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吗?
零 导语
考试的形式是衡量人才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考试是筛选人才的一种形式,也是提供给众多考生公平竞争机会,而我认为人才的筛选不只是停留在纸和笔上,更应该体现在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的基础上,考试的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人才也一样。
壹 考试提供公平的机会
考试不是唯一的改变命运出路,但对于那些出生相对贫穷家庭的孩子们来说,却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改变人生轨迹的好机会。
有人问:富人孩子比穷人孩子真正多的是什么?可能最好的回答是:试错的机会。相对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或许只有考试这一条路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富人家的孩子,会有很多次试错的机会,考试错过了还会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目前来看,考试是衡量人才的比较合适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甚至是考研,都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试这一模式相对公平,每个人的考试科目基本一致,考试分数就能很好的说明谁更加优秀一些。近几十年来的考试实践,也充分的说明了考试这一标准的优势。
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衡量体系,是人才终会有发光之日。
贰 实践需要理论知识加持
考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虽然考试的形式不够完善,但在教育改革的路上都有在一边更新一边优化教育制度,不再是单一的唯分数论,而是全面发展。
实践与操作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是脱离实践的考试都只是停留在思维层面的知识,并非能够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
当然,考试这一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一些缺陷。首先,考试的试卷和分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次,考试考察人才并不全面。
它主要考察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考察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是这些缺陷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弥补,比如从多个维度去开始考生的综合水平,而不是通过单一的笔和纸呈现出来的考试能力,更多是多方面的实操和实践,我认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好的体现人才的综合水平。
需要提高的是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相结合,并非只是单纯的啃书本唯分数论,实践需要理论加持,理论需要为实践赋能。
叁 考试和人才都需要与时俱进
考试要与时俱进,人才也一样。
在考试上通过大量的做题、考试,的确可以从学生的长期表现和解题思路里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这顶多筛选出一块好的璞玉,但想要选出优秀的人才还相差十万八千里。
什么是人才?光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远远不够,还得会活学活用,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个个实际问题以及未知难题,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而这种能力学校教不了,只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培养。
越是好的人才,对底层逻辑的掌握就越深刻,越是能够举一反三地找到更多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越多问题,也有多种思路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而最好的人才,则是在这些基础上同时保持了持续学习、持续更新的习惯,这能让他们与时俱进,成为永远不会过时的人才。
而考试的形式是衡量人才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唯一的标准,更应该是多维度多方式去选拔人才,人才需要与时俱进考试的形式也需要。
最后,人生的路会有很多条,只要努力对方向,定会有所回报。
衡量一个人才不管用什么办法,都是片面的,世界本没有完全全面的考验一个人能力的办法,但是毫无疑问,考试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只能说不是唯一的标准,或者说不能一概而论!
1:大学之前的考试,都是全面的知识掌握,对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基础作用,考试可以让人了解大多数的基础知识,这点很重要!
2:学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挺无聊的,但所有考试另一方面,是考验人的耐力,坚持,梦想,毅力,时间管理,归纳能力等等,毕竟除了天才,大部分人都是拼命努力才能出成绩,而且很显然,成绩好的人以后的工作还是事业还是生活,大部分都比较成功!
3: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把学习当成分数。学习应该是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事情的处理的一个改善,而不是盲目的为了学习知识然后考个好分数。大部分成绩优秀的人,都在学习中慢慢摸索成功的方法,所以才能成功。换成工作,生活也是如此,都是需要寻找学习知识的一个途径。
记得在电视剧《大染坊》里卢家驹对陈寿亭说过他父亲对读书的一段理解:“有三种人不适合读书!第一种就是读书后进入书里无法自拔的人不适合读书,因为这样的人容易变得迂腐;第二种就是读了书去做坏事的人不适合读书,因为那样他们的在做坏事的时候会把学到知识用在本不该用到的地方;最后一种就是天赋极高的人不宜读书,因为书本有的时候反而会紧箍他们的思想和能力!”
所以我相信凡是经历过考试,或者说经历过大考的人一定会懂得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因为心理素质不好导致考试失常的例子经常在每次大考之后别人提及。而过了心理素质一关之后比拼的才是纸面或者自身的实力!
直到现在我才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没学历不等于没有本事,有学历代表有本事”,而且不得不承认很多有识之士确实倒在了考试的门槛上!
作为一个念了十几年书的大二学生来说,我的第一反应是否定的答案。
但又细想来如果你作为一个面试官,在一个清北毕业生和一个蓝翔毕业的学生面前,我们肯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清北 ,考试无法说明全部的问题,但从大方向看,考试成绩不错的那些人至少是具有一定工作能力和想法的,这是无法否定的,所以选择清北这个决定是稳妥高效的。
所以,我的结论是考试是衡量人才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
目前来看,考试是衡量人才的比较合适的标准。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甚至是考研,都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试这一模式相对公平,每个人的考试科目基本一致,考试分数就能很好的说明谁更加优秀一些。近几十年来的考试实践,也充分的说明了考试这一标准的优势。考试只是为了加深人大脑的理解和记忆,但绝对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考试,在中国,有存在的必要。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现在资源本来都不平等了,还等着在其他方面去一争高下吗?穷人恐怕没这个机会,考试把有才能的人筛选出来,为社会服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绝对冷静客观的说 ,那考试确实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
考试这一衡量人才的标准也有一些缺陷。首先,考试的试卷和分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次,考试考察人才并不全面,它主要考察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考察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这些缺陷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弥补,如多次考试,笔试和面试并行。
考试反而是给了很多人闪闪发光的机会,
考试是我们能想到的、尽可能公平的方式。如果我们逆向思维不用考试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那用什么衡量呢?靠推荐?靠眼缘?靠感性?每年的学子那么多, 很多人都希望尽可能地通过高考、 国考等各种考试打破一些阶级壁垒 实现跨阶级跨层级的流通,没有考试, 那可能唯一的一点希望也要被磨灭了,在现有的环境下,回望过往漫漫求学路, 年幼无知时希望取消考试。
现在,我真的很感谢考试,至少它相对公平,至少通过你个人的努力, 它的结果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不能说有人不适合考试,你要是怯场,那是心态问题,也不能说明是人才。别人技能强,心态也好,这显然是更优秀的。要是单纯考的不好,那还是学艺不精,提升自己才是关键。考试机会又不是就一次,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人才,也不会总被考试难住,认清自己才能进步。
如果没有考试,会有多少内幕,多少走关系的,大家心知肚明。如果你是人才,为什么会害怕一个基本的能力测试?这是矛盾的。质疑考试这个途径,无非是考不过又想要成果罢了。
我们都知道通过考试可以选拔出符合一定要求的人才,但并不是说剩下的人就一定一文不值。虽然我也不知道剩下的那些该如何定位。可能这是我们真正要提出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