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手抄报有月亮
中秋节简介: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
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记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中国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明月寄相思,月缺盼月圆,中秋佳节至,千里等人来!
中秋佳节将至,提前送你八轮圆月:身体“月”来“月”棒,笑容“月"来“月"甜,钞票“月”来“月”多,生活“月”来“月”顺。
中秋来了,思念“月”浓了,团圆的心情“月”急切了,也“月”想着吃月饼了。祝你在中秋节也“月"来“月”幸福,“月”来“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