现,如嘉靖时严嵩、万历时张居正,把持朝政。而严嵩、张居正之显赫,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明证。
因此,虽然明朝内阁权力大,近乎现代首相,却也是两头需要讨好,懂得阿谀奉承的人。
2018-06-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