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目标分类方法有
如下:
1、普遍性目标
是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特点: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中。
作用: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优点:方向性、指令性。
缺点:模糊、泛化、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含糊不清逻辑不完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例如:柏拉图要培养哲学王;洛克的绅士教育;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等。
2、行为性目标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行为。
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具体性和精确性。
作用: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具有可比性,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方向的控制。
优点:精确、具体、可操作。
缺点:忽视了难以被量化被测评的内容,不利于完整的人培养,预先的行为目标可能不适合教学情境。
例如:能够准确无误的说出牛顿定律;能正确发音和会拼写cat和dog两个单词等。
3、生成性目标
指在教育情景当中随着教育过程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
特点:具有过程性,注重互动。
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双方自然生成的。
优点:注重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把教育看作过程。
缺点:对教师要求高,有效性有待提高,给教师带来了大量额外的工作。
例如: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是生成性目标发展的极端。
4、表现性目标
指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在看到同样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想法和理解。
特点:个体差异性。
作用:促进学生个健康性化形成注重多元化。
优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缺点:表述过于模糊,某项学科领域难以保证学生是否掌握。
例如:读完《红与黑》,列出五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交流讨论。
总结,普遍性目标是具有普适性的,之后的每个行动都要符合这个目标;行为性目标是可量化的,预设好的;生成性目标是要与学生互动的,在过程中才能形成,并不是预设的;表现性目标是注重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表现的,没有规定好的规则去束缚学生的。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