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也是空,不空也是空,空空如也是什么意思?
指的是一种知识境界,更是一种道德境界。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罕》。表达的是:
在别人问问题的时候,不表现出一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样子贸然解释,而是抓住问题的正反、前后、利弊两方面来综合分析,最后得出一个中庸(中正合理)的结论。这是孔子获取知识的原则,也是孔子做人的原则。
只有不存定见,不存偏见,空空如也,才能得出真正有价值的结论。白居易说“竹解心虚即我师”,竹子的精神,其实就是空空如也的精神。这种空空如也,其实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排除掉一切成见,来尽情地接受新鲜事物。
在现代社会中比如一对男女的情分,因为相遇、相知、相恋而产生,爱到情浓时,四季缤纷、心花怒放,呈现在恋人眼里的,全是令人欣喜的存在感。
及至相交日久,矛盾频发,埋怨、争吵、分手,也是实实在在的心痛无奈。但是,随着时间的消散,双方互存的影响在慢慢渐弱,直至云雾飘散,忽而想起,不着痕迹,空空如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人对孔子十分崇拜,恭维孔子知识渊博。孔子是个谦虚而讲究实事求是的人,他不承认自己很有学问,他说自己到乡下去见到农民们驾轻就熟地干他们的农活,就很佩服。农夫问他问题,一无所知,深感“空空如也”,他反复推究才有所领悟,然后尽量告诉他们准确的含义。 [3]
对于此,他曾经对弟子们说:“吾有知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孔夫子的真情表白。他要告诉自己的弟子及世人,有人说我有大知识、大学问,我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坦白地说,我实在是无知啊!当有鄙夫(指劳动者)来问我他们想知道的某些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空空,他们提出的问题,我实在一无所知。我只能从鄙夫所问的正反两面(即所谓“叩其两端”)去寻求答案,结果也讲不出个道道来。
孔子说的完全是真话。唯其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面前,感到“空空如也”,才会有永无止境的学习进取精神。在古文中,“空空”原是表述一种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后在成语化过程中与心中一无所有相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