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去工业化,制造业不发达的印度,靠什么支撑庞大的基建投入?
摘要: 之前几期节目我们分析了印度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国内挑战,这期节目, 咱们从全球角度分析印度经济增长所面临的挑战。 全球趋势给发展带来的挑战虽然不一定是印度独有的,但却直接影响到印度的经济目标。包括去工业化、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带动的增长顶峰,出口增长的下降,世界经济增长停滞等等,这些全球趋势都极大地加剧了印度的问题。
从 历史 上看,制造业为各国从农业经济为主的结构转型提供了平台。无论是东亚经济体,还是发达的西方经济体,他们的发展轨迹都涉及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化。
这些国家都曾经将发展重点放在制造业上,从生产简单产品做起,逐步升级技术到生产更先进的产品。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收入越高,这种产业与收入的关系推动各经济体吸收大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随着他们劳动技能的提高,产业也在随之升级。 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轨迹都表明,制造业在产值和就业中所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国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达到顶峰,然后下降。
但近年来,这一趋势明显减弱,随着国家在经历整个工业化周期之前成为服务业占主导的服务型经济体。 发展经济学家罗德里克将这种流产的工业化轨迹描述为"过早的去工业化"。 在贸易自由化浪潮和生产链全球化的推动下,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在出现某些结构性的变化,传统制造业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这一路径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去工业化进程似乎要早得多;印度也未能幸免这些长期全球趋势的影响。 这种趋势加剧了印度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降低,这也是印度国内政策造成的必然结果,比如对国内某些小企业主导的落后产业的保护、广泛的工业许可证制度和限制用工人数的劳工条例,此外基础设施和技术工人的短缺对制造业不断减少也推波助澜。
在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停滞在16%左右。 在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之后,2014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不到13%,下降速度很快。目前,印度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倒退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
然而,制造业创造的就业份额在2002年就达到了13%的峰值,下降幅度比产值比重下降幅度还要大。更糟糕的是, 印度开始去工业化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而当年西方经济体制造业开始下降时的收入水平是9000美元至11000美元。
一份由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的工作报告显示,当就业达到峰值的时候,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速度会远远快于制造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达到峰值后下降的速度。 研究表明,在他们发展的任何阶段,不仅是制造业就业比重达到峰值的时间点更早,而且各国对工业的投入也在减少。这可能会抑制印度和非洲等国制造业带动的快速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前景。
制造业所带来的就业减少,这一趋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是通过机械化实现了重复性的自动化生产,包括机器人的使用。 机械化设备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招募和留住熟练劳动力的困难,使得用自动化取代人工的趋势变得越来越严重,这种趋势现在也被带到了印度。据估计,印度主要 汽车 制造商已经用自动化实现了近30%的生产活动。
自动化取代人工的趋势突显,让政策需要将注意力从印度传统的产业政策上转移,传统产业政策主要围绕财政和其他资本激励措施展开,而这些政策往往是以忽视劳动力成本为代价。 在这方面,工会在2016-17年度预算中宣布了一个预算项目,用于补贴雇主向雇员养老金计划缴纳的8.33%的缴款,这显然对解决印度巨大的就业压力会有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业现在可能是印度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雇主,它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它雇佣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从2004-2005年的5.6%上升到2009-2010年的11.3%,而同期制造业的份额则从12.2%下降到11.4%。此外,尽管整个经济体的就业弹性从0.44下降到0.01,建筑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也就是经济产值的单位变动所对应的就业变化,却从0.78增长到1.54。
不过,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资。与制造业不同的是,建筑业,尤其是建筑劳动力市场,通过大量的非正规分包商网络,主要处于一种非正规的运作方式。这有助于雇主规避许多法律法规的义务,这种半地下状态的操作,除了逃税,还摆脱束缚,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印度长期以来的基础设施短缺,印度学者们认为,建筑业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增长,从而成为今后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不过, 一个过早去工业化,制造业不发达的印度,靠什么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呢? 对此,人们不禁要打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