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七国之乱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平定的
吴楚七国之乱是怎样引起的?又是怎样平定的?以下内容将为大家讲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争取力量,战胜项羽,曾把一些掌握重兵的将领分封为王,叫做异姓王。西汉建立后,刘邦一方面铲除了这些异姓诸侯王,另一方面又陆续分封同姓的子弟作王,企图借此确保刘家的天下。受封的诸侯王权力很大,他们可以征收租赋,铸造钱币,还可以任免除丞相、太傅(太子的老师)等以外的官吏。后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御史大夫晁错看到局势的危险,向汉景帝建议“削藩”,说:象刘濞那样的藩王, 削不削都要反, 早削比晚削损失小。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削除了一些封国的部分郡县,收归中央直接管辖。
吴王刘濞赶紧串通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六个王,于公元前154年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的旗号,联合起兵叛乱。这就是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中计,杀了晁错,并派使臣命令刘濞退兵,刘濞拒不受令,景帝悔悟,急令太尉周亚夫率军平叛。七国叛军不经一战,溃不成军。刘濞最后被人砍下头来,送到汉军阵前。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规定:各封国一律由中央政府派官吏治理,诸侯王只能享受封地内的租税,不再给以独立的军政权力。到汉武帝时候,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夺诸侯王的势力。第一步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分散王国的力量。第二步又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这样,经过长期斗争,诸侯王问题终于解决,西汉中央集权政治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