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是何夕
展开全部
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世人大都只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七夕是牛郎与织女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我小时,暑夜里,在场地上乘凉,躺在春凳上,养蚕的大竹匾里,听奶奶,听父亲讲故事,便总要讲到牛郎织女,天上的银河,牛郎星,织女星。
然后便愣愣地看星空。
彼时,夜空还很干净,总是繁星密布。但我总也找不到那条银河。更不用说牛郎星与织女星了。
时常把天空中那条长长的云带当成银河。等着奶奶故事里的成千上万的喜鹊飞过来,搭成桥。但总在等待中沉沉睡去,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房间里的床上。
我家前面的邻居大伯,很爱唱戏。夏季晚饭时光,我总听得他唱戏的声音从他们家后门飘出来。偶尔,我还能从他们家后门里,望得见他在堂屋里盘转忙碌的身影。
他是一个很仁厚好脾气的男人,贪图安逸,乐于本分。因为是邻居,与我家关系更是密切。
我家场门前地比较开阔,因是由东到西,有横向五开间门面的白墙黛瓦的大平房,场地前一条横向的,东西方向的道路,是进村的主干道,虽然只有不到两米宽。这条道路也是一条我家与他家的界限。
所以,日子漫长的夏夜,我家场地上总是聚集不少的村中人打发时光。也看门前道路,人来人往,相互招呼不断。
那位好脾气的大伯,就常常出后门,在我家场地上与我父母、伯母,还有其它村中姑嫂们闲聊。总是女人多,男人少。因为很多男人都去打“罗松”去了。
“罗松”是一种赌博方式,一个庄家,三个闲家。每家十三张牌,分三道,第一道三张,后面两道五张。自己的三道牌面大小,第一道最小,第二道次之,第三道最大,次序不可乱,否则是违规。然后与庄家比。技巧是“田忌赛马”。
我父亲年轻时也爱玩这种小赌博,每次晚饭后,父亲总借口带我玩耍,出去村中某个邻居家玩这种“罗松”。彼时我才虚岁才五六岁。
一堆男人围住一张八仙桌,父亲让我站在桌子角上,抱住我的两条腿,在那里赌钱。
赌的钱也不大。彼时大家也都没钱,桌面上都是硬币,连一角两角的纸币都罕见。
父亲每次出门,总在床头的写字台抽屉里抓一把硬币。一大把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
那些年,我家总有一抽屉的硬币。
因为我们村,当时可以算是远近有名的桃花村,家家都有不少的桃树林。
我家有上百棵桃树的桃树林,每年春天,父亲、奶奶,总会出去卖桃子。
奶奶挑了一担,两个篮子,在自己的袁花镇上卖。而父亲总是骑了他的那辆那年很罕见的26寸永久牌自行车,去盐官镇,去硖石镇卖。
我爷爷、伯父,一直在上海工作。父亲这辆自行车是他结婚那年上海爷爷伯父帮忙买回来的。当个年代这是紧俏商品,永久牌自行车不好买到,要凭票。
彼时,农村人都爱买28寸,加强版的重磅,因为考虑到要搭载货物,是个客货两用的生产工具。所以我父亲这辆26寸轻便的永久牌,倒成了稀罕。村中不少姐姐婶婶,嫂嫂阿姨,都是在我家这辆26寸永久牌上学会的自行车。
解放前,盐官镇一直是县城所在;解放后,硖石镇是县府所在。盐官镇出王国维,硖石镇出徐志摩,我家袁花镇出金庸。这三个镇,都是这个县市的大镇。
父亲去这两个地方,桃子可以卖个好价钱。
卖回来的钱,除了纸币,那堆硬币就放在父母床头写字台的抽屉里。这也是我和弟弟夏季快乐的源泉。
每年夏季的午饭后,村子里的孩子都在等候一个人的到来。那个骑着自行车,后面架着大木箱子,卖冰棍的。
赤豆、绿豆的四分钱一支,麻将,奶油的,好像是五分六分。但我几乎一直都是赤豆或者绿豆。买的时候,透过朦胧的包装纸,挑选着黑赤赤较长的那一支。因为剥开包装纸,里面的赤豆或者绿豆有很多。可以使劲地,咯吱咯吱地嚼,很过瘾。
母亲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只可以买一支。钱就从这三个抽屉里拿。父亲去打“罗松”,也从这个抽屉里拿硬币。
我们家三个孩子。
回头再说那个大伯。他爱唱戏,在一帮婶婶嫂嫂的女人面前尤其爱起劲。
从《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到《碧玉簪》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到《何文秀》的第一碗唱到第六碗。
每次他唱得汪泠泠地起劲,大家都叫好,他也趣味盎然。他家妻子也在场,也无非是笑骂他几句:“这个毒头,这个神经病。”话里话外,尽是爱悦。
当然,他也唱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虽然是安徽戏,也属于大江南范围,这里人也爱听。但这样的戏,平时学唱的人还是少得很。毕竟江南人,江南农村人,对于夫妻亲昵感情,总是内敛,如此赤裸裸唱夫妻恩爱表达,还是觉得不合适,难以大庭广众下出口。
倒是《碧玉簪》里送凤冠那手心手背都是肉,体现的婆媳关系这一段,诙谐趣味,更是深得大家喜爱。
还有《何文秀》桑园访妻的一段,这一段故事本就发生在盐官镇东九里路的九里桥一带,号称九里桑园。
第一碗到第六碗的菜肴,也是江南农村的家常小菜。戏文中兰英误以为何文秀已不在人世,过三周年祭奠。但这一碗一碗唱过来,恰正是江南民间的清嘉喜气与珍重。
现在西风日盛。把七夕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以抵挡二月的西方情人节。原因可以理解。但我觉得实在不妥。
中国文化里,没有西方情人这种文化渊源。中国人,情人即便是爱人。
中国的七夕,与其说是情人节,我看倒不如说是“夫妻节”。毕竟董永是挑了一担儿女去追七仙女的。人家是一大家子要去团聚。
七七节。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真正的习俗,称之为“乞巧节”。
说起来,应该算是女儿节。
七七节的一个习俗是给女孩钻耳孔。给即将成年的姑娘钻耳孔。
把耳垂用手指捻得发红发烫发麻,然后钻孔,防止愈合后塞满,用一根茶叶梗塞在里面。我小时候看过很多婶婶嫂嫂,给姐姐这样钻耳孔。总是惊心动魄一般,令我害怕。
还有一个习俗是给缝衣针穿线。就是在夜色里给缝衣针穿线。能穿进去,就是七窍玲孔的聪明女子。
所谓七窍玲珑,传说封神榜里的比干心有七个孔,能与万物交流。
曹雪芹写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感受,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可见林妹妹也是个多心眼的人。
我工作时,本来就属于一个纺织服装印染类的大工厂。每年七夕,工会组织活动。
当然没有在黑夜里比赛了。只是看大家在同一时间里,谁穿进的缝衣针多,谁就获胜。
这种习俗,肯定会慢慢湮灭在历史中。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很少需要手拿缝衣针了。这是历史的进程。
世人大都只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七夕是牛郎与织女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我小时,暑夜里,在场地上乘凉,躺在春凳上,养蚕的大竹匾里,听奶奶,听父亲讲故事,便总要讲到牛郎织女,天上的银河,牛郎星,织女星。
然后便愣愣地看星空。
彼时,夜空还很干净,总是繁星密布。但我总也找不到那条银河。更不用说牛郎星与织女星了。
时常把天空中那条长长的云带当成银河。等着奶奶故事里的成千上万的喜鹊飞过来,搭成桥。但总在等待中沉沉睡去,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房间里的床上。
我家前面的邻居大伯,很爱唱戏。夏季晚饭时光,我总听得他唱戏的声音从他们家后门飘出来。偶尔,我还能从他们家后门里,望得见他在堂屋里盘转忙碌的身影。
他是一个很仁厚好脾气的男人,贪图安逸,乐于本分。因为是邻居,与我家关系更是密切。
我家场门前地比较开阔,因是由东到西,有横向五开间门面的白墙黛瓦的大平房,场地前一条横向的,东西方向的道路,是进村的主干道,虽然只有不到两米宽。这条道路也是一条我家与他家的界限。
所以,日子漫长的夏夜,我家场地上总是聚集不少的村中人打发时光。也看门前道路,人来人往,相互招呼不断。
那位好脾气的大伯,就常常出后门,在我家场地上与我父母、伯母,还有其它村中姑嫂们闲聊。总是女人多,男人少。因为很多男人都去打“罗松”去了。
“罗松”是一种赌博方式,一个庄家,三个闲家。每家十三张牌,分三道,第一道三张,后面两道五张。自己的三道牌面大小,第一道最小,第二道次之,第三道最大,次序不可乱,否则是违规。然后与庄家比。技巧是“田忌赛马”。
我父亲年轻时也爱玩这种小赌博,每次晚饭后,父亲总借口带我玩耍,出去村中某个邻居家玩这种“罗松”。彼时我才虚岁才五六岁。
一堆男人围住一张八仙桌,父亲让我站在桌子角上,抱住我的两条腿,在那里赌钱。
赌的钱也不大。彼时大家也都没钱,桌面上都是硬币,连一角两角的纸币都罕见。
父亲每次出门,总在床头的写字台抽屉里抓一把硬币。一大把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
那些年,我家总有一抽屉的硬币。
因为我们村,当时可以算是远近有名的桃花村,家家都有不少的桃树林。
我家有上百棵桃树的桃树林,每年春天,父亲、奶奶,总会出去卖桃子。
奶奶挑了一担,两个篮子,在自己的袁花镇上卖。而父亲总是骑了他的那辆那年很罕见的26寸永久牌自行车,去盐官镇,去硖石镇卖。
我爷爷、伯父,一直在上海工作。父亲这辆自行车是他结婚那年上海爷爷伯父帮忙买回来的。当个年代这是紧俏商品,永久牌自行车不好买到,要凭票。
彼时,农村人都爱买28寸,加强版的重磅,因为考虑到要搭载货物,是个客货两用的生产工具。所以我父亲这辆26寸轻便的永久牌,倒成了稀罕。村中不少姐姐婶婶,嫂嫂阿姨,都是在我家这辆26寸永久牌上学会的自行车。
解放前,盐官镇一直是县城所在;解放后,硖石镇是县府所在。盐官镇出王国维,硖石镇出徐志摩,我家袁花镇出金庸。这三个镇,都是这个县市的大镇。
父亲去这两个地方,桃子可以卖个好价钱。
卖回来的钱,除了纸币,那堆硬币就放在父母床头写字台的抽屉里。这也是我和弟弟夏季快乐的源泉。
每年夏季的午饭后,村子里的孩子都在等候一个人的到来。那个骑着自行车,后面架着大木箱子,卖冰棍的。
赤豆、绿豆的四分钱一支,麻将,奶油的,好像是五分六分。但我几乎一直都是赤豆或者绿豆。买的时候,透过朦胧的包装纸,挑选着黑赤赤较长的那一支。因为剥开包装纸,里面的赤豆或者绿豆有很多。可以使劲地,咯吱咯吱地嚼,很过瘾。
母亲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只可以买一支。钱就从这三个抽屉里拿。父亲去打“罗松”,也从这个抽屉里拿硬币。
我们家三个孩子。
回头再说那个大伯。他爱唱戏,在一帮婶婶嫂嫂的女人面前尤其爱起劲。
从《红楼梦》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到《碧玉簪》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到《何文秀》的第一碗唱到第六碗。
每次他唱得汪泠泠地起劲,大家都叫好,他也趣味盎然。他家妻子也在场,也无非是笑骂他几句:“这个毒头,这个神经病。”话里话外,尽是爱悦。
当然,他也唱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虽然是安徽戏,也属于大江南范围,这里人也爱听。但这样的戏,平时学唱的人还是少得很。毕竟江南人,江南农村人,对于夫妻亲昵感情,总是内敛,如此赤裸裸唱夫妻恩爱表达,还是觉得不合适,难以大庭广众下出口。
倒是《碧玉簪》里送凤冠那手心手背都是肉,体现的婆媳关系这一段,诙谐趣味,更是深得大家喜爱。
还有《何文秀》桑园访妻的一段,这一段故事本就发生在盐官镇东九里路的九里桥一带,号称九里桑园。
第一碗到第六碗的菜肴,也是江南农村的家常小菜。戏文中兰英误以为何文秀已不在人世,过三周年祭奠。但这一碗一碗唱过来,恰正是江南民间的清嘉喜气与珍重。
现在西风日盛。把七夕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以抵挡二月的西方情人节。原因可以理解。但我觉得实在不妥。
中国文化里,没有西方情人这种文化渊源。中国人,情人即便是爱人。
中国的七夕,与其说是情人节,我看倒不如说是“夫妻节”。毕竟董永是挑了一担儿女去追七仙女的。人家是一大家子要去团聚。
七七节。除了牛郎织女的传说。真正的习俗,称之为“乞巧节”。
说起来,应该算是女儿节。
七七节的一个习俗是给女孩钻耳孔。给即将成年的姑娘钻耳孔。
把耳垂用手指捻得发红发烫发麻,然后钻孔,防止愈合后塞满,用一根茶叶梗塞在里面。我小时候看过很多婶婶嫂嫂,给姐姐这样钻耳孔。总是惊心动魄一般,令我害怕。
还有一个习俗是给缝衣针穿线。就是在夜色里给缝衣针穿线。能穿进去,就是七窍玲孔的聪明女子。
所谓七窍玲珑,传说封神榜里的比干心有七个孔,能与万物交流。
曹雪芹写宝玉初见林黛玉时的感受,也有“心较比干多一窍”。可见林妹妹也是个多心眼的人。
我工作时,本来就属于一个纺织服装印染类的大工厂。每年七夕,工会组织活动。
当然没有在黑夜里比赛了。只是看大家在同一时间里,谁穿进的缝衣针多,谁就获胜。
这种习俗,肯定会慢慢湮灭在历史中。因为现在的人,已经很少需要手拿缝衣针了。这是历史的进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