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战争时代的故事
展开全部
楼主,我这里有您最想要的
我给你选择1个很著名的故事,你自己挑选吧,写作当素材可以同时举例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以下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
推荐故事一:(二战期间著名爱国故事)--简介
《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卓娅和舒拉是一对同胞姐弟,在苏维埃政府下他们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三年卫国战争中姐弟俩双双入伍,最后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祖国保卫战中献出了生命。 本书是真人真事,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卓娅和舒拉知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图书。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还在读九年级的卓娅告别母亲,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前线,在敌占区烧毁敌人马厩时不幸被捕。坚强的卓娅经受住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最后,残忍的德寇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坦克学校接受培训,成为坦克车手。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和战友们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他镇定勇敢,冲锋陷阵,屡建功勋,先后荣获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二战胜利前夕,在攻打哥尼斯堡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姐弟俩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透过卓娅和舒拉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英雄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姐弟俩从小就善良好学、诚实坚定、不怕困难、坚强不屈。
二:当时的具体情况(楼主应该了解整个过程)好好看下: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的卓娅雕像 孙勇军摄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70多年时间里,曾经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60年前在卫国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女共青团员卓娅就是其中一位。18岁的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德国法西斯虎口,在惨遭凌辱后被处以绞刑。卓娅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学作品广为传播,《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曾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引起过强烈反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近来,随着大量绝密档案的陆续解密,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越来越多。前不久,记者冒着漫天大雪,踏寻这位花季少女的英雄之路。
从莫斯科沿明斯克公路西行约70公里,我们见到了矗立在路边的一座巨大雕像。雕像的基座上用镏金大字写着:“苏联人民的女英雄卓娅永垂不朽!”站在高高的基座上的卓娅双手背在身后,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过往的车马行人,显得成熟而自信,使人们一下子想起女英雄站在绞刑架前的临终遗言:“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有两万万,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雕像四周,摆放着许多鲜花和花篮,缎带上写有“我们永远铭记着您的功勋”等字样。
从卓娅雕像处驶下明斯克公路南行约3公里,便是女英雄的牺牲地佩特里谢沃村,这里建有卓娅纪念馆。据说馆门口的卓娅雕像更接近女英雄本人:衣衫单薄的少女双手被反剪在身后,粗大的绳索与瘦弱的双肩形成鲜明的对比,赤裸的双脚站在雪地上,紧抿的双唇似乎在无言地告诉人们,这个恬静的女孩子体内蕴含着非凡的力量。
走进纪念馆,墙上挂着卓娅牺牲后的档案照片:蓬乱的短发难掩满面伤痕,纤长的脖颈上仍残留着一段绞索。据说照片是战后从被俘的德军官兵手中缴获的,照片上卓娅的左胸已被残忍地割掉,纪念馆在处理照片时艺术地添加了朦胧光环。
从乖女孩到女英雄
在人们的印象中,卓娅是一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纪念馆则以各种展品还原了卓娅聪明、美丽、善良、好学的一面。英雄生前就读于莫斯科第201中学,1936年7月20日学校颁发给她的奖状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卓娅的学生时代。
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她诚实、好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学生时代的卓娅心灵手巧,这从纪念馆陈列的她的各项作业中可以得到证明:卓娅的家庭作业字迹工整,她的手工制品中有一块手工刺绣,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许是姑娘心中最美好的梦想。1936年,年仅13岁的卓娅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述了当年的“五一”节:“1936年5月1日。天气晴好,略有微风。‘五一’节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妈妈早上7时30分去参加节日游行,我醒来后心情很好,快速洗漱,吃完饭后坐电车去红场,一整天都在街上,逛商场、买糖果……”
引人注意的是,纪念馆里陈列的大多是1937年前卓娅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据说,卓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遭到镇压,因此这段时期内有关卓娅的记述不多。纪念馆里陈列着卓娅生前穿过的一套裙装和她身穿这套衣服与同学们的合影,挤在同学们中间的卓娅略显腼腆,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后来爆发的伟大卫国战争,卓娅很可能会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女教师。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踏碎了苏联人民的和平生活,艰苦卓绝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战争初期,德国法西斯趁苏军准备仓促之机,迅速向苏联腹地推进,德军指挥官已经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莫斯科了。纪念馆里陈列的战争期间敌我态势图,令人感觉到当时莫斯科面临的严峻形势。著名的宣传画《祖国母亲在召唤》和莫斯科保卫战口号“一步也不能后退,我们背后是莫斯科!”依然震撼人心。
战争爆发时,卓娅还不满18岁,正是一名花季少女。当年10月,正在读高中的卓娅悄悄离开慈祥的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从莫斯科郊外的奥布霍沃村越过战争前线,深入敌后。11月的莫斯科滴水成冰,卓娅和她的战友们爬冰卧雪,顽强地坚持着对敌斗争。
被捕后自称丹娘
1941年11月26日深夜,游击队在执行焚烧德寇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时,卓娅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卓娅想起了中学时读过的《丹娘·索罗玛哈传略》,这位十月革命期间的乡村女教师、女布尔什维克的英雄事迹深深地烙在了卓娅年轻的心中,于是她自称丹娘,拒绝回答德寇的任何问题,拒绝泄露游击队的任何秘密。据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记载,与卓娅一起执行战斗任务的克卢布科夫在被德军抓获后叛变投敌,并向德寇指认了卓娅(叛徒克卢布科夫于1942年4月3日被苏军军事法庭判处极刑)。身份暴露后的卓娅更加坚强,纵使德寇使出了令人发指的酷刑也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女游击队员开口。德军扒下卓娅的衣衫,迫使她赤裸着双脚在严冬的雪地上跑来跑去,惨遭纳粹匪徒糟蹋……
1941年11月29日,无计可施的德国法西斯在佩特里谢沃村口一片空地上架起了绞刑架。无所畏惧的女英雄自己登上由3个空弹药箱摞起的行刑台,任由法西斯将绞索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站在架前的卓娅大声疾呼:“同志们!你们为什么愁苦地看着啊?你们壮起胆子来,奋斗吧,打击法西斯,放火烧他们,用毒药毒他们吧!”“我不怕死,同志们!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幸福啊!”随后,卓娅转过身来对德军官兵大声喊道:“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有人会替我报仇。士兵们!趁着还不晚,赶快投降吧:胜利迟早是我们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卓娅用尽全力呼喊:“永别了,同志们!奋斗吧,不要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卓娅牺牲后,德国法西斯为了制造白色恐怖,竟不允许村民安葬她的遗体,以致牺牲后的卓娅在绞架上吊了一个多月。苏联红军逼近佩特里谢沃村时,德军官兵在逃跑前用刺刀割断绞索,将卓娅扔进雪堆企图掩盖罪行。然而,一名士兵竟又扒开卓娅遗体上的衣衫,用刺刀将她的左胸割走。德军逃跑后,满腔悲愤的村民将卓娅埋葬在村外的小树林里。
1942年1月27日,佩特里谢沃村解放。当天,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和《共青团真理报》同时刊登题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丹娘!》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女英雄的英勇事迹。当时人们尚不知道在德寇面前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真名是什么,作者只是根据她在敌人面前自称丹娘等事实如实记叙。为了查明丹娘的真实身份,苏联政府下发了寻人启事,有十多位女儿下落不明的母亲为了这具遗体争执不休。后来,苏联政府专门成立了法医鉴定委员会。由于当时天寒地冻,从小树林临时埋葬地挖出来的卓娅遗体基本保持了原貌。经过周密调查,法医鉴定牺牲者确系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1942年2月16日,苏联政府追授卓娅“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卓娅成为获得这一最高荣誉的首位苏联女性。
有这样一种无从考证的说法,二战后期,斯大林元帅曾亲自签署命令,鉴于德军第197步兵师有关分队参与迫害卓娅,苏联红军拒绝接受该分队任何官兵的投降,凡有刽子手落网,杀无赦!
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和卓娅的英雄壮举激起了全苏联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和更大的斗争热情。广大苏联青年在卓娅英勇事迹的鼓舞下拿起武器奔向前线,其中包括卓娅的弟弟舒拉。
得知卓娅牺牲的消息后,舒拉也悄悄离开了家,参加了红军并成长为坦克中队一名中尉。不幸的是,舒拉在胜利的前夕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1945年5月5日,即卫国战争胜利前4天,舒拉被安葬在卓娅的安息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姐弟俩相对而眠。
佩特里谢沃村民说卓娅
有关卓娅牺牲的各种说法至今仍争论不已。在英雄的牺牲地佩特里谢沃村,我们又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卓娅根据游击队指挥员的命令,前往被德寇占领的佩特里谢沃村执行焚烧德军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她具体负责焚毁德军马厩。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卓娅误将一所民居焚毁了。第二天夜晚,她重又潜回该村继续执行任务时,被愤怒的房主抓获并交给了德军。该村村民认为,卓娅最不该重新返回来,因为时隔一天重返曾被袭击过的地方更为危险。然而,作为一名游击队员,服从命令是她的职责。
卓娅牺牲前最后一个夜晚住过的小房子旁边,立有一个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用素描手法绘有女英雄头像。碑文写道:“在这所房子里,法西斯在行刑前野兽般地拷问了女游击队员、共青团员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从这里,年轻的女英雄走向死亡与不朽。”
献上鲜花祭英雄
去年11月29日,即卓娅牺牲60周年纪念日当天,莫斯科市、莫斯科州政府和各界代表分别在佩特里谢沃村和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隆重集会,深切缅怀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数百名老战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向卓娅纪念碑敬献花圈,军乐队高奏俄罗斯国歌,俄罗斯官兵在雄壮的进行曲伴奏下列队从卓娅广场走过,向她致以最高的敬意。除了官方的纪念活动,许多普通老百姓也不顾严寒前来凭吊,他们给卓娅带来了鲜花和香烟———女士专用的那种柔和型香烟,用自己的真情、自己的方式祭奠这位坚强不屈的传奇女英雄。▲
有一次阿那托利·彼得罗维奇(卓娅的父亲———编者注)决定要教会卓娅游泳。他拉着她游离了河岸,后来忽然把她丢开了。卓娅沉下去喝了一口水,冒上来,又沉下去了……我在岸上吓得半死不活。固然,阿那托利·彼得罗维奇在她身边游着,他是很好的游泳家,自然无需担心孩子被淹死;可是看着她喝水,看着她不断没顶地沉到水下面去,毕竟是可怕的。我记得,她一声也没喊叫,她用尽全力抵抗着和挣扎着,但不做声。
后来父亲就抓着她,带她游到河岸来。“好种!再过两次就会游泳了!”父亲这样确信地说。“害怕吗?”我一边把她身上擦干,一边问她。“害怕。”她坦白地说。“我们还去游泳吗?”父亲戏弄地问她。“还去。”卓娅坚决地回答说。
———节选自《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我给你选择1个很著名的故事,你自己挑选吧,写作当素材可以同时举例这个故事的大体内容
以下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
推荐故事一:(二战期间著名爱国故事)--简介
《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卓娅和舒拉是一对同胞姐弟,在苏维埃政府下他们接受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三年卫国战争中姐弟俩双双入伍,最后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祖国保卫战中献出了生命。 本书是真人真事,柳·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在书中真实地记录了卓娅和舒拉知暂而辉煌的生命历程。
这是一本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青年英雄的图书。卓娅和舒拉20世纪20年代出生于苏联的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在父母的倾心教育下,姐弟俩从孩提时代起就逐步养成许多优良品质:尊重长辈、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积极劳动、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等等。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还在读九年级的卓娅告别母亲,加入游击队,走上保卫祖国的前线,在敌占区烧毁敌人马厩时不幸被捕。坚强的卓娅经受住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没有泄漏游击队的任何秘密。最后,残忍的德寇绞死了卓娅。弟弟舒拉从小就与姐姐感情深厚,他在卓娅牺牲后,怀着为姐姐报仇的决心进入了坦克学校接受培训,成为坦克车手。不久,他驾着坦克奔赴前线,和战友们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他镇定勇敢,冲锋陷阵,屡建功勋,先后荣获一级金质勋章和红旗勋章。最后在1945年4月——二战胜利前夕,在攻打哥尼斯堡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作者柳·科斯莫杰米杨斯卡娅是卓娅和舒拉的母亲,她用朴实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姐弟俩从出生到牺牲的一幕幕生活场景。透过卓娅和舒拉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英雄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姐弟俩从小就善良好学、诚实坚定、不怕困难、坚强不屈。
二:当时的具体情况(楼主应该了解整个过程)好好看下:
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里的卓娅雕像 孙勇军摄
前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70多年时间里,曾经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英雄儿女,60年前在卫国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女共青团员卓娅就是其中一位。18岁的卓娅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落入德国法西斯虎口,在惨遭凌辱后被处以绞刑。卓娅的英雄事迹通过文学作品广为传播,《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一书曾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引起过强烈反响,激励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近来,随着大量绝密档案的陆续解密,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越来越多。前不久,记者冒着漫天大雪,踏寻这位花季少女的英雄之路。
从莫斯科沿明斯克公路西行约70公里,我们见到了矗立在路边的一座巨大雕像。雕像的基座上用镏金大字写着:“苏联人民的女英雄卓娅永垂不朽!”站在高高的基座上的卓娅双手背在身后,以深邃的目光注视着过往的车马行人,显得成熟而自信,使人们一下子想起女英雄站在绞刑架前的临终遗言:“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有两万万,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雕像四周,摆放着许多鲜花和花篮,缎带上写有“我们永远铭记着您的功勋”等字样。
从卓娅雕像处驶下明斯克公路南行约3公里,便是女英雄的牺牲地佩特里谢沃村,这里建有卓娅纪念馆。据说馆门口的卓娅雕像更接近女英雄本人:衣衫单薄的少女双手被反剪在身后,粗大的绳索与瘦弱的双肩形成鲜明的对比,赤裸的双脚站在雪地上,紧抿的双唇似乎在无言地告诉人们,这个恬静的女孩子体内蕴含着非凡的力量。
走进纪念馆,墙上挂着卓娅牺牲后的档案照片:蓬乱的短发难掩满面伤痕,纤长的脖颈上仍残留着一段绞索。据说照片是战后从被俘的德军官兵手中缴获的,照片上卓娅的左胸已被残忍地割掉,纪念馆在处理照片时艺术地添加了朦胧光环。
从乖女孩到女英雄
在人们的印象中,卓娅是一位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纪念馆则以各种展品还原了卓娅聪明、美丽、善良、好学的一面。英雄生前就读于莫斯科第201中学,1936年7月20日学校颁发给她的奖状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卓娅的学生时代。
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生于1923年9月13日,她诚实、好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喜欢。学生时代的卓娅心灵手巧,这从纪念馆陈列的她的各项作业中可以得到证明:卓娅的家庭作业字迹工整,她的手工制品中有一块手工刺绣,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许是姑娘心中最美好的梦想。1936年,年仅13岁的卓娅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述了当年的“五一”节:“1936年5月1日。天气晴好,略有微风。‘五一’节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妈妈早上7时30分去参加节日游行,我醒来后心情很好,快速洗漱,吃完饭后坐电车去红场,一整天都在街上,逛商场、买糖果……”
引人注意的是,纪念馆里陈列的大多是1937年前卓娅的生活和学习用品。据说,卓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遭到镇压,因此这段时期内有关卓娅的记述不多。纪念馆里陈列着卓娅生前穿过的一套裙装和她身穿这套衣服与同学们的合影,挤在同学们中间的卓娅略显腼腆,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后来爆发的伟大卫国战争,卓娅很可能会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女教师。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踏碎了苏联人民的和平生活,艰苦卓绝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战争初期,德国法西斯趁苏军准备仓促之机,迅速向苏联腹地推进,德军指挥官已经可以从望远镜中看到莫斯科了。纪念馆里陈列的战争期间敌我态势图,令人感觉到当时莫斯科面临的严峻形势。著名的宣传画《祖国母亲在召唤》和莫斯科保卫战口号“一步也不能后退,我们背后是莫斯科!”依然震撼人心。
战争爆发时,卓娅还不满18岁,正是一名花季少女。当年10月,正在读高中的卓娅悄悄离开慈祥的母亲,自愿加入游击队,从莫斯科郊外的奥布霍沃村越过战争前线,深入敌后。11月的莫斯科滴水成冰,卓娅和她的战友们爬冰卧雪,顽强地坚持着对敌斗争。
被捕后自称丹娘
1941年11月26日深夜,游击队在执行焚烧德寇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时,卓娅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卓娅想起了中学时读过的《丹娘·索罗玛哈传略》,这位十月革命期间的乡村女教师、女布尔什维克的英雄事迹深深地烙在了卓娅年轻的心中,于是她自称丹娘,拒绝回答德寇的任何问题,拒绝泄露游击队的任何秘密。据最新解密的档案资料记载,与卓娅一起执行战斗任务的克卢布科夫在被德军抓获后叛变投敌,并向德寇指认了卓娅(叛徒克卢布科夫于1942年4月3日被苏军军事法庭判处极刑)。身份暴露后的卓娅更加坚强,纵使德寇使出了令人发指的酷刑也没有让这位年轻的女游击队员开口。德军扒下卓娅的衣衫,迫使她赤裸着双脚在严冬的雪地上跑来跑去,惨遭纳粹匪徒糟蹋……
1941年11月29日,无计可施的德国法西斯在佩特里谢沃村口一片空地上架起了绞刑架。无所畏惧的女英雄自己登上由3个空弹药箱摞起的行刑台,任由法西斯将绞索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站在架前的卓娅大声疾呼:“同志们!你们为什么愁苦地看着啊?你们壮起胆子来,奋斗吧,打击法西斯,放火烧他们,用毒药毒他们吧!”“我不怕死,同志们!为自己的人民而死,这是幸福啊!”随后,卓娅转过身来对德军官兵大声喊道:“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你们不能把我们全绞死,有人会替我报仇。士兵们!趁着还不晚,赶快投降吧:胜利迟早是我们的!”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卓娅用尽全力呼喊:“永别了,同志们!奋斗吧,不要怕!斯大林和我们在一起!”
卓娅牺牲后,德国法西斯为了制造白色恐怖,竟不允许村民安葬她的遗体,以致牺牲后的卓娅在绞架上吊了一个多月。苏联红军逼近佩特里谢沃村时,德军官兵在逃跑前用刺刀割断绞索,将卓娅扔进雪堆企图掩盖罪行。然而,一名士兵竟又扒开卓娅遗体上的衣衫,用刺刀将她的左胸割走。德军逃跑后,满腔悲愤的村民将卓娅埋葬在村外的小树林里。
1942年1月27日,佩特里谢沃村解放。当天,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和《共青团真理报》同时刊登题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丹娘!》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女英雄的英勇事迹。当时人们尚不知道在德寇面前视死如归的女英雄真名是什么,作者只是根据她在敌人面前自称丹娘等事实如实记叙。为了查明丹娘的真实身份,苏联政府下发了寻人启事,有十多位女儿下落不明的母亲为了这具遗体争执不休。后来,苏联政府专门成立了法医鉴定委员会。由于当时天寒地冻,从小树林临时埋葬地挖出来的卓娅遗体基本保持了原貌。经过周密调查,法医鉴定牺牲者确系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1942年2月16日,苏联政府追授卓娅“苏联英雄”光荣称号,卓娅成为获得这一最高荣誉的首位苏联女性。
有这样一种无从考证的说法,二战后期,斯大林元帅曾亲自签署命令,鉴于德军第197步兵师有关分队参与迫害卓娅,苏联红军拒绝接受该分队任何官兵的投降,凡有刽子手落网,杀无赦!
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和卓娅的英雄壮举激起了全苏联人民对法西斯的仇恨和更大的斗争热情。广大苏联青年在卓娅英勇事迹的鼓舞下拿起武器奔向前线,其中包括卓娅的弟弟舒拉。
得知卓娅牺牲的消息后,舒拉也悄悄离开了家,参加了红军并成长为坦克中队一名中尉。不幸的是,舒拉在胜利的前夕牺牲在自己的指挥岗位上。1945年5月5日,即卫国战争胜利前4天,舒拉被安葬在卓娅的安息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姐弟俩相对而眠。
佩特里谢沃村民说卓娅
有关卓娅牺牲的各种说法至今仍争论不已。在英雄的牺牲地佩特里谢沃村,我们又听到了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卓娅根据游击队指挥员的命令,前往被德寇占领的佩特里谢沃村执行焚烧德军后勤基地的战斗任务,她具体负责焚毁德军马厩。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卓娅误将一所民居焚毁了。第二天夜晚,她重又潜回该村继续执行任务时,被愤怒的房主抓获并交给了德军。该村村民认为,卓娅最不该重新返回来,因为时隔一天重返曾被袭击过的地方更为危险。然而,作为一名游击队员,服从命令是她的职责。
卓娅牺牲前最后一个夜晚住过的小房子旁边,立有一个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碑上用素描手法绘有女英雄头像。碑文写道:“在这所房子里,法西斯在行刑前野兽般地拷问了女游击队员、共青团员卓娅·柯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从这里,年轻的女英雄走向死亡与不朽。”
献上鲜花祭英雄
去年11月29日,即卓娅牺牲60周年纪念日当天,莫斯科市、莫斯科州政府和各界代表分别在佩特里谢沃村和莫斯科新圣女公墓隆重集会,深切缅怀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数百名老战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向卓娅纪念碑敬献花圈,军乐队高奏俄罗斯国歌,俄罗斯官兵在雄壮的进行曲伴奏下列队从卓娅广场走过,向她致以最高的敬意。除了官方的纪念活动,许多普通老百姓也不顾严寒前来凭吊,他们给卓娅带来了鲜花和香烟———女士专用的那种柔和型香烟,用自己的真情、自己的方式祭奠这位坚强不屈的传奇女英雄。▲
有一次阿那托利·彼得罗维奇(卓娅的父亲———编者注)决定要教会卓娅游泳。他拉着她游离了河岸,后来忽然把她丢开了。卓娅沉下去喝了一口水,冒上来,又沉下去了……我在岸上吓得半死不活。固然,阿那托利·彼得罗维奇在她身边游着,他是很好的游泳家,自然无需担心孩子被淹死;可是看着她喝水,看着她不断没顶地沉到水下面去,毕竟是可怕的。我记得,她一声也没喊叫,她用尽全力抵抗着和挣扎着,但不做声。
后来父亲就抓着她,带她游到河岸来。“好种!再过两次就会游泳了!”父亲这样确信地说。“害怕吗?”我一边把她身上擦干,一边问她。“害怕。”她坦白地说。“我们还去游泳吗?”父亲戏弄地问她。“还去。”卓娅坚决地回答说。
———节选自《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展开全部
给仇人一块面包——发生在二战的感人故事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孙犁的《芦花荡》、《荷花淀》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荷花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 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
作家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2.列夫·托尔斯泰 的《战争与和平》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事件繁杂,结构严重,具有恢弘的气势。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中加以描写,时而是豪华优雅的贵族沙龙,时而又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既有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惨不忍睹的战斗场面。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的复杂性,并从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所以书中几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独具神韵,富有感染力。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共四册,近一百二十万字。现根据原著,并参照同名电影,将原书业华提练出来,浓缩为十万字,供青少年学生阅读。相信广大读者从这浓缩的少年版《战争与和平》中,也能体味到这部伟大作品的些许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级 8-28 21:09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长达130 多万字,历经7 年艰辛创作,受到列宁很高称赞。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伐西里为代表的贪婪与卑劣。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经理 四级 8-28 21:12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简介)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作家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荷花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 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
作家简介:
孙犁(1913~2002年7月11日),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 ,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流浪到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去大学旁听,当过职员。1936年到安新县的小学教书,了解到白洋淀一带劳动群众的生活。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2.列夫·托尔斯泰 的《战争与和平》
内容简介:
《战争与和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事件繁杂,结构严重,具有恢弘的气势。作家把他的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中加以描写,时而是豪华优雅的贵族沙龙,时而又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既有青年男女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惨不忍睹的战斗场面。托尔斯泰注重描写人物的复杂性,并从各方面展示人物性格的发展。所以书中几百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独具神韵,富有感染力。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鸿篇巨制,全书共四册,近一百二十万字。现根据原著,并参照同名电影,将原书业华提练出来,浓缩为十万字,供青少年学生阅读。相信广大读者从这浓缩的少年版《战争与和平》中,也能体味到这部伟大作品的些许魅力。
回答者:珍珠奶茶的哥哥 - 童生 一级 8-28 21:09
《战争与和平》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长达130 多万字,历经7 年艰辛创作,受到列宁很高称赞。
小说以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主线,揭露俄国首都彼得堡的宫廷显贵和官僚贵族伐西里为代表的贪婪与卑劣。作品描写的年代跨度长达十多年,人物500 多个,歌颂了民族的英雄品质和坚强性格,多方面反映俄国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级的生活面貌。
1805年7 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美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他戴着眼镜,剪短发,穿浅色的流行短裤和褐色燕尾服。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今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去任他的传令官,将出国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劝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于是他急奔前线,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了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摇身一变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成为社交界的宠儿。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美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与多勃赫夫进行搏斗,并幸运的击倒对方,随之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到宽宏大量的哲学的熏陶,接回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回答者:信歆十足 - 经理 四级 8-28 21:12
战争与和平故事梗概(简介)
这是一部制作精致、构思严谨的巨片。场面壮阔,气势磅礴,继承了前苏联在拍摄历史题材影片方面的传统,完美地融托尔斯泰原著精神于其中,再现了俄法战争时期俄罗斯大地广阔的历史画卷。影片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重大事件,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 。 根据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名著改编拍摄的美国版,论艺术成就虽不及苏联版,但灿灿巨星和好莱坞式叙事手法则更能让本地观众接受这部通俗剧化的208分钟长片。气质高雅的奥黛丽.赫本饰演娜塔莎和文质彬彬的亨利.方达饰演皮埃尔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剧情的焦点。但其他有如八国联军的演员组合却难以忠实地重现拿破仑挥军进攻俄国时的大时代动荡故事,导演金.维多显然大幅度简化了原著的情节和内涵,但战争大场面还是拍得相当认真可观
作家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年)作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被永久载入史册。重温其中的一些真实故事,可以让我们再次领略苏联军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机智与勇敢。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故事之十:“两个卓娅”
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霍尔姆的108天的故事:
在德军闪击苏联未达目地后,苏军在冬季发动反击,包围了在霍尔姆,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镇里的6000名德军。近百万苏军轮流攻打小镇108天,每天都发动数次进攻,一支部队打累了就换下去由新的顶上。而德军非但只有极少的补给,而且由于房屋被全毁,伤员无法恢复。结果在108天后,苏军未能攻下小镇,德军待援军到达后又坚守了一年,最后在大撤退时放弃小镇。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毛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向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张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王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孤身奋战震敌胆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在离杰多夫斯克城两公里的涅费多沃村,发生了一场最不可思议的坦克战。12月7日,帕维尔.古德济中尉驾驶一辆KB-1坦克同德军18辆坦克交火。KB坦克摧毁了敌军10辆坦克。敌其余坦克仓皇逃窜。帕维尔因战绩辉煌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故事之十:“两个卓娅”
卓娅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苏联女英雄。她是苏军9903特种部队的侦察员,1941年11月29日被捕后遭德国鬼子杀害。1942年2月16日,卓娅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
其实,在11月29日那一天,还有一位苏军女侦察员、卓娅的战友沃洛申娜也英勇就义。但是一直到1994年,沃洛申娜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霍尔姆的108天的故事:
在德军闪击苏联未达目地后,苏军在冬季发动反击,包围了在霍尔姆,一个不到2平方公里的小镇里的6000名德军。近百万苏军轮流攻打小镇108天,每天都发动数次进攻,一支部队打累了就换下去由新的顶上。而德军非但只有极少的补给,而且由于房屋被全毁,伤员无法恢复。结果在108天后,苏军未能攻下小镇,德军待援军到达后又坚守了一年,最后在大撤退时放弃小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给仇人一块面包——发生在二战的感人故事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
o(∩_∩)o...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
o(∩_∩)o...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