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有哪些
展开全部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新中国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概率是极为抽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项策略:一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二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得出成千上万的模拟结果,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概率的认识”中后,学生不仅减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体验到大量的重复试验会使结果更为精确,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北京奥运——我们的期盼》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教师们在实践中寻找整合点,大胆开展实践活动,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学科知识学习和能力提高。我们在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整合形式。
1.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我们从1999年起就尝试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利用智能ABC打字,中年级利用Excel来进行数学数据分析、利用图表工具学习制作统计图表,高年级利用计算器进行数学验算、利用画图工具来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等,均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整合教学,既达到了学会看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作出适当的分析与推测,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又达到了学会用图表工具制作统计图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还培养了良好的环保意识,激发了使用计算机的兴趣。短短40分钟,完成了原来至少要2节课完成的学习任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
计算机具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培养信息加工能力和流畅的表达能力,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例如:低年级可利用计算机画图配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年级通过上网查找、下载资料,利用Word制作出学习汇报材料;高年级可通过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制作网站。《衣、食、住、行五十年》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专门介绍新中国五十年来巨大变化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数据。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再进行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得到学习成果。有的学生还把学习成果制作成网页的形式。在这里,计算机一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信息工具”的角色,促使他们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以“出版工具”的角色出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综合应用所学的语文写作、美术绘画和颀赏等多项知识完成研究报告,使知识内化并激活。
3.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的试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从而给学生以真切感,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典型案例如《可能性的大小》一课。该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概率是极为抽象的内容,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两项策略:一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改变角色,以商场“老总”的身份来选择促销方案;二是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大量重复的模拟试验,体验“概率”的含义,帮助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计算机可以帮助得出成千上万的模拟结果,也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因此将计算机技术整合到“概率的认识”中后,学生不仅减轻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更容易理解掌握概率的意义,体验到大量的重复试验会使结果更为精确,有助于做出合理的决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革命的紧迫性。
4.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和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扩充协作范围,提高协作的效率、改革学习的方式。《北京奥运——我们的期盼》就是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该课例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导方式进行。学生们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有关奥运及申奥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共同研究主题;然后小组成员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收集、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汇报收获,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克服了无数困难,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申奥主页,内容涉及广泛。本次活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多方面的良好影响:在认知领域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用IE信息浏览和检索、收发E-mail等技术,Word编辑排版、FrontPage网页制作、COOL3D动画制作和Photoshop图像处理等技术,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数据处理和版面设计、美化等知识;在人际交往领域中,学会尊重、倾听、说服、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态度领域中,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锻炼了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了学习自信心。可以说,这是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一次大检阅。
在以上这些典型的课例中,信息技术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从教学过程中分离出来,因为它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他们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展开全部
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它势在必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教学这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一片美丽的草塘,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通过理解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对草塘有了初步的映象,这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开计算机(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景色秀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出草塘的迷人风光,充满无限的情趣,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赞美,一种自豪,一种喜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上机操作,选择一种画面自读自悟,充分感受北大荒带给他们的乐趣。计算机就像一位称职的老师,或启发学生感情朗读,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人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象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共同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在网上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供学生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而合作学习则是培养学生个人竞争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人员之间的协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竞争、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他们通过分工合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这时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带有创意的、真实的主体认知活动。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问题调查与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发布等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逐步加深,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师灌输“教”的成分愈来愈小,学生主动“学”的成分愈来愈大。学生开始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教学这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一片美丽的草塘,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通过理解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对草塘有了初步的映象,这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开计算机(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景色秀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出草塘的迷人风光,充满无限的情趣,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赞美,一种自豪,一种喜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上机操作,选择一种画面自读自悟,充分感受北大荒带给他们的乐趣。计算机就像一位称职的老师,或启发学生感情朗读,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人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象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共同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在网上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供学生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而合作学习则是培养学生个人竞争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人员之间的协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竞争、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他们通过分工合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这时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带有创意的、真实的主体认知活动。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问题调查与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发布等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逐步加深,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师灌输“教”的成分愈来愈小,学生主动“学”的成分愈来愈大。学生开始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