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展开全部
听完田老师系列微课之《在关系中成长》,很受启发。田老师说,对于每一个人,占你内存的、消耗你能量的无非就是四样东西:人、事、物、梦。如我们在挂念哪个人,困惑哪件事,迷上哪个物品,焦虑哪天能实现梦想?这些我们都可称之为关系,我们跟世间的任何事情都有关系。关系是一个能量的管道,这些关系要么给我们赋能,要么就消耗我们的能量。结合个人经历,尝试野蛮关联,谈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感悟。
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关系,包括与家族、师族、友族的关系等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我们终其一生塑造的自我形象也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互动形成。我们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都将消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一切的事情最终都会归结到人际关系上。
某件工作没做好、工作中被领导责难、被冷落、被人排挤算计,于是开始讨厌去公司上班,其实这些情况我们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害怕别人批评指责,讨厌被别人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标签,更讨厌“自我”的尊严受到伤害。看到朋友阳光开朗,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深受大家喜爱,于是想要变成像朋友那样的人,我们总认为“变成别人”就能感到更幸福些,这源于我们将人生看作与别人的竞争及对“自我”的否定。那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彼此的消耗关系转化为滋养关系呢?
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课题分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入口。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一切人际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他的课题妄加干涉,因此出现“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惨烈景象。如“学会系鞋带是孩子的课题”,繁忙的母亲总是匆匆给孩子系上,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甚至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如“负责某项任务是员工的课题”,领导命令员工一切按他的想法来办就是对他的课题妄加干涉,久而久之出现“领导做员工的事,员工讨论国家大事”的尴尬局面。
不干涉对方的课题,不代表放任不管,以“孩子学习”为例,父母可以做的是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大吼大叫,利用权威居高临下的命令其学习。一期弟子班郭颖师姐在百日转化群里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写作业拖沓磨蹭令她非常苦恼,有一天儿子的磨蹭令她近乎崩溃的边缘,她没有选择命令和控制,而是耐心给孩子讲了一个关于《吃掉那只青蛙》的故事,意外的是儿子听了很兴奋的说“那怎么样,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起每天都把最丑最大的那只青蛙吃掉。”母子俩击掌为盟,在紧接着的第二天,小男孩只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作业。
有人说工作上的人际关系不一样,上司是决定我职业升迁的人,我必须要获得上司的认可。如果我和他课题分离,被他讨厌的话,我就无法工作了。事实上,分离课题是为了让自己更出色的完成工作,如果上司蛮不讲理的发脾气,那不是“我”的课题,是上司的课题。工作的本质并不是用来讨领导欢心。 为了满足别人的认可而活或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是对自己的谎言,也是对生命的辜负。
田老师在课堂上常说“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曾看过这么一句谚语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苦恼,那首先请弄清楚“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冷静的分清界限,把精力聚焦在改变自己,你的人际关系或许会简单轻松很多。
三、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的终级目标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他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这种感觉也可以理解为田老师所讲的“系统”的感觉,它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人际关系中,你是把别人看成“敌人”还是看成“伙伴”呢?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两者都有吧。田老师在第四模块的友排课上,给我们讲了一个“陪练”的故事,你今世“最恨的那个人”或“最讨厌的那个人”其实是你上世最好的朋友,他主动陪你下凡历劫,陪你修炼贪嗔痴慢疑。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陪练,任何关系都可以是陪伴成长关系。
为什么要在系统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呢? 因为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系统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到自己的价值,而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有的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认为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普通人”,因此一下子衰老了好多。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系统中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系统。比如还属于家庭、所住街道和社区、国家或地域社会等更大的系统。我们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 “倾听更大系统的声音”,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四、独立、和谐、滋养:人际关系模式的迭代之旅
如何从“课题分离”中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形成共同体感觉呢?这是一条艰难的修身之路,关系中需要我们不断的迭代自己的自我形象和对待人际关系的反应模式。
一是独立的心理边界。 在加入田老师课堂之前,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经过家排、师排和友排,才发现我误解了“独立”的内涵。真正的 独立既不过分依赖也不过分干预,既不当拯救者也不当受害者。 在种种人际关系之中,我们总是情不自禁扮演着“追随者”或“疏远者”,“迫害者”、“受害者”或“拯救救者”等角色,我们渴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又害怕失去“自我”,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事实上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我们在经历各种关系中,不断分化,分化的越频繁,才越能“独立”。个人理解良好独立的人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接纳自我,目标明确。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清楚此生为何而来?不受别人否定或赞许的影响。
二是和谐的生活方式。 彼此关系中,你的内在能量是分裂还是和谐的?和谐的表现形式是无形无象的,但他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人际关系中,总想改变别人、证明自己、或超越别人,都会带来内在的不和谐。因为凡是用一种能量征服另一种能量的方式,它不一定都是内在和谐的。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这种时候,你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亦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
三是滋养的人际互动。 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消耗关系还是滋养关系?田老师在第四模块线下课程第四天专门分享了“如何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一则金句令我记忆犹新 “没有什么不可以滋养你 !”真正厉害的人都善于把消耗关系改造成滋养的关系。每个人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都是跟自己原生家庭关系的延续。你跟任何人的连接都是始于跟你原生家庭连接的翻版。跟父亲连接不好,在单位就会和领导连接不好。跟兄弟姐妹连接不好,就会和同事连接不好。从根源上改善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疏通自己与家族、师族和友族的能量,才会提升自己在人际关系的滋养能力。同时如果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也不可能是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我和你不同但平等”,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在于超越自我,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最后想说,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让我们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性中为自己的心灵留一片蓝天,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超越自我,获得幸福的勇气!
一、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关系,包括与家族、师族、友族的关系等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我们终其一生塑造的自我形象也是在社会关系中不断互动形成。我们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都将消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一切的事情最终都会归结到人际关系上。
某件工作没做好、工作中被领导责难、被冷落、被人排挤算计,于是开始讨厌去公司上班,其实这些情况我们并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害怕别人批评指责,讨厌被别人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标签,更讨厌“自我”的尊严受到伤害。看到朋友阳光开朗,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深受大家喜爱,于是想要变成像朋友那样的人,我们总认为“变成别人”就能感到更幸福些,这源于我们将人生看作与别人的竞争及对“自我”的否定。那如何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将彼此的消耗关系转化为滋养关系呢?
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出发点
课题分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入口。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一切人际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他的课题妄加干涉,因此出现“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惨烈景象。如“学会系鞋带是孩子的课题”,繁忙的母亲总是匆匆给孩子系上,而且反复干涉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甚至失去面对困难的勇气。如“负责某项任务是员工的课题”,领导命令员工一切按他的想法来办就是对他的课题妄加干涉,久而久之出现“领导做员工的事,员工讨论国家大事”的尴尬局面。
不干涉对方的课题,不代表放任不管,以“孩子学习”为例,父母可以做的是一些不是干涉的“援助”。在理解了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能做的事情,而不是大吼大叫,利用权威居高临下的命令其学习。一期弟子班郭颖师姐在百日转化群里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她刚上一年级的儿子写作业拖沓磨蹭令她非常苦恼,有一天儿子的磨蹭令她近乎崩溃的边缘,她没有选择命令和控制,而是耐心给孩子讲了一个关于《吃掉那只青蛙》的故事,意外的是儿子听了很兴奋的说“那怎么样,从明天开始,我们一起每天都把最丑最大的那只青蛙吃掉。”母子俩击掌为盟,在紧接着的第二天,小男孩只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作业。
有人说工作上的人际关系不一样,上司是决定我职业升迁的人,我必须要获得上司的认可。如果我和他课题分离,被他讨厌的话,我就无法工作了。事实上,分离课题是为了让自己更出色的完成工作,如果上司蛮不讲理的发脾气,那不是“我”的课题,是上司的课题。工作的本质并不是用来讨领导欢心。 为了满足别人的认可而活或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是对自己的谎言,也是对生命的辜负。
田老师在课堂上常说“能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曾看过这么一句谚语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苦恼,那首先请弄清楚“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冷静的分清界限,把精力聚焦在改变自己,你的人际关系或许会简单轻松很多。
三、共同体感觉:人际关系的终级目标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他是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这种感觉也可以理解为田老师所讲的“系统”的感觉,它包括了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
人际关系中,你是把别人看成“敌人”还是看成“伙伴”呢?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两者都有吧。田老师在第四模块的友排课上,给我们讲了一个“陪练”的故事,你今世“最恨的那个人”或“最讨厌的那个人”其实是你上世最好的朋友,他主动陪你下凡历劫,陪你修炼贪嗔痴慢疑。 所以,任何人都可以是你的陪练,任何关系都可以是陪伴成长关系。
为什么要在系统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呢? 因为人只有在体会到“我对系统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到自己的价值,而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有的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认为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普通人”,因此一下子衰老了好多。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系统中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系统。比如还属于家庭、所住街道和社区、国家或地域社会等更大的系统。我们在哪里都可以作出某些贡献。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 “倾听更大系统的声音”,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四、独立、和谐、滋养:人际关系模式的迭代之旅
如何从“课题分离”中建立人际关系,最终形成共同体感觉呢?这是一条艰难的修身之路,关系中需要我们不断的迭代自己的自我形象和对待人际关系的反应模式。
一是独立的心理边界。 在加入田老师课堂之前,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之后经过家排、师排和友排,才发现我误解了“独立”的内涵。真正的 独立既不过分依赖也不过分干预,既不当拯救者也不当受害者。 在种种人际关系之中,我们总是情不自禁扮演着“追随者”或“疏远者”,“迫害者”、“受害者”或“拯救救者”等角色,我们渴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又害怕失去“自我”,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事实上没有完全独立的人,我们在经历各种关系中,不断分化,分化的越频繁,才越能“独立”。个人理解良好独立的人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接纳自我,目标明确。 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清楚此生为何而来?不受别人否定或赞许的影响。
二是和谐的生活方式。 彼此关系中,你的内在能量是分裂还是和谐的?和谐的表现形式是无形无象的,但他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人际关系中,总想改变别人、证明自己、或超越别人,都会带来内在的不和谐。因为凡是用一种能量征服另一种能量的方式,它不一定都是内在和谐的。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缺乏人生和谐的人只关注讨厌自己的那个人来判断“世界”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段话:“假如有10个人,其中势必会有1个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批评你。他讨厌你,你也不喜欢他。而且10个人中也会有2个人能够成为与你互相接纳一切的好朋友。剩下的7个人则两者都不是。”这种时候,你是关注讨厌你的那个人呢?还是聚焦于非常喜欢你的那2个人?亦或是关注其他作为大多数的7个人?
三是滋养的人际互动。 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消耗关系还是滋养关系?田老师在第四模块线下课程第四天专门分享了“如何从朋友身上学到更多”。一则金句令我记忆犹新 “没有什么不可以滋养你 !”真正厉害的人都善于把消耗关系改造成滋养的关系。每个人跟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关系,都是跟自己原生家庭关系的延续。你跟任何人的连接都是始于跟你原生家庭连接的翻版。跟父亲连接不好,在单位就会和领导连接不好。跟兄弟姐妹连接不好,就会和同事连接不好。从根源上改善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疏通自己与家族、师族和友族的能量,才会提升自己在人际关系的滋养能力。同时如果我们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也不可能是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我和你不同但平等”,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而是在于超越自我,获得深层次的快乐。
最后想说,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让我们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性中为自己的心灵留一片蓝天,用自己的双手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超越自我,获得幸福的勇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