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人告诉我一些河北邯郸大名的历史谢谢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
面积105298平方公里。
境内一望平原沃野,漳河、卫河、马颊河像凌空而降的飘带,从县境南北穿过,将全县分割卫(河)东、卫(河)西、漳 (河)北三个大块。
从先秦实行郡县制以来。
大名县先后数次与魏县、元城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现在 的大名县境,是历史上大名、元城两县的疆域。
大名历史悠久,名闻遐迩。
旧志载:“阳平(历史上曾为阳平郡),古名胜地,介齐、鲁、晋、赵间,控扼中原,襟喉南北”,“地大物众,密迩辇毂,声教先被”。
春秋时期,初 属卫,后属晋,晋公子重耳曾出于五鹿(古地名,在今城东45里)。
战国时期属魏,魏武侯以为别都,其公子元曾食邑于此。
汉成帝时,以孝元皇后世居委粟里(大名古地名),家凡九侯五大司马,故曾以“贵乡”名之。
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
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
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宇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抗辽决心。
大名自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至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的1700年间,先后是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
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田悦僭称魏王,改魏州为大名府。
为京大名府,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民国3年(1914年)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
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
1945年大名解放,一度将县城及郊区建市,不久废市并入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名“不乏、瑰琦、忠孝、廉节之俦”。
历史上官于斯土者,如狄梁公仁杰,寇莱公准,韩魏公琦,文路公彦博,欧阳忠公修,苏侍郎辙等;乡贤有以死抗金的郭永,力排浮靡文风的柳开,人民喜爱的赋作家束皙,号称“殿上虎”的刘安世等。
皆彪炳史册,为后人所称道。
*** 建立后,则有郭隆真、冯品毅、平杰三、工从吾、赵纪彬、谢台臣、晁哲甫、解蕴山、李大磊等一大批革命家和领导人,或出生于大名,或执教、就读于大名,或工作于大名,为大名县人民作出过重大贡献,为全县人民所尊敬和称颂。
回顾历史,瞻望未来,大名人民清醒地认识到:振兴大名的关键在经济,经济腾飞的途径在农业。
发展农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其一,上地平旷,土质良好,宜农、宜林、宜牧;具有发展农业的广阔门路和前景。
其二,经过多年努力,农田基本建设已有了较好的基础。
全县水浇地面积已控制耕地面积的72.8%;农机、农艺水平已大大提高,“靠天收”的日子已成历史,人民群众已基本 掌握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其三,通过各种渠道,培养了一支拥有农业科技知识的科技队伍;各种类型的科技承包、咨询、推广、服务活动已经展开。
“科技就是生产力”,他们在大办农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大作用。
其四,农业区划工作已经完成,农业开发正在发展。
其五,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启迪下,人民群众已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开始向农工商相结合的商品经济发展。
人民群众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必将由精神变物质,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有大名人民勤劳智慧。
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他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只要认真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兴利除弊,扬长避 短,发挥优势,一个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大名指日可待, 大名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
位置:大名县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位于东经114°58′32〃~115° 28′28〃,北纬36°05′05〃~36°30′05〃之间.京广铁路东侧,东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
面积:东西长36.4公里,南北宽28.8公里.县治驻大名镇.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公里,西北距邯郸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安阳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公 里,东北距山东省临清市101公里.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耕地109901万亩.
历史文化:今之大名县境包括历史上的大名、元城两县,及魏县的部分疆域。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元城县(今大名县),县境无考。
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从元城县分出贵乡建贵乡县,不久又并人元城县,当时县境四至无考。
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M年(公元535年)复置贵乡县,县境约包括现在的杨桥区大部万堤区及城关区的大部份乡村.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人贵乡县。
此时县境包括现在的魏县及大名县所辖乡村。
隋朝时复置魏县、元城县.此时大名县境形同东魏时。
唐初废元城县人贵乡县,不久复置元城县,疆域同前,据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大名府志载:大名县在府城南八里,东抵元城、西抵魏县南抵内黄、北抵元城,广七十里,袤六十里,大名这座古代名城,北方重镇,具有光荣的历史。
文史资料相当丰富,也相当珍贵。
这些史料对今天振兴大名都有深刻的现实的教益。
大名的“二五八”是邯郸地区享有盛誉的传统风味食品。
它以历史悠久、做工精细而著称。
“二”即“二毛烧鸡”,原产于大名城内南大街一家烧鸡铺,创业于一八○九年前后。
因主人浑名“二毛”,故俗称“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从生鸡的挑选、料配制到烧煮火候,要求都极严格。
这种烧鸡具有烂香,脱骨、味道丰厚鲜美、久放而不变质的特点。
“五百居香肠”调料讲究,主要有桂肉、砂仁、花椒、石洛子等,具有味道鲜美,好吃不腻的特点。
“八”即“郭烧八火烧”,
创业于一八七六年,因主人浑名郭八,俗称“郭八火烧”。
它配料比例严格,做工精细认真,具有皮酥、层多(一般在:二十四层左右)、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顾客欢迎。
一九 *** 年周总理视察邯郸曾亲口品尝过“郭八火烧”, 并同郭八后代亲切握手。
“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简称 是“二、五、八”是大名县传统的名贵食品,长期以来远近闻名,享有盛誉。
在大名县境内古城废墟中心,双台村西南角起、在如今的大名东 北十五华里处躺卧着一座巨型古碑,它就是原唐朝的“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经北宋磨毁改刻的宋巍宗御制御题的《五礼记》碑。
所以说它既是“唐碑”有是“宋碑”。
不知何因何从何时开始,在民间称王强碑。
碑很大,由碑座、碑身、碑帽三块巨石组成。
碑座,圆柱体,已段裂为两段,高二点二米,周十一点三米,计重六十一吨多,估计原石块的重量,当在七十吨以上。
碑身,长立方体,一段裂为四段,共长六点四五米,宽三点三米,厚一米,计重五十八吨多 ,估计原石块的重量,当在六十四吨以上。
碑帽,长方体,已段裂为三段,长三点四米,宽三点二米,厚一点一米,计重三十三吨多,估计原石块的重量当在三十六吨以上。
全碑立起高达四仗有奇。
如此巨大碑石,在唐朝时代,大名一不靠石山,二无汽车、火车、起重机等条件,我们祖先能够从遥远的外地把它搬运到这里来,实在是一个绝大奇绩。
我们的祖先是有高度智慧和超越能力的。
这座古碑,反映着我们祖国的伟大光荣;反映着我们祖先的高度
北京大名府的卢俊义、燕青人人皆知。
所以,“大名”这个名字在全国闻名遐迩。
自春秋以来,在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大名着块地方历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春秋时有著名的“五鹿城”;唐代,有八十里“罗城”,后唐曾乘之为“东京”、“邺都”、“天雄”;至宋代更加兴盛,成为“陪都北京”。
由此可知大名不止是县、府所在地,而且是不少朝代的郡、州、路、道的驻地,唐代曾辖黄河以北十八州,大则数十县,小则十几县。
更为显耀者,曾三次作为国都,被誉为“畿辅八府之首”、“河北重镇”。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大名时曾赞叹:
魏郡接燕赵
美人夸芙蓉
洪水流碧玉
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
万室喧歌声
山河嬗变,历史更迭。
大名历史典册里,演义了不少历史名人和铁事。
战国时代的孙膑射庞涓的马陵道;汉代的肖元皇后王政君与新朝帝王王莽族居贵乡城;晋代大文学家束皙开学馆;唐代名臣狄仁杰抗击契丹、田悦攒称“大名府”;宋代贤相寇准拒辽使;义士卢俊义义收燕青;明代孝洁皇后的传说等等。
另外还有临济宗义玄大师的兴化寺、普照寺,周穆王之女等等一些名胜古是刹。
这些人文名胜是大名的一笔丰厚的、脍炙人口的文化遗产。
当代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经济以及其他事业的发展必须有文化为其先导。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想法。
我们建立了这个网站!目的是把我们大名的信息告诉大家,也希望大家把你们的信息告诉我们啊!
大名,人杰地灵。
在县委、 *** 的领导下,大名人民一定会利用大名的物质文化资源,创造出一个当代的昌盛的新大名!