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言文的三个方法

 我来答
海猎o
2022-06-16 · TA获得超过990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3万
展开全部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解读文言文的三个方法,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观倒读,把握内容通观。

就是快速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大意,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读懂六七成即可。

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就懂的地步。第一遍不大懂是很正常的。在阅读当中切不可死盯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而不放,遇到拦路虎,定要绕道走,要坚持把全文读到底。常见的字词句,往往在通观后,会恍然大悟;冷僻的字词,一般题中都有注释,如果没有,那可能与出题点无关。倒读,是指在读试题中,先读选择题中的最后一道文意理解题,这类试题通常是四选一的选误题。这类题通常是三个正确项和一个错误项。这个特点告诉我们:选项中至少有75%的信息可以利用,就是在那个错误项中也是大体正确,些微小错,就是说错误项中也有可利用的信息。如果在通观之后,先读这道题,便不难把握选文内容。如2009年高考全国题Ⅱ卷第10题,四个选项从四个角度对选文进行分析和概括。在通观之后倒读此题,便不难看出C项分析和概括的不正确之处:C项开头谈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结尾谈郭原平在运瓜时能帮助别人,这两点是正确的,错在中间部分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原文说下渎水与之,意思是放其他沟渠中的水给他,而不是引农田中水。

二、抓住人物,理清脉络考题中的文言文选段,大多数是古代人物传记。

人物是传记的核心要素,抓住人物便可理清故事脉络:写了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写了几个故事?这些故事的属类?是为官之道,是侠义之心,还是忠勇之情?故事的时间、地点有无变化?人物的官职升迁有无变化?这些故事表现了主要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如果是以记事为主的,那就要弄清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事件牵涉到哪些人?说明了什么道理?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选文是《宋史李迪传》,这段选文中写了李迪、真宗、仁宗、寇准、丁谓、章献皇后等人物,主要人物是李迪,写了5个最能体现李迪个性和功绩的故事。如果抓住了李迪等人物,便能理清故事的.眉目,便能把握主要人物李迪有勇有谋、有忠心、有胆量的性格和品格,便为解答第7道信息筛选题、第8道文意理解题作了铺垫。

一般说来,人物传记中的故事大多数是按时间顺序的,但有时为了丰满人物形象,也补叙一些内容。如上述选文《宋史李迪传》的第三段便是: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时间副词初,有当初的意思,常用于追忆往事,文言文中常常用初字领起,插入一段补叙,课文中也常常出现: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

三、联系贯通,推断虚实虚词、实词可采用联系贯通法,推断含义。

1、联系相关课文就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利用已知来推断未知。如2009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中的①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其中的向,可联系《桃花源记》中的相关句子寻向所志、便扶向路,便不难译出从前、过去、之前的意思。

2、联系相关语境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第11题中的①题: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句中的虽,可表已然,译为虽然;也可表假设,译为即使,但联系上文相邻语句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这里只能译为即使,因为被译句子中的虽是承上句假设意思而来的。句中的富、贫是形容词,联系相邻字词臣,便不难看出,富、贫这里是使动用法。

3、联系相关成语上文例句中的箪食,若联系箪食瓢饮,便可推断出粗陋的饮食或贫苦的生活之意。再如2009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中的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其中的胜,如果联系成语不可胜计、美不胜收、不可胜算等词语,便不难理解句中胜的含义是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