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京剧火不过豫剧是真的吗?你怎么看?
我说个实话,希望大家不要介意,如果你不满意,可以发表你的看法。
京剧是国粹,只是那帮子久居北京的文人定的,并不是全国人民都认可的,至少我从不认为京剧好听。它被定为国粹,纯粹占了地利之便。再说了,八个样板戏之前,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了解京剧?有几个北京之外的人听过京剧?只是八个样板戏在政治的需要下,全国人民才不得不听的,才得以了解京剧。在此之前,京剧只是局限于北京城,影响范围远远小于三个梆子戏(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这三个省的梆子戏属于同一剧种,唱腔大同小异。河南梆子后来改名为豫剧。喜欢听梆子戏的省份人民,基本上都喜欢豫剧,这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任何政治因素。当然,河南电视台搞的那个梨园春,全国有名剧种都曾上台表演过,比如黄梅戏,越剧,秦腔,昆曲,评剧,四平调,道情,越调,曲剧,听起来都非常悦耳动听。相比之下,京剧的受欢迎度确实比不了地方剧种。
京剧成为国粹,明眼人都知道是照顾性的,如果北京不是首都,京剧还能是国粹。
不过以前还是现代,豫剧远比京剧受欢迎的多,豫剧的听众比京剧听众多百分之30,这是有根据的,有人专门调查,不仅在中国大陆,在台湾,豫剧也是第一剧种,还有豫剧登上过世界艺术的最高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每年在全世界巡演,西方人称豫剧为“东方咏叹调”。
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的时候,豫剧大师常香玉,在全国巡演,所到之处,无处万人空巷,所以说豫剧不只局限于河南及周边地区,最后常香玉大师为新中国捐献了一架米格战机,这些成就,只有豫剧做到过,解放前或更久的那个时候,请问京剧在哪,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地区剧种,而但当时豫剧的地位也远比现在的京剧高的多,只不过建国后京剧依托首都的优势,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因为国家发展戏剧的大局上,最后把位在首都的京剧定义为国粹,申请京剧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京剧开始名声大噪,但这也是仅仅名声对豫剧上的优势,其他方面比如规模,听众,豫剧都是无可撼动的存在,尤其是收入方面,几乎每个京剧社团,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靠国家补助才能继续表演下去,而反观豫剧呢,光从业人员就十来万人,却很少出现像京剧这种情况,所以说全国范围来说人们对其他剧包括京剧根本没有如此大的热情。
言归正传,京剧就像是富人所认为的艺术,真正大规模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只有豫剧,没有多少普通老百姓愿意花钱去戏院里看京剧。试问有多少京剧社团愿意在农村露天搭台表演,没有多少,而豫剧呢,几乎所有民间豫剧团都经历过下乡露天演出,这就是两个剧种的不同之处。
总之,在名气上,京剧当之无愧第一,而在群众基础程度,豫剧远高大于京剧,这是事实,而持:“京剧因为是国粹,所以当然比一个地方剧种厉害”这种说法的人,肯定两个剧种都不了解,也从来没有研究过两个剧种。
这还用说?自然是豫剧比京剧火。
原因非常简单 :说一千道一万,戏曲的基本功能是让人民来欣赏的。哪个剧种的观众人数多,哪个剧种就火。从目前来看,豫剧的观众明显比京剧多。原因非常简单,京剧都是在剧院里演出,听的人有多少是非常容易统计出来的。京剧剧团都是依靠国家财政生存的现状,通过郭德纲之口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而豫剧,则像野蛮生长的野草,稍微给点风给点雨就能生存成长。从《梨园春》和很多戏曲节目看,上台唱豫剧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小孩子,唱得都有模有样。在一些家庭里,往往是一个人喜欢唱豫剧,就会吸引全家人都能哼上几句,甚至影响到小孩子也跟着会唱了豫剧。这样的群众基础,是京剧无法比拟的。在剧情上,豫剧的剧情贴近百姓生活,对于小孩子和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把握。唱豫剧就像平时说话,也不用学什么湖广音、中州韵,因此就很容易上手,再加上一些天分,很快就可以有模有样,这是容易带给人成功感的。
看看文化部的数据,除河南省外,全国(省级一、二、三团,市级一、二、三团,县级一、二、三团等)共有豫剧团300多个,民营豫剧团1300多个,从业人数10万多人。从地域来看中部地区,豫,皖,冀,晋,陕,鲁,还有苏,鄂的一部分,西北地区甘,宁,新疆这些地方都是豫剧的覆盖范围,可以说豫剧这个剧种的观演群体是国内最多的。京剧剧团则主要集中在北京,外地的就非常少或者几乎没有什么名声,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只能在剧院里边演出,到了基层几乎没有观众,这种情况你说他火,能火到哪里?
当然京剧也有优势。在艺术研究方面,京剧有非常多、非常高的成就,毕竟前有清政府贵族的钟爱,后有首都的加持,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文人墨客附庸追捧和研究取得成就也是自然的。京剧的地位很高, 历史 上出过梅兰芳、周信芳这样的艺术大师,还出现过《四郎探母》、《霸王别姬》、《锁麟囊》这样的经典作品,因此被尊为国剧,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具有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有影响力不代表就比豫剧火,只能说明京剧在祖上曾经“阔”过。
我说得对不对?喜欢留言评论
我记得有一年央视和河南卫视举办了一次戏曲联谊会,河南卫视的几个曲剧青年演员唱了《贵妃醉酒》大大惊艳到了京剧演员和央视职员,让他们如痴如醉。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要在唱腔上下功夫,改变一下原来故有生硬的唱法。那几个曲剧青年演员唱得非常细腻富有甘甜的韵味嗓音纯正,这也跟他们的唱功分不开的。那次联谊会已经过去十年左右了。
我是河南人,俺也说两句,凭心而论,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有时候也听不明白豫剧中唱的是什么说的是什么。但,这是有时候,并非全部。对于京剧嘛,除了那几个样板找中比较熟悉的唱段能听懂,其它的若是不看字幕,一个字也听不懂,包括道白。你要说普通话嘛,新闻联播里讲的话不看电视屏幕也能听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样一比较,我都蒙圈了,有人说京剧是用普通话唱的。难道我听的新闻联播不是普通话吗?
谢谢题主的提问。但这个问题提的值得商榷,因为这类问题极易引发喷子互喷。事实也证明,支持京剧和支持豫剧的两方已经打起来了。本不想回答这类风险极高的问题,因为不管您支持哪一方甚至保持中立,都会招致另外一方的驳斥甚至恶语谩骂。但作为一名戏剧爱好者,还是忍不住想说一下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是所谓“京剧是得益于北京的首都地位”。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京剧不是与首都北京有关,其地位未必就比豫剧高。首先,和豫剧不同,京剧并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国剧。其次,京剧地位的正式确立是在民国时期的北平,而不是建国以后的北京。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参照京剧的起源,作为清朝旧臣和民国风云人物的袁世凯(包括讨好他的人),怎么没有把老家的豫剧捧红?
二是所谓“京剧全靠政府扶持,否则根本不如豫剧等地方戏有生命力”。首先,刚才已经提到了,京剧的国粹地位以及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建国以后才确立的,而是在民国时期就早早确立了。即使有所谓的“扶持”也是早已有之。其次,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和传统文化,国家予以资金扶持不但无可厚非,而且非常有必要。另外在事实上,国家不仅只扶持京剧,包括豫剧在内的很多地方戏种,国家都在保护和扶持,厚此薄彼没有必要。
三是所谓“豫剧群众基础好于京剧”。首先,有关部门从未统计过所谓“京剧与地方戏种的群众基础”之类的数据,以后也不会,因为没必要。就像一家有三个孩子,家长会调查统计哪个孩子更受欢迎吗?其次,一些人提出的所谓观众人数、收视率等数据,大多数属于主观推测,没有一项是令人信服的。
四是所谓“京剧观众都是老年人”。对于这样的结论更是表示呵呵了。先不说其他省份,仅说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天津、湖北吧,我身边的京剧迷就有很多70后、80后。其他还有很多关于京剧的常识性错误,就不屑一一驳斥了。更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京剧一无所知,仅仅是因为听不懂、看不明白就简单粗暴的说“不喜欢京剧”、“京剧不好”,再次反映出没文化真可怕。不过这也再次说明,一个人必须积淀文化素养,才能具备一定的鉴赏水平。
回到问题。首先,坚决反对和鄙视地域争斗与互撕。网络上有太多类似的地域之间的对喷与互怼。挑起争端的人,很多都是别有用心的狭隘主义者。再说“火”这个词汇本身是非常模糊的,也无法量化。因此争论京剧和豫剧哪一个更“火”没什么实际意义。其次,京剧和豫剧各有千秋,喜欢哪一个都没有错,没必要相互攻击和撕扯,更没必要分出高下。毛泽东同志早在1956年就提出“百花齐放”的重要论断和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四郎探母》和《朝阳沟》都是百听不厌,为什么非要让我舍弃一个?
豫剧就像河南话一样,能听懂的人遍及全国各地, 历史 上的几次迁徙移民让河南人离开家园走向新疆,福建,黑龙江这些远离故土的地方。使河南方言在河南之外得以发扬光大。同时也使豫剧在河南之外得以流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更是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豫剧爱护者前来一决高下。上到八十老者,下到三岁顽童。可见豫剧爱好者之广大。影响之深远。再来说京剧,念唱作打一丝不苟,不失大家风范,抬手顿足都显艺术之完美。革命样板戏更使它在全国各地影响深远。个人觉得两个剧种不是仇敌,而是好兄弟,非要说个优劣的话,在渗透力方面,豫剧在深入年轻人方面比京剧好。
京剧就没法和豫剧比,首先河北山西河南梆子都是从陕西梆子发展过来的,西北五省都是秦腔为首!它的群众基础有多少,该明白了吧,如果其它剧种都没有了,相信人都会听流传了几千年的豫剧,因为他们唱的是大自然的心声,是中国三千年的呐喊声,吼的是周秦汉唐的盛世!京剧就是人为加工过拿腔拿调,为谁服务的所谓国粹!相信中国14亿人中100万人认同京剧就不错了,和豫剧没法比!
京剧虽然是国粹,但是,必定除了北京以外,能听懂的人在少数,属于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豫剧就不同了,河南话基本上都能听懂,很接地气,比较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