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审题技巧

 我来答
新东都17
2022-07-10 · TA获得超过60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5万
展开全部

  高考现代文阅读,想要获得高分审准题意是非常重要的。就题目本身而言,许多隐藏在“要求”这一表层之下的“言外之意”,可称之为“隐性信息”,由于其隐蔽、费解,往往为考生所忽略,从而造成解答不准或不对。那么怎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审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审清题目内修饰语的的隐性信息

  首先是注意题目本身句内修饰语的的隐性信息。许多情况下,这些修饰或限制成分对考生提出要求的同时,也提示了解题的思路。例如20xx年高考全国卷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解答此题,其中对“一部分”的限制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文化”是特指精神财富,而“传统”就包括文化、道德等多方面。这样明确了修饰语的的隐性信息,我们就可以较容易的从文中找到论述“知音”有关道德情操方面和文化典籍方面的材料,从而概括出答案。

  其次是注意题目内的所要理解句子的修饰语。从多年的高考题看,它作为题目的组成部分,本身的修饰语常常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例如1995年全国卷高考第21题:问“未发现具有已接受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哪一项),——此题必须结合句子的修饰语来选项:原句主干是“未发现电波源”,即不是说怀疑有没有电波源(实际上有电波讯号就肯定有电波源),再来看“电波源”限制成分“具有已接受讯号特征的”,即已经接受到了讯号,但未发现有此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以此为突破口,题目可迎刃而解。

   ⑵审准题目内中心语的隐性信息

  题目内的中心语,体现着对考生要求的重要内容,而那些具有隐性信息的关键词语,容易被忽略,但它常常是解题的钥匙,提示了解题的角度和方向,甚至规定了答题的内容。例如1996年高考全国卷第26题: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此题的关键词是宾语成分“发展变化”。“发展变化”的表层意思是“事物在质或量上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须有一个前提,即事物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改变。“发展变化”前后的事物应具有可比性。同样,三位音乐家的创作中也应该有可进行比较的东西,根据文意,可判定是“乐式与感情”,这是评价三位音乐家在创作上有了发展变化的依据,也是答题时必须紧扣的线索。再如20xx年高考(江西山西天津卷)第24题“作者笔下的门,有的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门,有的则赋予象征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回答此题,必须注意句内主语“这样写”中的“这样”,它指代前面的两个分句,所以与最后一句联系起来,回答应包含三个要点:①写实实在在的门有什么作用②写赋予象征意义的门有什么作用③两者结合着写有什么好处。

   ⑶审明题目分句的主要意旨

  许多题目的分句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有的`告诉考生答题所包含的方面,有的给考生的答题思路做了引导,必须认真对待。例如20xx年全国卷高考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回答这一问题,还须从题目的分句入手。“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义”即先说明门的含义是什么,“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即再说明玻璃门不具备这些性质,最后得出结论是“玻璃门根本不是门”。再如20xx年全国卷高考第22题B项: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对题目的理解可以化整为零,从分句入手,看全文是否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是否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是否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这样分条缕析与原文进行对比,便于识别正误。

  由此来看,对题目深入分析和感悟,运用发散思维,挖掘有用信息,不但会全面准确的明确要求,而且对答题思路也有所引导,甚至对答案有所提示。但这种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来自考生的广泛阅读和多加积累。所以,只有平时多下功夫,才能掌握要领,审准题意,获得满意的高考成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